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与流传简论

2017-11-08张轶男

中文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清代流传四库全书

张轶男

摘 要:简述了清朝乾隆时期,堪称中国古代官修最大丛书—《四库全书》的修纂过程。在康乾盛世的社会背景之下,文治武功兼修的乾隆皇帝,决定组织学术力量开展书籍编纂。从征书、编书、抄书、成书、藏书几方面,对这部典籍的文物价值和学术意义作了阐述。

关键词:清代 四库全书 保存 流传

The practice of the qing dynasty “four storebooks” is the practice of the word

Zhang Yinan

(Gansu provincial librar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briefly described. The revision process of “four storebooks”, the largest book in ancient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kangqian shengshi, the emperor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who was also a scholar of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decided to organize academic efforts to compile books.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Compiling books, copy and inheritance .

key words: Qing dynasty. four storebooks. Save. Circulating

中圖分类号: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02

引言

人们常常会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我国古代典籍宝库的博大。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的先祖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宏富,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献典籍。清代乾隆年间修订完成的《四库全书》就是其中的典范。《四库全书》是我国官修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不仅在篇幅和规模上远超同类型书籍,在学术水平上也超过了其他同类型著作。

《四库全书》收书3400多种,近8亿字,36000余册,79000余卷,因全书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手抄七部,分别建阁藏之,因地理位置所致,称“北四阁” 和“南三阁”,“北四阁”又称“内廷四阁”,分别是北京皇宫中的文渊阁、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三阁”又称“江浙三阁”,即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北四阁“禁地森严”,仅供皇帝御览。南三阁允许江浙士子入阁借阅,制度相对开放。

一、采择百家,编纂全书

“文治”是中国封建体制下的悠久传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1] 特别是在政权趋于稳定的时代,修史、纂书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与习惯。

我国自先秦起就有良好聚书藏书的传统,几乎每个朝代都曾修成卷帙浩繁的书籍。如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2]等,每一部都是上千卷的巨著,明成祖朱棣修成的《永乐大典》22877卷,清代康熙、雍正两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这些都是我国历代典籍中的巨著,然而它们的内容与篇幅都难以与这部《四库全书》相较比。

由于统治需要,清代统治者为维护巩固政权,仅康、雍两朝的文字狱,就令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妄自谈论国事,禁锢文人思想。到了乾隆一朝,社会环境安定,为学者提供了更好的学术条件,乾隆皇帝则汲取父祖的经验教训,以“稽古右文”为文治政策,文人们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学术的研究上。学术风气大为转变,出现了一大批的考据学家、训诂学家,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为《四库全书》的编纂提供了学术、人才基础。

二、四库馆开,征书编纂

乾隆皇帝一生武功突出,学识渊博,一心想在“文治”上超越历代帝王,比父祖有更大的作为。早在乾隆六年(1741)曾下令,命各地督抚征收书籍,并未引起重视。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再次颁发谕旨,下令全国征收书籍,这一次征书仍未见成效,到了十月,还不见开列目录呈进,乾隆帝大为恼怒,十月十七日再次下旨,指出:“各省地方官员要按前次谕旨遵办,催促下属官吏,速行设法访求,无论刻本抄本,一一搜集。”[3]时任职安徽学政的朱筠,积极响应,向乾隆帝呈上一道奏折,提出明确建议,进行全国大范围的书籍搜罗;充分利用国家藏书资源;乾隆帝采纳建议,决议先从辑佚《永乐大典》开始,进行校录群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四库全书》馆”正式开设。

《四库全书》馆开馆后,除一部分书籍来源于皇家固有藏书,在全国大规模采访搜书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再次下诏访求书籍,并作出承诺和声明,对于其中出现违碍字句的书籍,不牵涉藏书人;对于官方借抄的民间藏书,将来一定归还;并责令各地方官员扩大搜访图书的范围。征书活动进入了高潮。由于征书的声势浩大,措施得力,征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八月,除广西、贵州因资源匮乏无书可采,四川和甘肃忙于镇压本省起义而未搜访书籍,各省都陆续将书送至《四库全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这十五年中一直抄写不辍,这部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终于完成,工程浩大,举世罕匹。endprint

三、建阁贮书 七阁流传

中国历代,上至皇室官府,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保管和典藏书籍。

乾隆皇帝在网罗天下书籍,编纂《四库全书》后不久,便开始筹划书籍后的贮藏问题,欲建专门藏书楼,以垂久远。听闻宁波天一阁建制精妙,特遣派杭州织造寅著实地考察,绘图呈览,后仿天一阁规制,在宫廷禁地和皇家园林中分别建造四座藏书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命名四阁,名中均有“文”且字里有“水(氵)”旁,这即表明乾隆帝推崇儒家思想的宗旨,也借用“渊”、“源”、“津”、“溯”几字,以水立义,盖取天一阁之为,体现以水克火理念。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皇帝决定增抄三部《四库全书》,颁发江浙地区收藏,供江南士子阅读传抄。与内廷四阁相比,江浙三阁的规制、格局均居于内廷四阁之下。七阁陆续建造完成之后,各部《四库全书》的入藏工作便相继开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治的兴衰往往与国运密切相关,国运兴则文治兴,国运衰则典籍散。无论是北方入藏的内廷四阁全书,还是南方的江浙三阁全书,都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命运,有的不幸被毁,有的散失亡佚,七阁《四库全书》,仅有三部半原书得以保存至今。

