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为党刊媒体矩阵装上“融合芯”

2017-11-09邓国超欧阳海南

传媒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党刊客户端传统媒体

文/邓国超 欧阳海南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为党刊媒体矩阵装上“融合芯”

文/邓国超 欧阳海南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深化,新闻信息的生产方式、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近年来,从新闻主管部门、学术界到各媒体单位,都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变革带来的压力、冲击和机遇,各媒体积极探索,寻求新形势下的新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运行方式,通过不断强化媒体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出了清晰的论述和明确的指示,成为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与所有的传统媒体一样,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也在媒体融合大潮中进行着自己的创新探索,通过媒体融合推动内容生产、呈现和传播的平台创新、过程创新、思维创新,为党刊媒体矩阵装上“融合芯”,持续提升党刊传媒集团“四力建设”。

与所有的传统媒体一样,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也在媒体融合大潮中进行着自己的创新探索,通过媒体融合推动内容生产、呈现和传播的平台创新、过程创新、思维创新,为党刊媒体矩阵装上“融合芯”,持续提升党刊传媒集团“四力建设”。

硬件完善:紧跟大势建设全媒体传播平台

媒体融合发展,界定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平台形态间的互促关系,拥有各类传播平台是融合的硬件前提,独木不成林。2017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特别是要确立移动优先战略,创新移动新闻产品,打造移动传播矩阵,为媒体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2016年7月,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全力对旗下各媒体平台进行优化,补强扩军新媒体传播平台。在对当代先锋网进行提质升级的同时,中国党刊网和当代贵州客户端等一大批新媒体传播平台集中上线,使集团核心新媒体矩阵阵容从以前的“一网单行”拓展至目前的“1422即一网四微两端两朵云”(当代先锋网、当代贵州微博、微信、微刊、微视、当代贵州客户端、领导者客户端、中国党刊云平台、国学数字出版云平台),构成了集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一体的新媒体矩阵。

各新媒体传播平台实现精准定位、各有侧重:“当代先锋网”为集团海量新闻资讯和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平台;“领导者”客户端精准定位党建、时政用户人群,是重点为乡镇以上的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资讯推送平台;“当代贵州客户端”致力于拓展各类用户群体,打造贵州本土生活“新闻+服务+互动”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各类资讯的主流移动媒体;党刊云平台、国学云平台“两朵云”则立足中国党刊分会资源和孔学堂杂志、孔学堂书局等国学平台,突出专业化信息传播,等等,从而在新媒体平台内部形成“新闻+服务+互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个性化品牌和精准服务核心主流人群的差异化传播的良性格局。

在平台建设中,突出自主创新研发,自主研发产品“掌上贵州”“领导者”“当代贵州”移动客户端,并在短时间内上线推出。而“当代党员手机杂志”项目、“中国党刊大数据中心及党建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被列入国家文化改革发展重点项目库,“红色新媒体”工程、“掌上贵州”移动媒体平台等项目获得的互联网专项资金资助。

经过一年多建设,截至目前,加上传统媒体形态的8刊1报1出版社,全集团已经形成了“811传统媒体”+“1422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格局,呈现方式从文字、图片延展至包括音频、视频、微电影等,传播渠道和手段日益多样化,传统媒体的深度与新媒体的速度开始互补结合,为各平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构建当代贵州全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奠定了硬件基石。

软件驱动:用融合理念推动合而为一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要完成传播平台间的“合而为一”,就需要包含团队观念、流程制度、组织方式等在内的“融合软件”的深层驱动,构建“融合芯”。

对于当代贵州传媒集团来说,党刊是根是树干,子报子刊和各新媒体平台是繁盛的枝和叶。在创建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体系过程中,集团提出“党刊为本、移动优先”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传统媒体内容质量提升和新媒体平台内容创新同布置、同推进,各美其美和融合互通同向发力,谋求最佳融合效应。

