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建设的探讨

2017-11-06于艳华唐菀汪红康怡琳

计算机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双语教学

于艳华 唐菀 汪红 康怡琳

摘 要:针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生源占大多数的情况,有效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民族高校学生培养工作的迫切任务,文章基于中南民族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情况,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民族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民族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双语教学;学科建设

0 引 言

近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对人工智能进行高度评价并给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指示[1-2],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3]。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7所,其中中南民族大学是唯一的民族高校,于2012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学院。作为一门融合计算机、传感、通信、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4]。

据《中南民族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届毕业生中,来自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0.66%,少数民族毕业生来自45个少数民族。我国民族高校一直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近几年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录取比例。如何在少数民族生源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有效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民族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迫切任务。

1 民族高校的信息学科双语教学

1.1 信息学科双语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胥桂仙分析了民族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并建议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5],但所给出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与其他普通高校区别不大。2013年起,中央民族大学就开设了人工智能[6]、Unix应用程序设计、J2EE等课程[7]。吴倩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与掌握程度出发,提出在高校开设双语课程要“循序渐进、分布实施”。

西南民族大学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8],通过选择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从第一层次的中英文交替教学,希望逐步能发展到第二层次的全英文教学。目前,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采用第一层次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进度。

中南民族大学信息学科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院,近年来,前后开设了十余门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学院的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等课程[9],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电路分析、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安全、算法分析与设计、界面设计等课程。

1.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中南民族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双语授课方式的课程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这3门。本专业学生中,少数民族生源超过一半,如2012级和2015級选修双语教学授课方式的学生中,少数民族生源分别占69.5%和67.4%。基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对双语授课方式进行了一定调整,即本文所指的双语授课方式并不是通常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英文课件、介绍核心关键英文术语等方式,这种调整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对中南民族大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调研,笔者分析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2015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共159份电子问卷可知,78%的学生能够接收双语教学,其中20%的学生接收程度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与全部学生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双语教学是大多数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能接收的教学方式,说明在少数民族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双语教学具备一定的基础。

2 课程体系

2.1 双语课程架构

要从专业培养计划和专业特点层面进行全局考虑,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双语课程架构,改变目前双语课程的设置大多处于被动,往往根据现有师资情况、评估需要等原因而确定的现状。双语课程的确定遵循“从简到难、从基础到专业”的原则,学生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双语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均有延续性。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开设双语课程,这时学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英语语法已经基本学完,尽早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术语与文献(包括教材),逐步扩大英语在专业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课程难度逐渐增加,可以最终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基于近10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信息学科双语教学的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我们提出一个架构原型:①计算机导论、人工智能导论等专业导论课作为前期基础课程,学生可以初步接触专业相关术语;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相关课程作为专业课入门课程,相关术语和描述都相对简单,加之计算机语言本身就是语言,相关软件及文档也基本上采用英语模式,采用双语教学能让学生自然地接受;③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后,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专业术语量和专业知识广度,并提高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学术交流听和说能力、专业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英语运用能力;④在大二和大三开设数据结构、智能信息处理等专业双语课堂,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⑤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前沿课程,让学生查阅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的相关英文资料,并完成课程报告。

2.2 双语课程团队与教学规模

从大类学科出发,建立双语课程团队,打破学院和专业之间的界限,综合教师优势,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手段、外语授课比例等方面给予授课老师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双语教学核定和工作量也采用多层次的标准和比例。

双语教学的规模建议采用小班制,以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均衡。对于无法避免的双语教学大课堂,可引入国外知名高校的学生辅导(即教学助理)制度,即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备一位学生指导。学生指导从所指导课程选修成绩优异的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中选拔,负责课后复习、上机实验等方面的辅导工作,并通过课酬、劳务费(专业或课程建设经费)、学分等多种形式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认可。担任教学助理的经历对学生今后找工作、继续深造等也非常有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endprint

3 教学模式与方法

近年来,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普遍存在师资水平、课时等方面的困难。师资水平可以通过学校重视度、参加各种培训、教师自身努力等方法得到提高,但是学生所接受的双语教学有哪些主要问题呢?是否与各种教研文献和报告上罗列的问题相一致呢?

