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绿色生产现状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2017-11-09王友海徐小云仇方方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茶叶创新

王友海 徐小云 仇方方

摘要:绿色生产是茶叶消费市场的升级需求,也是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更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综述了茶叶绿色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茶叶;绿色生产;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9-365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9.015

Abstract: Green production is the upgrade requirements of tea consumption market,the direction of tea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and also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ea green production was reviewed,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Key words: tea; green production;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茶叶绿色生产概况

1.1 绿色生产定义

绿色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其主要特征是投入品减量化和高效低残化,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發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1]。绿色生产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程标准化、终端产品优质化、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发展可持续化,茶叶绿色生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1.2 茶叶绿色生产的必要性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面积与产量都居世界之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茶叶总产量为224.90万t。然而,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量不高,品牌效益低,竞争力不强,茶叶出口受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壁垒阻碍尤其严重,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中国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4]。同时,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不仅限于传统的色、香、味、形,而是更加关注茶叶质量安全及其代表的健康因素,当前的产品种类及品质都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紧迫。茶叶绿色生产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解决茶叶产品同质化问题,提高中国茶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2 茶叶绿色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

2.1.1 茶叶绿色生产观念日益强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也从茶叶品类、感官品质、价格等要素更多的转移到茶叶的质量安全、健康功能等要素上来,茶叶的栽培、植保、加工技术等研究也朝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的绿色生产意识也有了较大提高,茶园用肥、用药的类型和方式不断规范。此外,茶叶加工环节的低碳节能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农产品绿色物流、农业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等思想也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了新的借鉴[5,6]。

2.1.2 茶叶绿色生产技术不断提升 当前,中国茶叶绿色生产主要围绕茶园减肥减药这一重点进行,茶园绿色生产技术日益成熟。茶园减肥是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肥来实施,采用广施有机肥,配合使用化肥的方式降低传统施肥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茶园减药的主要措施是使用杀虫灯、杀虫色板、性诱素、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等,并结合修剪、采摘等配套管理措施对茶园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控,进而减少甚至取代传统农药的使用[7-10]。刘碧堂等[11]使用0.3%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喷后5 d防效达89.56%。刘久东等[12]采用细喷雾方法喷施茶核·苏云菌防治茶尺蠖,药后10 d防治效果达90.05%。茶叶加工过程中,使用电能源等代替传统的煤炭、柴等污染较大的燃料,严格按照清洁化生产要求,能有效降低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13]。

2.2 存在问题

2.2.1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国内,茶叶市场关于茶叶质量安全的报道引起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关注和质疑,而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负面影响显著,中国茶叶出口欧美市场的难度加大[14]。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外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茶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茶叶质量监管与检测系统有待完善。

2.2.2 茶园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 中国茶园因发展之初缺乏合理规划,致使现在面临的问题较多。一是由于前期规划重视茶园量的发展,忽视了茶园的配套基础建设,茶园的水、电、路、林等配套设施差,不利于标准化生产,不能满足机械化采摘要求;二是茶树品种规划杂乱,现有茶树品种多而杂,无性系良种化程度不高,茶树老嫩程度不一,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对茶叶品质提升增加了困难,茶园改造面临的难度大;三是缺乏专业管理组织,茶园管理散乱。现有茶园以农户家庭为主要管理单位,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组织来进行指导,导致茶园管理粗放,在茶树采摘修剪、茶园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随意性高,较难跟上消费市场对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升级的要求。

2.2.3 茶园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茶园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开展过程中存在防治效果不明显,生物农药药效的速效性低、防治周期长,导致农民对生态防治效果的质疑,又因生物源农药防治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茶园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的推广。同时,物理防控中杀虫色板的大量使用及废弃形成的垃圾,影响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及美观效果。农民对农产品质量与自身行为的关系认识不足,对绿色生产的认知度低,在具有绿色生产意识的农民中,其生产行为也受到经济效益的制约,农业绿色生产的保护和补偿机制缺乏,导致农民绿色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淡薄,直接制约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15]。

2.2.4 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中国茶区分布范围广,各大茶区的品种分布、气候条件、茶类特点差异大,加工工艺复杂,标准化难度大。一方面,茶叶加工企业以小茶企为多,加工设备落后,标准化生产的资金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中国茶叶标准体系繁乱,标准技术水平低、更新周期长,标准化生产薄弱,技术标准以产前为主,产中、产后的标准少,实施标准的配套设施不健全[16-18]。

2.2.5 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茶叶质量安全审查制度的日渐完善和茶叶安全生产的思想深入人心,茶叶清洁化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低于国际先进的茶叶清洁化水平和国内食品加工水平。主要问题包括: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加工车间与生活区域、热源装置与加工设备不分开,造成茶叶污染;排烟、除尘等清洁化加工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能源以燃油、煤炭和木柴为主;茶叶产品包装不规范,以大包装和散装为主,造成二次污染[19,20]。

