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7-11-10胡日旺尉新莲韩玉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5期
关键词:经肝黄疸胆汁

胡日旺,尉新莲,韩玉华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8)

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

胡日旺,尉新莲,韩玉华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8)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5月我院及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治疗,观察患者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与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58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患者56例,共占比96.55%;2例患者存在术后感染、2例患者存在胆汁性腹膜炎,总并发症发病率为6.89%。和治疗前相对比,患者经临床7天和14天治疗,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且和治疗前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救治中,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可提升我院肝病整体诊治水平,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周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而相较于传统手术而言,该种治疗手段可节约患者2-3万元治疗费用,降低其经济负担和节约社会资源。故存在推广价值。

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肝内胆管结石;穿刺成功率

恶性肿瘤患者中,因瘤体作用于胆管而产生的压迫、侵犯问题,则易诱发阻塞性黄疸病症的出现,同时其作为患者肿瘤晚期主要特征,致死率相对较高。而在传统治疗中,虽可对部分堵塞性黄疸患者实施救治,但患者死亡率仍占据20%。伴随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PTCD)以痛苦轻、疗效高和低并发症的优势,对患者生活质量加以改善[1]。鉴于此,选取2014年4月~2017年5月我院及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7年5月我院及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58例,女性患者27例、男性31例;年龄区间在34~77岁,平均年龄为(63.24±3.58)岁;原发病:20例胰头癌、18例壶腹癌、14例肝门胆管癌、6例其它癌症;58例皮肤黄染、27例伴皮肤瘙痒、29例大便颜色改变。58例患者均按照《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行超声检查、CT检查和穿刺活检后确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且胆内外胆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问题。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凝血障碍、恶性肿瘤、大量腹水等病症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58例患者均采用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治疗,即选择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在3 MHz~5 MHz)、穿刺针(PTC 18G套管针)为主要穿刺器具,同时还包含软导管、导丝、引流管(7F-8F猪尾导管)等设备。其手术穿刺治疗涉及术前、术中、术后三项内容。首先,术前。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做好相关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等,辅助超声常规诊断工作的开展,对患者胆管病变处、血管走向、穿刺点予以明确,同时引导患者正确吸气、屏气训练;其次,术中。保持患者侧卧位(或仰卧位),经超声探头耦合剂涂抹和穿刺点皮肤消毒后,选择利多卡因对患者实施局麻直达肝包膜;行5 mm手术切口,将超声探头、穿刺针置入皮下组织,同时指导患者正确屏气,直至穿刺针插入靶胆管处;拔出针芯,经注射器抽吸可见胆汁,则证明穿刺成功;借助超声引导的作用对导丝插入位置予以明确,常规超出针尖3 cm即可;经导丝胆管扩张工作的施行,置入引流管,确保其深达胆管内部;拔出导丝,将引流管、引流袋进行有效连接并固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穿刺成功率,且详细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胆汁性腹膜炎、感染和胆汁漏等;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其中穿刺成功、并发症病发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数据行x2检验;穿刺精确度、精密度和穿刺时间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行t检验。若P<0.05,则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疗效观察

58例患者中,51例患者实施胆内胆管穿刺,7例患者实施胆囊穿刺,均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患者56例,共占比96.55%。同时,58例患者日均胆汁引流量区间在100 mL~600 mL,平均引流量为(325.5±28.1)mL,且于7天内黄疸症状明显消失。2例患者存在术后感染、2例患者存在胆汁性腹膜炎,总并发症发病率为6.89%,但经对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均得以改善且好转。

2.2 胆红素变化水平比较

治疗前,患者上段胆红素水平为(181.7±14.6)μmol/L、中下段胆红素水平为(188.3±16.1)μmol/L;治疗7天,患者上段胆红素水平为(120.4±11.2)μmol/L、中下段胆红素水平为(87.4±10.3)μmol/L;治疗14天,患者上段胆红素水平为(102.3±8.7)μmol/L、中下段胆红素水平为(56.7±7.2)μmol/L,即和治疗前相对比,患者经临床7天和14天治疗,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且和治疗前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胆红素变化水平比较 [±s,μmol/L]

表1 胆红素变化水平比较 [±s,μmol/L]

梗阻部位上段中下段治疗前181.7±14.6188.3±16.1治疗7天120.4±11.287.4±10.3治疗14天102.3±8.756.7±7.2

3 讨 论

若肝胆胰脏器处存在恶性肿瘤,则会因瘤体阻塞问题诱发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而该病术式治疗方案俨然成为医学界侧重关注的课题。究其原因在于:黄疸不仅是引起患者肝肾功能衰竭的前提,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制因。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风险性相对较高,且因解剖复杂和患者年龄、低蛋白血症以及营养不良等条件的限制,致使其治疗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标准。鉴于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PTCD以姑息性治疗手段,在黄疸控制和改善肝功能中取得显著成效[4]。

PTCD是胆道细菌感染常见手段,因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和ERCP相似,均适用于梗阻黄疸检查失败患者,利用造影穿刺的方式,对患者予以救治。此外,行PTCD治疗的患者,但应对以下事项予以高度关注:穿刺期间应由护士协助患者保持呼吸平稳,切勿存在深呼吸、憋气现象;术后应卧床静养4-6h,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和体温、脉搏与腹水等情况变化,若患者表现为腹腔出血、胆汁性腹膜炎应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置入引流管患者应判断患者引流是否畅通、胆道是否出血;术后输液剂量和药物的把控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如抗生素、止血剂等药物的使用。

58例患者中,51例患者实施胆内胆管穿刺,7例患者实施胆囊穿刺,均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患者56例,共占比96.55%。同时,58例患者日均胆汁引流量区间在100 mL~60 0mL,平均引流量为(325.5±28.1)mL,且于7天内黄疸症状明显消失。2例患者存在术后感染、2例患者存在胆汁性腹膜炎,总并发症发病率为6.89%,但经对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均得以改善且好转。同时,20例上段梗阻患者,其胆红素水平已由(181.7±14.6)μmol/L降低至(102.3±8.7)μmol/L,38例中下段梗阻患者,其胆红素水平由(188.3±16.1)μmol/L减少至(56.7±7.2)μmol/L。

总之,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救治中,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技术可提升我院肝病整体诊治水平,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周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而相较于传统手术而言,该种治疗手段可节约患者2-3万元治疗费用,降低其经济负担和节约社会资源。故存在推广价值。

[1] 端学军.超声导航辅助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5):501-502.

[2] 符 洁.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8):169-169.

[3] 黄毅斌,端学军,胡萍香,等.超声导航辅助经皮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3):287-289.

R401

B

ISSN.2095-8242.2017.055.10711.02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经肝黄疸胆汁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Ⅲ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选择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置管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效果的观察
近5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近况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同步射频消融术治疗单个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