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民俗语言的运用

2017-11-04孙玉冰

卷宗 2017年28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明清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里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与人生命运。曹雪芹在书中使用的民俗语言,对于丰富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使人物塑造上更加立体丰满,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是一种成功的语言艺术手段。俗语具有简练、形象、含有哲理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语言;人物形象

1 俗语的概念

俗语,即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也称俗话、常语、俗话。它包括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定性的词组或语句,大多是广大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仅生动形象、语言简练,而且言简意赅、富有哲理,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有的富有道德情味,发人深思,有的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本质问题[1]。

2 《红楼梦》民间俗语的运用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为了丰富叙事,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进行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塑造整体的、立体的人物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俗语必不可少。对俗语的直接引用是作者塑造人物、展示情节的方法之一,作者通过让人物直接引用俗语来叙述、说理、抒情,从而彰显人物个性。

(一)人生哲理型俗语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常言:“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 ,已将百载 ,一日倘或“乐极生悲” ,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 ,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曹雪芹在写这段梦中场景的时候,用到了三句俗语作为秦可卿善意提醒凤姐的临终遗言,浅显易懂,却又极富有哲理性,秦可卿在梦中给的筹划是“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但是此话也未能阻止贾府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必然衰亡的悲惨景象。第一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描述的是自然现象,警告世人做事不要过于圆满,否则物极必反。正如道家的思想,凡事走到了一个极点,必然是会往相反境地去,处在好的时候要替落难的时候做打算。第二句“登高必跌重”,描述的是生活经验,所谓站的越高,摔的越重,告诫人们在积极向上时懂的保守克制,以退为进,懂的及时抽身,切不可贪图一时享乐顾不了长远发展。第三句“树倒猢狲散”与《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唱的收尾曲“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看来贾府还是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外面的親戚朋友们羡慕不得,里面的丫头奴才们毕恭毕敬,倘或某日贾府落败了,自然大家唯恐避之不及。曹雪芹用了三句精炼而又犀利的俗语,描绘出大观园的未来走向与人与人之间的面面观。又刻画了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是封建贵族穷奢极欲 ,致使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2]。其中俗语传达给我们的道理,不仅是治理一个家庭是这样,在日常行为处事上亦是如此。

例如第六回刘姥姥了初次进荣国府时,王熙凤答应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又说了“大有大的难处”的话,刘姥姥回道:“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腰还壮哩!”。刘姥姥通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俗语形象的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的悬殊,也是人们常说的“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正如在前几回冷子兴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家家大业大,一时半会儿是垮不了。但凡有一年经济入不敷出,来年也是能缓过来,不像庄稼地里的农民百姓,自己所存积蓄并无多少,倘或哪一天家里出了点事情,拿出所有财产也怕填补不上这个小小的窟窿。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方面奉承了贾家大户人家与自己地位悬殊之大,一方面也有意贬低自己,来引起贾家同情心,以顺利达到借钱接济的目的。作者曹雪芹经历了家道败落之痛,深谙这条俗语其中之道,所以在创作小说时有意运用,老百姓衣食没有保障,整日劳作,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而富人、皇族生活舒适,成日享乐,也是丰衣足食[3],刘姥姥描述的状况,就是在现代贫富差距极大社会这句俗语照样实用,达到了反讽社会的目的。

(二)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俗语: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女中豪杰,人称“风辣子”,是贾家的权力执行者。第十六回中,凤姐向贾琏诉说自己管家的艰难“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王熙凤一连用了五处俗语,表现自己当家处境的艰难,“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全都是不义行为,两面受夹击,稍微有点做得不好,便得到旁人的笑话。本段文字作者借用用王熙凤之口,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落井下石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王熙凤过人的本领,她自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自己为人处事的艰难,当一家的掌权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通过故事又知道王熙凤在贾府是说一不二的人,上面得到史太君、王夫人的赞誉,平辈里又比宝玉迎春能说会道,在下面丫头奴才们都畏惧她,在外人看来也都听说贾府琏二奶奶的威风,可谓金陵谁不知王熙凤,通过此种描述,也侧面赞扬自己一番。通过这样的描写,一个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的人物形象立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王熙凤是一个“真善美”有之、“假恶丑”更有之的“真的人物”,“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对她跌宕起伏、悲喜交迸的人生的最真切的点评[4]。

3 民俗语言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民间俗语来叙事、说理、抒情,不仅带动了整部书的剧情发展,还达到加强作品的思想性、彰显人物个性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往往由于作者一两句俗语的使用,而把作品的思想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俗语的生成与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红楼梦俗语对于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文化背景,解析作者写作目的有重要的意义[5]。曹雪芹不但引用俗语来刻画人物形象,更是对俗语进行独到的加工改造,使其更符合作品的需要,更贴切,更流畅,始终坚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里面包含的出场人物无数,规模宏大,描述了贾府大大小小几百号人的日常生活,对于人物的描写是重要的,人物的刻画上上至皇上的妃子雍容华贵,下至每天在地里干农活的平民百姓,善良单纯的,狡诈圆滑的,急功近利的,每个人物所谓八面玲珑性,曹雪芹在语言上下功夫进行描绘,除了用日常诗词歌赋来形容人物聪慧灵敏外,还用了大量的民间俗语,或是来自本人之口,或是由他人来形容,对于塑造形象、预示情节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帮助[6]。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品,民间俗语的运用就为这部珍品增加了更为魅力的光彩,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民间俗语预示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渲染气氛,解释人物心理等[7]。这些比喻的巧妙运用 ,不仅是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阶级关系的真实写照 ,而且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另外,《红楼梦》中还包含了神话、传说、戏曲、天命之说等,都是民间文学的运用,可见民间文学的宝贵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芝芬,《红楼梦俗语运用的特点及功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22卷第2期

[2]万同乐,《俗中见雅,浅中寓深——浅谈俗语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

[3]刘保忠,《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3月,第21卷第1期

[4]王鑫,孟奎《谈<红楼梦>》人物刻画中的俗语运用,语文学刊,2011年2月

[5]韩潇玥,《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5月

[6]黄怡舜,《民间俗语在红楼梦中的妙用》,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5月

[7]刘池,《红楼梦双关研究》,扬州大学,2011年5月

作者简介

孙玉冰(1993-),女,汉,山东淄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俗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红楼梦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