APP下载

从《菊与刀》看日本教育哲学

2017-11-10陈雨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0期

陈雨

摘要:《菊与刀》是一本美国人视野下描写日本文化的书籍,其中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的层次性是由其独特的教育哲学所引发的。本文从日本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其中深刻的含义,发现一些哲学的价值。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教育;哲学价值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性格与文化中的双重性,而这种双重的性格恰恰源于日本独特的教育哲学。

一、日本启蒙教育中的双重哲学

本尼迪克特具有人类学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精致的感悟力,她对日本文化深刻的解读凝结而成的《菊与刀》是在人性的角度上剖析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书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矛盾性。菊--恬淡而柔弱,刀--黩武而顽梗,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辩证的存在于日本人的性格中,使他们一面谦逊有礼,一面倨傲好斗。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和意识极为强烈,他们的精神世界犹如阶梯,不同地位的人会在“阶梯”上自动排列出高与低。这不仅在西方的意识世界中是无法理解的,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东方国度中也并不多见。而这种等级观念的形成是和其教育精髓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U字型的,婴儿时期和老年时期地日本人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过分的任性,也是被允许的。但是一旦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家庭和学校就会对他们进行不间断的羞耻教育,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名誉对人生的重要性,作为传统的日本武士道文化精神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使得日本的教育呈现出一种断裂性,尤其是在成年男性的社会行为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日本男人一生为名誉所累的特征,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单独的个体心理承受的压力都是超乎寻常的巨大。

二、日本耻感教育中的激进精神

《菊与刀》用了对比文学的方式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去对日本的文化进行介绍。发现日本人更推崇一種“耻感文化”,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是“知耻”的教育,而大人让他们知道耻辱的方法就是不断用更好的样本去“刺激”或羞辱他们。例如在需要对幼儿断奶时,会以更小的幼儿作为参照物:“你的弟弟(妹妹)真是个大人,都已经不吃奶了”。这就使得日本的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羞耻的滋味,从而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都小心翼翼的,害怕被周遭看不起。所以,幼儿无忧无虑的特性在日本是看不到的,每个人都因为害怕品尝羞耻的滋味而不断“奋勇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成年日本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执拗劲儿的原因,这也是武士道精神的内核之一。

“耻感”教育还让日本人形成了内敛和隐忍的性格,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想要得到什么东西都需要自己动手,因为不劳而获被认为是可耻的。成年人如果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会表现出十二万分的歉意并以此维持。社会安定的秩序就像菊一样淡然,日本的自杀率并不低,转向自身的攻击性,使他们内心对自己有着像刀一样锋利的残忍。

三、日本等级制度与教育

日本的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少,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社会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的天皇在民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上流社会常年被几大家族统治。即使进入到现代社会,这样的状况也没有发生丝毫的改变。日本人在互相问候时,也是在用肢体语言表达着等级,例如鞠躬、跪拜等,它们具体的运用都有着详细的规则。从幼年时期,日本人就要一一学习不同场合下行礼的姿势,确保自己的行为万无一失。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环境里学习等级制度,并将其养成一种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些习惯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约定俗成的教育目标。

除此之外,日本的男孩和女孩也存在着性别上的等级。在日本家庭里,女孩子必须随遇而安,礼品、关怀和教育费用全部属于各位兄弟。社会上为女性建立的高等学府,也多是教一些礼仪、举止,并不真正传授代表智力的知识。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直到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出台,并在其中明确列出“全体国民均享有与起能力相应的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在受教育上不能因人种、信仰、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门第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的条文之后,才有所转变,但是转变并不明显。

四、日本德育教育中的辩证性

日本人认为教育的最大目标是实现人的忠孝情义仁的和谐一统,因为人生的责任与义务恰恰是由这几个方面组成的,不同的方面对应着不同的领域,例如上至天皇,下至自己效力的公司,都应该讲“忠”、对于自己的父母视为“孝”、对于朋友要讲究“仁”。而其中的情义更是贯穿了所有领域。无论是在遇到麻烦还是遭到耻辱,情义就像是一个护法一样,既让人们常怀感恩之心,又让人们为了保持名誉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有些类似于我国倡导的感恩教育,人们必须无条件的履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在教育中所秉承的哲学核心是等级与羞耻,这样的教育激发出整个民族持续的动力,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充满了矛盾而又统一的辩证性,这也恰恰成就了《菊与刀》的创作基础,并通过这本书的描述,使我们再次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到日本教育的力量,并由此更加全面而理性的看待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唐胜兵.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读《菊与刀》有感[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7).

[2]贾凌云.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J].东南传播,2007(02).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