3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惟一途径。本研究从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探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茶叶科技创新、优化茶园环境、茶园安全高效施肥、茶园病虫害生态防治、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21-23]。

3.1 科技创新

3.1.1 创新茶树育种目标,发挥茶园良种优势

1)顺应时代的育种目标。茶树育种是茶园改造的基础,茶树育种材料的创新、育种鉴定手段的发展都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育种目标也随着市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不断变化。国内名优茶市场逐渐饱和,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出口受欧美国家贸易壁垒限制严重,这些都促使育种目标向着多样化和安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利用分子生物技术,选育抗病、抗逆品种,可以促使茶园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降低,选育高氨基酸、高EGCG、低咖啡因等多样化的品种,可以有效提高茶叶差异化竞争力。

2)发挥品种和品类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存在茶叶品类最多的国家,丰富的茶树品种让中国历史上名茶辈出,祁门红茶、西湖龙井、大红袍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在切实提高中国茶叶品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发挥中国茶叶丰富的品种和品类资源优势,实施绿茶、红茶、乌龙茶“大而优”,黑茶、白茶、黄茶“小而美”的市场策略,有助于中国茶叶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国际茶叶品牌。

3.1.2 茶园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创新

1)加强茶园病虫害情报调查,集成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是茶叶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全面准确地了解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动态,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茶园常见的虫害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椰园蚧、茶橙瘿螨、茶黑刺粉虱,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枝稍黑点病、茶炭疽病[24]。在掌握各类病虫害的生理习性、发生规律、暴发时期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茶园的情况,并对其发生类型及高峰进行科学预测。摒除单一防治措施,有针对性的制定综合性防治计划,组合茶园管理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其配套使用方法,使防治措施更加精准,防治效果更加明显。

2)深化茶园绿色防控科技创新工作,探索更加环保的产品。绿色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个了成本高、见效慢、不易操作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绿色防控的进行。加强茶园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攻破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创新防治思想、产品特性、操作方式,研究出成本降低、效果明显的防治产品和操作简单的防治模式,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工作的目标。

3.1.3 茶园合理高效施肥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优化施肥方案,多施有机肥,配合使用土壤所缺化肥,可以减少茶园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化肥对茶园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合理高效的施肥,可以增进茶树营养,提高茶树的树势和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农药使用量,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3.1.4 提高茶叶清洁化生产水平 提高鲜叶管理水平,加强对鲜叶农残的检测,保证茶叶原料的清洁化。严格审查制度,茶叶生产企业要通过茶叶生产许可证,保证茶叶的生产场所、必备设备、产品标准、质检人员等资质都符合相应规定。完善茶叶包装和物流管理,保障茶叶生产链末端达到国家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3.1.5 加强茶叶精深加工,纵向延长茶业产业链 在世界产茶国中,中国茶园面积最大,产量世界第一,然而单位面积产值却远低于部分茶叶生产国。延长茶叶产业链,可以提高茶叶利用率,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是促进茶农增收、茶业增效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茶叶加工理论基础研究,支撑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并明确茶叶的保健功效,引导消费者对茶叶功能的正确认识。然后,通过茶叶精深加工研究的科技创新,配套相应的机械设备,提升并稳定产品品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3.2 管理创新

3.2.1 做优茶园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宣传茶叶质量安全知识 发挥各级农业科学院、农技推广中心作用,扩大茶园绿色防控的示范面积,示范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一是要做优茶园绿色防控的效果,让农民在示范区感受绿色防控的优势,强化绿色防控意识;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多层次、全范围的技术培训,培养绿色防控技术骨干。

3.2.2 完善标准化生产制度,提高茶叶质量安全

1)加强科研投入,提高茶叶标准的技术水平。参照农业标准化体系,茶业标准化体系应包括茶叶标准体系、茶叶质量检测体系、茶叶评价认证体系。加大这几个方面的科研力度和研究深度,提高中国茶叶行业的标准水平,并规范与之配套的药品使用、仪器精度和操作方法,努力使中国茶叶标准与国际市场上的茶叶品质标准接轨,及时修订或废止不能满足现状要求的标准,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国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16,17]。

2)健全标准实施的配套设施,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标准实施保障体系,包括茶叶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藏、茶叶加工等各方面都实行标准化管理,使得企业或茶农对茶叶标准化的全面实施有章可循[18]。管理好茶叶标准化过程中采摘、修剪、加工、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标准化培训工作,让茶叶标准化的思想深入人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让标准化技术的管理更加规范。

3)加强标准与法律法规的结合,保证茶叶标准化的有力执行。把标准作为法律法规的基础,增进茶叶标准化生产与法律法规的结合,适当对标准进行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区分,前者必须遵守,后者作为推荐性指标,保障标准化的有力执行[17,18]。规范茶叶标识,积极推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茶叶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3.2.3 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茶叶三品一标建设进程

