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诊断与防治

2017-11-07

农业知识 2017年39期
关键词:雏鸭疫区产蛋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诊断与防治

坦布苏病毒感染是我国于2010年新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以雏鸭、育成鸭脑炎、产蛋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病的病原为黄病毒属中的坦布苏病毒(TMUV)。

一、 病原体

黄病毒属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黄病毒科包括3个病毒属,即黄病毒属、瘟病毒属和丙型肝炎病毒属,共有60多种病毒。初步研究表明,引起鸭感染发病的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的坦布苏病毒,该病毒呈小球形,直径多数为40~70纳米,该病毒表面有脂质包膜,其上镶有糖蛋白组成的刺突,包膜内为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蛋白,中性含病毒RNA。病毒基因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均在细胞质中增殖,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在pH3~5的条件下不稳定。

二、诊断

1.流行病学诊断。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鸭均可感染,10~25日龄肉鸭和产蛋鸭更易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多发,冬季也能发生;发病率80%以上,死亡率在2%~10%,蚊虫、野鸟在该病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突变能促进该病的发生。消化道和呼吸道均为本病感染途径,病毒可经污染地、饲料、饮水、器具等媒介传播,病毒亦可经卵垂直传播。本病流行有三个特点:有一定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疫区内老鸭群发病率低或不发病,新鸭群发病率高;新疫区发病率高,多呈地方流行性,老疫区发病率相对较低,多呈散发性流行。

2.临床诊断。

(1)雏鸭、育成鸭。以病毒性脑炎为特征,病鸭瘫痪,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叉开、呈八字脚、头部振颤、走路时容易翻滚、腹部朝上、两腿呈游泳状挣扎;病鸭腹泻,排白绿稀便,有的还排褐色粪便,脱水、蹼干燥;严重病例采食困难,痉挛倒地不起,两腿向后踢蹬最后衰竭死亡。

(2)产蛋鸭。以产蛋下降为特征,鸭突然发病,大群鸭精神尚好,采食下降,粪便稀薄、变绿。产蛋鸭采食量突然下降,较正常鸭采食下降约40%~50%,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绿色稀便,部分鸭瘫痪,个别鸭精神沉郁、流泪、喙出血等症状。2~3天后,产蛋量急剧下降,在1~2周内,产蛋率从80%~90%或90%以上下降至10%以下,每日降幅可达5%~20%,30~35天后产蛋率逐渐恢复。

3.病理学诊断。

(1)雏鸭、育成鸭。脑水肿,脑膜有弥散性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脑部毛细血管充血;心包、胸膛积液,有时伴有肾脏红肿或尿酸盐沉积,肝脏呈土黄色色,腺胃出血,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肺出血、水肿。

(2)产蛋鸭。病鸭腺胃出血,肠黏膜脱落出血,胰腺出血、水肿;心冠脂肪有出血点,气管环出血,肺脏出血;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出血;卵泡变形,卵黄变稀,严重的表现为卵黄囊膜出血,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4.实验室诊断。该病的发病症状、剖检变化与禽流感类似,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三、防控技术

接种疫苗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有本病流行区域的水禽群,尤其是种禽和产蛋群,在流行季节前15天左右,一般在5~6月,注射灭活油乳苗或基因工程苗;也可以在雏禽或仔禽期先免疫一次,到夏初进行第二次免疫。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鸭的刺激,加强消毒;实行密闭饲养,避免蚊虫叮咬以及野鸟与鸭的密切接触;做好疫苗接种,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黄病毒灭活疫苗对该病具有保护作用,可在7~8日龄、50~60日龄、开产以前分别接种黄病毒灭活疫苗。

2.治疗。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发病后可对症治疗,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或头孢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作为蚊媒性传染病,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应采用综合防控方案,包括选好养殖场地、做好家禽场与外界的隔离、改善饲养条件、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等,特别注意提供优质饲料和清洁饮水,防止饲料霉变。同时,做好其他重要家禽疫病的免疫防控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和减少疫病发生后的经济损失。

(于家利 山东省畜牧总站;张帅 山东省畜牧协会)

猜你喜欢

雏鸭疫区产蛋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蛋鸡补钙较适宜在下午
动物产蛋王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母鸡喜欢在舒服的地方产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