1.文渊阁《四库全书》流传

文渊阁地处宫禁之中,极少数人才能涉足。清王朝灭亡,故宫保和殿以后的大片区域仍属于清皇室,所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秘藏如故。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文渊阁书籍保管隶属于图书馆。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地区形势十分危急,故宫博物院恐怕馆藏文物遭受损失,决定将故宫所藏历代文物南迁。古物南迁时,文渊阁本一同被装箱运往上海存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宫文物又辗转数千里,抗战胜利后复运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被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文津阁《四库全书》流传

宣统元年(1909)八月,清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只有热河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尚未遗失,遂奏请将全书及避暑山庄各殿宇陈设书籍,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致盛”。[4]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保存,遂至今日,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3.文源阁《四库全书》流传

文源阁位于京郊圆明园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春,第三份《四库全书》装帧完毕后,入藏于此。之后,皇帝每年驻跸圆明园,都要入阁观书,咏诗题字。但嘉庆以后,清政府统治败落,再无人暇顾此书。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列强抢掠后的圆明园也在一场大火中焚烧殆尽,文源阁本《四库全书》连同这座“万园之园”皆化为灰烬。阁与书从告竣入藏到被毁,仅存世七十余年。

4.文溯阁《四库全书》流传

文溯阁《四库全书》是第二部缮写完成的《四库全书》。书成贮藏于盛京故宫内,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清灭亡前,由盛京内务府管理,入藏的书籍管理精心、严格。每年四月,均由盛京工部领取樟脑66斤,鸡毛掸8把,以备应用。每隔一年,还由工部派专人携带纸张等用料,检查门窗,裱糊格扇[5]。

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溯阁院落沦为俄军马厩和营房,阁门洞开,长达两年之久,文溯阁本《四库全书》间有缺册。

1914年,奉天巡按段芝贵为讨好袁世凯,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抵北平,放置故宫保和殿。

1925年,东北筹办奉天图书馆,奉天教育会长冯广民等人力谋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回奉天,后经奉籍人士多方努力,获得当时内阁会议获准,于1925年8月,将书由北京运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文溯阁《四库全书》由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接管。

1946年、1948年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曾在黑龙江省两地辗转存藏,历经诸多磨难,但保管仍旧完好。1954年复运沈阳存藏。

1966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需要,根据文化部指示,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拨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入甘保存至今,这部几经风雨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已近半个多世纪。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2001年新建专馆中。

5.文宗阁、文汇阁《四库全书》流传

乾隆五十二年(1787)江浙三阁之书全部抄写完备,五十五年(1790)校对装潢完毕,正式颁发江、浙两省。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军队攻入镇江、扬州,两阁之书毁于战火。七阁书中,文宗、文汇两阁之书最为短命,仅存世63年。

6.文澜阁《四库全书》流传

文澜阁位于西湖孤山南麓。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杭州,文澜阁遭火焚,阁毁书散。光绪六年(1880)在原址重建。建成后,保存下来的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回文澜阁中。当地藏书家丁丙、丁申[6]兄弟二人组织了大规模的补抄工作,历经七年时间,书籍补抄一新。民国四年(1915),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在京杭两地聘请人员据文津阁本进行再次补抄,称“乙卯补抄”。1922年,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宗祥,再次组织补抄工作,至1926年,文澜阁本基本趋于完备。抗战爆发时,为避战祸,书籍迁离杭州,几经周折、辗转,于1938年抵贵阳市,秘藏北郊地母洞中。1944年12月黔境告急,再转迁重庆青木关。1946年7月返抵杭州,结束了8年又11個月的辗转万里的流亡历程。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历经数次流转,终于得以保存。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结束语

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汇辑了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丰富遗产。

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大丛书,重在保存文献典籍,提供学者研究利用。其内容之广博,篇幅之宏巨,不仅在当时的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古代修筑万里长城,开凿大运河,又编纂了一部罕有的大型官修巨著《四库全书》,这都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以自豪的。

参考文献

[1]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M].商务印书馆.1937 :52-183

[2]《乾隆御制文集》清刊本[M].

[3]张书才.《纂修< 四库全书> 档案》[J].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1(1):12-26

[4]顾兴志.《文澜阁与<四库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02-221

[5]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54-261

[6]郭向东.《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研究》[D]甘肃.甘肃省图书馆.2004.

[7]刘汉屏.《四库全书史话》[M]. 198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8]郭向东,易雪梅,岳欣.《文溯四库》[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 :230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代流传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