笔者调查了159位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困难的看法(如图2所示),调查结果与目前大多数论文或报告中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只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双语教学,不到30%的学生认为学时数和课堂人数影响了双语教学,而自身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不足被8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

针对双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其他问题,我们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如下尝试。

1)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认识到英语学习及其应用在专业学习中的必要性。

课间播放短小、精彩且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演讲视频,这些视频均经过任课老师的精心挑选,包含中英文字幕,绝大部分演讲者的母语是英语,演讲内容包括专业发展进程、最新技术的研发、专业未来前景等。

2)不拘泥于教学双语比例。

从2013级学生双语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深度情况来看,32个课堂学时明显不足,很难再继续按照以往中英文授课比例等双语教学规定进行,无法保证预期的专业教学效果。因此,从2014级学生开始,我们在教材、英文授课比例、试卷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教材选择英文原版书籍的中文版本,课堂教学特别是核心内容教学仍以中文授课为主而不是规定的至少50%,但是保留全英文课件,对一些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中英文讲解。

3)引入CLIL教学模式。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1994年欧盟白皮书正式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学习和外语学习、具有多重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10]。通过把英语、专业知识、技能3方面内容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明确课程的核心是“传授专业理论与知识”,同时将专业涉及的英语相关内容,如术语、文献阅读、交流讨论等与课程内容结合,最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4)评价和考核方式多样性。

期末考试成绩只占课程考核的50%,而且期末考试不采用全英文试卷,避免一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却出现不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求而无法完成考试的情况,更准确地考核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本身就是以英语为基础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语句、上机操作命令、帮助文件、错误提示等均是全英文。在课堂上掌握的英文术语、资料等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程序编写、上机操作等,同样也能考核学生学习中英文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引入新的沟通和指导方式。

充分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建立专门的课程QQ群,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指导。虽然学校的信息门户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但是由于功能强大且学生几乎在线,QQ群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实时教学辅助方式,但教师需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来维护。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会开展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信息,可以经常通过QQ群消息发送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样,教师就不仅仅负责讲授一门课程的角色,还发挥着专业导师的作用。

笔者通过问卷了解采用以上教学模式和方法前(2013级)后(2015级)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从公共英语课学习到专业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之间是否存在落差?”和“双语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状态”两个问题的综合调查数据见图3。由图3可知,学生逐步适应、“开始不懂、后来适应”的学生比例有所增加,而“看不懂、听不懂”的学生比例出现下降,特别是感觉“有一定落差”和“落差很大”的同学也能慢慢适应学习状态。图3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学习状态得到一定改善。

4 评价机制

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变目前重视语言学习目标的单一评价方式,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要素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更加注重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各高校的双语评价指标,结合多年的双语教学经历,笔者针对民族高校的双语教学评价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增加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过程性跟进,才能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完全依靠正在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考虑让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往届学生参与进来。因为部分“身处其中”的学生往往还存在无法理解教师授课要求的现象,对授课教师和课堂的评价会出现过于主观的情况,无法真实地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现有的双语教学评价方式,绝大多數只是在普通教学评估指标基础上增加一些语言、教材、考核等方面的指标,而这些新增指标往往只看重外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忽略学生在专业中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3)充分利用评价数据。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已经拥有多年的双语教学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如果仅仅用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非教学活动,是一种资源浪费。可以对评价数据进行后期运用和深度挖掘,获得这些信息的潜在价值,提供给授课教师、相关管理部门、教学单位等使用,为其改进教学方式或工作流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依据。

5 结 语

从近年来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成效来看,民族高校信息学科,特别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这样的新专业,双语教学方式还须进一步重视和改进,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学生培养的需要,更是民族高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办学宗旨的需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双语教学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