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
——以浙中新报为例

2017-11-07单光辉

新闻前哨 2017年8期
关键词:浙中新报外商

◎单光辉

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
——以浙中新报为例

◎单光辉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联结中外,沟通世界”不仅仅是国家级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也是地方媒体的任务和追求。那么,地方媒体如何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让外国人积极参与新闻活动,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从传播学视角,着重解析如何将涉外新闻做出特色做成主流,为地方媒体做好涉外新闻提供借鉴。

地方媒体“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一条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显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中国所有媒体的一件大事。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如何落实好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位于浙江义乌的浙中新报围绕义乌外商这个群体,对地方媒体如何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这一命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关键的关键点

1.首先要因地制宜,从本地特色入手。

浙中新报是一张立足义乌覆盖浙中的都市类报纸,总部位于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作为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年入境客商已突破50万人次,常驻外商超过2万人。

随着“义新欧”专列的开通,义乌成为了“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被成为“丝路新城”,可见,义乌是“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多年来,浙中新报十分重视涉外新闻的采编工作。仅两年,浙中新报就刊发了《今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至少三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义乌元素”——中国梦是美的,信仰的味道是甜的?》、《斐济总理约义乌创业小伙上海用餐连竖大拇指赞义乌大学生创业团队了不起》、《韩国大学教授朴现圭千里迢迢来义乌——为两千多在韩“义乌兵”后裔寻根?》等100多篇有影响力的稿件。

这些稿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向在义乌的外商“讲好故事,传好声音”,通过新闻起到“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每一年,浙中新报都有涉外报道获得浙江省好新闻。

2.把涉外新闻当作主流文章来做。

义乌作为国际商贸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涉外活动。这些都给媒体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浙中新报一直把涉外新闻报道当作主流文章来做,通过报道架起地方政府与外来客商之间的桥梁。

首先,把常规涉外新闻做到及时有效。浙中新报多年来一直安排有专门的记者对接涉外部门,能第一时间掌握政府涉外工作的动态,保证涉外新闻能及时刊发。近年来,浙中新报刊发的头版新闻中,涉外新闻的数量占20%以上。仅2016年,浙中新报就推出了《中外商会会长合作发展论坛举行世界各地180多位商会会长云集义乌》、《聚世界商人展创业风采义乌首届世界商人创业大赛启幕》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涉外动态新闻报道。

其次,力争把涉外新闻报道做深做透。记者拿到涉外新闻素材后,能做深做透的新闻要争取做出影响力。浙中新报每一年刊登的涉外报道中,长篇通讯、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等占涉外报道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比如,2015年11月,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朴现圭走进浙中新报求助,希望通过新报帮2000多名在韩“义乌兵”后裔寻找祖先在义乌的出生地。随后,浙中新报紧扣“韩国教授来义乌寻根”这一话题一共刊发了《韩国大学教授朴现圭千里迢迢来义乌——为两千多在韩“义乌兵”后裔寻根?义乌张姓市民注意了,看看家谱中有没有关于“张海滨”的资料》等在内的新闻稿件十多篇。

稿件刊发后,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国内几十家媒体的关注,韩国媒体也转载了本报的稿件。

3.设置议题,让外商积极参与新闻活动。

作为地方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接地气,除了能报道新闻外,浙中新报近年来组织的许多大型活动中,都有外商的参与,不少活动甚至是为外商量身定做的。2016年,浙中新报主办的“金华市金东区第二届浙中绿道文化旅游节暨2016年国际骑游大会”、“醉美赤岸·西海绿道人文骑行游”等活动,外商不仅参与了活动还成为了活动的主角。

金华市金东区近年来绿道建设卓有成效,绿道串联起金东区许多美丽的景点,这是一个让外商了解中国的好地方。浙中新报为此专门制定了绿道骑游的方案,邀请在义乌的几十个国家的外商参与骑行。活动当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商一起骑行在金东区的绿道上,不仅向外商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拉近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商成为了浙中新报的粉丝,只要浙中新报主办的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