2016年12月,集团制定出台《全媒体采编流程改革方案》,首先对《当代贵州》杂志进行优化改版。此后陆续制定出台《解读及执行案》《编辑出版流程管理制度》《业务绩效考核办法》《差错处罚处分办法》等十余项制度规范,形成了确保优质内容建设的采编制度体系。随后当代先锋网等其他传媒平台均参照该制度体系,在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各自内容建设和采编审发制度。以这组制度体系为指导的《当代贵州》全新改版从2017年第1期开始实施。

改版在内容建设和传播力建设上牢牢把握住“深度”“鲜活”“融合”3个主题词。拓展深度新闻方面,改变以前一个部门负责一期稿件的做法,将“当代视线”“当代关注”“热点访谈”“聚焦”“贵州榜样”“学习实践思考”辟为选题竞争性栏目,由6个一线采编部门进行报题竞争,择优执行;将“当代声音”“基层典型”“深度观察”栏目辟为稿件竞争性栏目,每期由5个一线采编部门至少提供一篇相关稿件,择优刊发。调整后,每期周刊的16个相对固定栏目中,有9个栏目实现稿件从“一选一”变为“多选一”,确保稿件有相应的“思想深度、事实深度和理论深度”,鲜活的要求也在这一过程顺势得以实现。

在融合方面,各新媒体平台也全面接口新的内容生产流程,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和全方位运营。新组建的新闻中心,既是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中心,也是杂志社、集团的新闻中心,从而打通媒介间的内容互通渠道。纸媒竞争性栏目优秀稿件,直接进入新媒体发稿流程,成为新媒体一个重要的稿件来源。整个内容建设朝着“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的融合方向发展。

为推动全集团员工树立起融合意识,在推动深度融合中启动组织机制变革,纸媒采编部室和新媒体部室合为一体,纸媒采编部室负责人兼任当代先锋网副总编辑,直接负责当代先锋网、当代贵州客户端各类频道的采编业务,同时将时政党建特色较强的领导者客户端交由时政党建部运营建设,将社会民生色彩浓郁的掌上贵州移动客户端交由社会科教部筹划推进等,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任务和新媒体内容生产任务实行一体化考核,以此为导向让媒体融合思维逐步在整个团队中扎根。

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流程创新,真正打通了各平台采编部门前后端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横向联系,融合发展逐步成为现实。

能效初显:化学反应绽露乘数效应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各平台采编内容质量大幅提升,传播力建设核心指数增长明显,同时由于融合发展全方位发力,使各平台间的整合发生化学反应,绽露出乘数效应。

媒体平台建设质量大幅提升。2013年,当代先锋网被中央网信办授予一类时政新闻网站资质,成为全国党刊中首家获得该资质的网站,被列入中央网信办公布的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新闻单位名单,再次创造全国地方党刊“第一”;集团获“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30佳优秀案例”,为贵州唯一;《当代贵州》获第四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年度“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站在了全国党刊新媒体传播的第一方阵;2017年上半年,《当代贵州》再次荣获出版界最高荣誉——“中国出版政府奖”。

内容质量提升显著。2017年上半年,《当代贵州》供稿发稿比为1∶1.33,同比提升33%,使稿件优中选优成为可能;共刊发原创稿件575篇,同比提升30.7%;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同比提升了103.7%。新媒体内容质量也大幅向好,以当代先锋网为例,上半年共刊发了11125条稿件,是2016年同期2.5倍;总点击率6000万次,是2016年同期的4.6倍,其中发稿量近半数的增长贡献,来源于此前极少涉足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采编团队。

作为一个内容质量判定的硬性指标,2017年上半年,《当代贵州》获贵州省委宣传部10次新闻阅评,比2016年全年还多2倍。新媒体46篇稿件获中央网信办肯定。

在首先确保社会效益并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2016年,全集团完成经营产值1.14亿元,利润2088万元。2017年1~8月,全集团完成经营产值8089万元,利润2041万元,分别比2016年同期增长22%和34%。经济效益的持续向好为全集团全面提升社会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媒体融合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起好步、开好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将坚定不移推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持续提升党刊传媒集团的“四力建设”水平,不负使命,不负当代。

作者邓国超系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

欧阳海南系当代贵州杂志社总编室主任

猜你喜欢

党刊客户端传统媒体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注重党刊学用 确保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