1)开展优质茶叶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1],发展茶叶“三品一标”,有利于打造优质茶叶品牌和突出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对于中国茶叶品牌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三品一标”倡导绿色、减量和清洁化生产,遵循资源循环无害化利用,严格控制和鼓励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注重产地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25]。加快茶叶“三品一标”建设,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与茶叶“三品一标”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26];另一方面,要建立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核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落实到茶叶生产经营环节。

2)形成优质茶叶价格激励。茶农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茶叶收购时的价格差异不明显,用更高的标准种出的茶叶并没有相应提高价格,也弱化了茶农的绿色生产意识。茶叶生产端在收购鲜叶的时候要严把质量关,做好鲜叶农残等质量检测,拒绝收购质量不合格的鲜叶,对质量合格的鲜叶采取优质优价的差异化价格激励,强化茶农对鲜叶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茶农进行绿色防控的自觉性,培育茶园绿色防控的内生动力。

3.2.4 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促进茶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 在茶叶供给侧改革的迫切形势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茶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拓展茶叶产业功能,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大力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以产业链延伸的模式促进茶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增加茶叶附加值、提升茶业效益。二是要发挥茶园自然景观优势、发掘茶叶的丰富文化内涵,产业交叉的模式促进茶业与旅游、康养、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的融合。

3.2.5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搭建茶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增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与企业、合作社、茶农之间的联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茶叶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报,促进科学技术与实际生产的对话与沟通,使科技创新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强对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壮大茶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开设茶叶科技讲堂,定期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会,提高涉茶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新型职业茶农。

3.2.6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强茶企、基地与茶农之间的联系,推动茶产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茶园基地为链接,企业为农户提供物资、装备、技术和服务,茶农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建立茶叶标准园,使茶园基地真正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和农户形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茶农获得绿色生产的鲜叶价格红利,企业得到茶叶原料品质的保障,依靠品质形成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3.2.7 茶叶绿色生产企业集群发展,增强绿色生产企业效益 绿色产业集群是指相互临近的企业和互补机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产和加工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产品为目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6]。茶叶绿色生产企业集群发展可集合人才、技术、资源,节约空间和成本,是一种集约型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茶叶绿色生产企业集群发展将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联结,在一定区域空间聚集,形成生产安全优质茶叶产品为对象的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可以最大效率地实现环境的监测及茶叶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庆江,廖超子,刘建华等.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标”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5):135-138.

[2] 李晓璇.贵州茶叶出口技术壁垒问题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8-70.

[3] 朴莲花.河南省茶叶出口贸易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73-74.

[4] 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86-93.

[5] 杨 程.国内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國集体经济,2016(6):161-162.

[6] 周新德.论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3(7):126-129,134.

[7] 黄鹏臻.茶叶绿色安全生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8):167.

[8] 马爱社,王小丽,孙 琦,等.茶园虫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13):192-193,230.

[9] 王 勇,郑和斌,欧高财.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中的作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5(12):77-80.

[10] 石春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彩图详解[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1] 刘碧堂,石和芹,汪荣灶,等.0.3%苦参碱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茶蚕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1-4632,4653.

[12] 刘久东,栾 梦,刘更生.生物农药茶核·苏云菌防治茶尺蠖的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97-101.

[13] 方泽基.浅议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1):125-126.

[14] 程宝栋,丁珊珊,秦光远.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24):220-224.

[15] 刘丽红.农民绿色生产认知度与行为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对青岛市农民的调研数据[J].高等农业教育,2014(2):109-113.

[16] 童小麟,张志刚.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现状分析[J].检验检疫学刊,2011(6):73-76,72.

[17] 张 烨.我国茶叶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商品学会.中国商品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商品学会,2008.

[18] 宛晓春,蔡荟梅,侯如燕.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提高我国茶叶安全质量[J].茶业通报,2008(1):6-9.

[19] 唐小林.茶叶清洁化生产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11(4):18-20,36.

[20] 周仁贵,冯小辉,郑树立.茶叶安全清洁化生产与茶厂规划[J].茶叶,2011(1):41-44.

[21] 冷 杨,肖 强,宗庆波,等.茶叶绿色生产模式的构建与推广[J].中国农技推广,2015(11):6-9.

[22] 杨道军.茶叶绿色生产技术及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推广[J].南方农业,2016(15):247,250.

[23] 陈宗懋,孙晓玲,金 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茶叶科学,2011(5):463-472.

[24] 郭子平,周國珍,王利兵.湖北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与对策[J].湖北植保,2016(6):1-5,43.

[25] 马爱国.新时期我国“三品一标”的发展形势和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3-5.

[26] 龚娅萍,朱海波.“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2(9):9-11.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茶叶创新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