4.讲好故事,关注外商生活工作细节。

除了做好涉外时政新闻报道以及主题策划之外,浙中新报始终将在义乌的外商当作自己人,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并刊发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有血有肉有细节,不仅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外商这个群体,也为外商融入义乌提供便利。

类似《与印度大师一起秀瑜伽》、《泰国硕士姑娘义乌学成归国继承家族产业,在曼谷掌管五星级酒店》的稿件,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强。而类似《外籍产妇来不及入院车内分娩医护人员救助后母子平安》、《人社局走访慰问外国专家》、《“外籍商友卡”全国首发常驻义乌外商即日起可申领“义乌身份证”》等稿件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5.运用手段,争取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故事讲好了,若没有掌握发布的主动权,没有合适的方法,同样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传播特色和优势,以文字信息、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的网上传播,以扩大影响力。

涉外新闻因为稀缺往往关注度更高,很容易形成热点吸引读者。浙中新报除了将报纸新闻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外,对于自己主办的活动无一例外进行了网络直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推送新闻。因为报纸的发行是有范围的,而互联网则不同,一些外商通过直播甚至可以让在国外的亲朋好友看到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状况。这一办法不仅能让外商宾至如归,还能增进他的亲朋好友对中国的了解。

二、做好“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大文章的着重点

1.要善于研究,做相关问题的专家。

要做好涉外的报道,对采访者的职业素养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为在采访中必须要宣传当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讲好故事传递好声音,这就要求记者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交政策和对待国际问题的根本立场有较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

为了使稿件更有贴近性,记者除了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情况外,还要坚持调研被采访国家的国情、历史、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形势。另外,记者还要加强对国内外时事热点的了解,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正是有了平时的调研积累,浙中新报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快速行动。义乌开通“义新欧”专列后的短时间内,浙中新报就推出《丝路新城的人文观察》、《“新丝路”:义乌登台走秀?》、《世界向东看,我们向西看,走丝路的义乌小商品》等一系列有分量的稿件,为“一路一带”鼓与呼。

2.要与人为善,做采访对象的知心人。

“外交无小事”,浙中新报对于记者的涉外采访有着严格的要求。除非对方主动谈起,否则不要涉及对方的年龄、薪水、宗教信仰等私人问题,谈话内容最好要避免涉及宗教、种族、政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

采访之前要对采访对象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因为有的外商身份复杂,采访前要与主管部门联系查询反复确认。对于合法友善的外商,采访任务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终止,还应该努力维护好与对方的关系。

采访完成后,要求询问一下对方是否要在稿件播发前传一份给他审核,如果不需要,稿件刊发后应该给对方邮寄一份报纸或者给一个网络链接。这样做不仅不会给自己添麻烦,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义乌商贸城有一个专门调解外商和本地人之间贸易纠纷的涉外调解会,调解员来自塞内加尔、新加坡、韩国等十几个国家。浙中新报的记者对此进行了持续跟踪,和这些“洋娘舅”打成一片成为了朋友。最后,在拍摄上千张照片后挑出其中的六张以整版的篇幅刊出。记者将报纸和图片给采访对象后,对方十分认可这一组报道。随后,经过“洋娘舅”的推送,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纷纷在“洋娘舅”的家乡媒体上刊发。让这组报道真正起到了“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

实践证明,“联结中外,沟通世界”虽是大文章,但地方媒体也可以有所作为。浙中新报作为地方都市报,多年来努力向在义乌的外商讲述好故事,传递好声音,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外国粉丝,他们不仅看浙中新报,还积极参与到浙中新报主办的活动当中。因为报纸已经成了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助手。

[1]周鹏飞:《国际化的“国内新闻”——涉外新闻报道原理初探》,武汉大学2005年学位论文

[2]翟永桢、茅玉东:《基于对外传播意识的一种新闻发现——兼析中国新闻奖非典型涉外报道作品两种》,《对外传播》2013年第4期,第15-17页

[3]周胜林:《论涉外采访与报道》,《新闻大学》1994年第3期,第23-27页

[4]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骆逸群:《驻地记者涉外报道的视角选择》,《新闻实践》.2008年第11期,第40-41页

(浙中新报总编办主任)

猜你喜欢

浙中新报外商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
谁是冒牌外商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