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2017-11-10周方马珂王五洲杨佛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0期
关键词:吡蚜稻飞虱防治效果

周方++马珂+王五洲+杨佛

摘 要:为了确定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使用方法和适宜剂量,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60g/hm2对水稻稻飞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1~45d的防效为75.21%~99.01%,表现出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d即可发挥药效,持效期高达45d以上;建议用量为180~360g/hm2,即12~24g/667m2,兑水50~60kg/667m2。

关键词: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稻飞虱;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0-0055-02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大迁飞性害虫,主要为害种类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给我国长江及以南区域的水稻产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1-2]。稻飞虱的发生、繁殖、迁飞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春夏季节随西南气流向北迁飞,秋季又回迁到南方越冬,因此其发生为害具有隐藏性和暴发性,并且随着近年来我省稻飞虱的重大发生和大量用药,其敏感性逐渐降低,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5]。

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是由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复配而成的新型药剂。烯啶虫胺是烟酰亚胺类内吸性杀虫剂,其作用方式为阻断昆虫神经系统中突触受体的信号传导,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杀虫广谱、击倒速度快等特点,但持效期相对较短[6-7]。吡蚜酮是吡啶类的非杀生性杀虫剂,能够阻塞飞虱或蚜虫口针使之无法取食,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效出色,其持效期长但杀虫速度较慢[8-9]。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充分结合了两者优点,见效快且持效期长。本研究旨在验证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探索其合理使用方法及安全性,明确其制剂使用量,为该药剂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提供);80%敌敌畏乳油(山东嘉城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0%烯啶虫胺乳油(江苏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

1.1.2 供试作物 试验水稻品种为“糯两优六号”,2010年6月24日播种,2010年7月18日抛栽,禾苗长势好。

1.1.3 防治对象 稻飞虱。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条件 试验田设在池州市梅龙街道办事处胜利村,试验田土质为紫潮泥,田土肥沃。

1.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共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平行,共计21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m2,小区间筑埂相隔。试验处理如下:(1)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0g/hm2;(2)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70g/hm2;(3)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60g/hm2;(4)80%敌敌畏乳油1500mL/hm2+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0g/hm2;(5)10%烯啶虫胺乳油300mL/hm2;(6)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0g/hm2;(7)空白对照(清水对照)。

1.2.3 施药时间和方法 施药时间为2010年9月3日,施药时期为第六代稻飞虱若虫盛发期,施药次数1次。每公顷药液用量900kg/hm2,按试验设计用药量,将各处理药剂兑水稀释成均匀药液,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对水稻植株中下部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前,水稻进行剥行;施药时田间保持5cm左右的水层15d以上。

1.3 试验气象情况 施药当天(2010年9月3日)天气晴,无风,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23℃,平均气温26.5℃,相对湿度70%。施药后15d内(含施药当天),日平均温度为26.87℃,日最高气温为30℃,日最低气温为23.73℃,雨日1个,施药后第20天下午1:10时下有5mm短时阵雨。

1.4 调查方法

1.4.1 调查时间、次数及方法 于2010年9月3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d、3d、7d、15d、25d及45d各调查1次残余活虫数。调查时采用随机取点法,用33cm×40cm的白瓷盘每小区随机拍打20盘,每盘拍打2蔸稻丛,每小区共计查40蔸。不区分稻飞虱种类,只计成、若虫,统计稻飞虱数量并计算稻飞虱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1.4.2 防效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施药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防效比较 由表1可知:药后1d,处理1、2、3的防效分别为61.09%、67.68%、75.21%,处理4、5和6的防效分别为65.97%、64.58%、63.12%,其中防效最好的为处理3,且2和3这2个处理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余处理,6个处理速效性均较好;经方差分析,处理2、3、4、5、6這5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药后45d,处理1、2、3的防效分别为87.50%、94.48%、99.01%,处理4、5、6的防效分别为90.03%、89.48%、92.45%,各处理均防效良好且表现了突出的持效性;经方差分析,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个处理(处理1、2、3)及处理6之间防效差异显著,而与处理5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40%烯啶·吡蚜酮360g/hm2对水稻稻飞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1~45d的防效为75.21%~99.01%,其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且在相应的各时间点内,其防治效果均处于最高水平。

2.2 安全性评价 据施药后45d内田间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情况正常,水稻植株长势优良,未出现任何药害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成若虫均有很好的防效,且击倒力较强,速效性好,持效性在45d以上。在试验剂量下,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明显优于10%烯啶虫胺乳油,且优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80%敌敌畏乳油1500mL/hm2+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0g/hm2,药后45d对试验区查看后,水稻未出现任何药害现象。

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对水稻及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安全,能够对稻飞虱的各个虫态起作用,因而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建议用量为180~360g/hm2,即12~24g/667m2,兑水50~60kg/667m2,以细水喷雾方式施药为好。至于稻飞虱对其抗性发展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青年.植物保护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36-337.

[2]丁锦华,苏建亚.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69-272.

[3]肖晶晶,金志凤,徐红星,等.水稻稻飞虱迁飞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18):147-152.

[4]吴德银.稻飞虱的抗药性机理及防控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43.

[5]侯婷婷,霍治国,李世奎,等.影响稻飞虱迁飞规律的气象环境成因[J].自然灾害学报,2003(3):142-148.

[6]杨志.烯啶虫胺合成研究及几种新型农药可湿性粉剂研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09.

[7]李仁平,张玉美,黄帮宾,等.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WG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11(2):38-39.

[8]张芳,于淦军,钱小兰,等.25%吡蚜酮悬浮剂对家蚕残毒期试验初报[J].江苏蚕业,2010(2):51-52.

[9]王振宏.新型杀虫剂吡蚜酮[J].新农业,2011(7):49-50.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吡蚜稻飞虱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不同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