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国情“大数据”助力河南更出彩
——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综述

2017-11-04张中强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情普查测绘

◎ 本刊记者 张中强

地理国情“大数据”助力河南更出彩
——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综述

◎ 本刊记者 张中强

● 大美中原

金秋九月,中原大地五谷飘香、瓜果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

对河南测绘人来说,今年的九月同样是一个收获的季节。13日,《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对外发布,这标志着这场由1300名技术人员参与、历时近3年、耗资1.74亿元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预示着我省全面查清了16.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类地理国情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了全省的地理国情“家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全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终于向省委、省政府乃至国家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然而,全省测绘人的奉献还不止于此,在普查过程中,按照张高丽副总理“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指示精神,全省测绘人还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应用,使普查成果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河南更加出彩提供了坚实有效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和保障。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普查关乎国计民生,这是新常态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时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主动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

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河南省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坚持边普查、边应用,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大力推动普查成果应用,不仅全面、真实、精准、系统地摸清了全省的地理国情“家底”,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并为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夯实了测绘地理信息基础。

回望整个普查过程,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不同部门间的默契和协作、普查人的执着和坚持、技术攻关的艰难和挫折,依然历历在目,使人敬佩,令人感动。

凝心聚力,用担当履职尽责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河南虽地处中原,但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完成全省陆地国土范围内多要素、全覆盖、无缝隙的地理国情普查,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实施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

为此,河南省从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和严格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为普查工作定基调、指方向、明任务,全力做好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工作机构。2013年3月,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文件下发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后,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组织传达贯彻和抓紧工作部署,不仅多次向省政府汇报,而且认真编制了《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方案》。同时,征得省政府同意,参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先后与26个有关厅、局、委、办联系协调,并提请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文成立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明确了工作机构和职责,提出了工作要求。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组建了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人员组成、内设机构,决定把国情普查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之后不久,省普查办迅速成立了综合协调组、财务监督组、组织实施组、技术与统计分析组、质量监督组、宣传报道组。与此同时,按照要求各任务承担单位均成立领导小组及普查专职办公室,并抽调专职人员负责普查工作。由专职办公室负责各工作组与生产单位日常的事务协调工作,切实保障了普查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实施。

坚持边普查边培训。鉴于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的特殊性,河南省普查办非常重视技术培训与交流,并建立了完善的国情普查技术管理体系,使技术管理贯穿到各工序,保证技术路线贯彻的连续性、执行技术标准的统一性和交流渠道的畅通性,实现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全覆盖。

根据普查工作需要,省普查办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分期、分批、分层次组织技术培训。除了积极组织参加国务院普查办的相关培训外,省普查办还针对普查相关人员开展了6期培训,累计培训管理、作业、质检人员806人次。其中,专门举办了普查成果质量检查和验收软件培训班,承担普查任务作业单位的50余名质检人员和有关领导参加了培训。此外,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也毫不放松,省普查办、项目承担单位两级共培训1382人次。同时,省普查办累计发放项目管理、质量检查、作业技术等工作证974个,并严格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再发证的程序,由省普查办统一制作、编号、颁发、公布和备案,确保一人一证一编号一证件,切实做到持证上岗。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左一)参观普查成果展

● 专家验收会

● 认真调绘

● 仔细核对

把质量放在首位。质量是普查成果的生命,也是普查的关键环节。在普查工作中,河南省严格实施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前移质量关口,强化过程质量跟踪,加强科技手段创新,多措并举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首先是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在普查中坚持全过程、全员和分级、分类质量控制的原则,成立质量监督组,主要负责普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普查项目承担单位和作业单位负责本单位任务的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并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全体质检人员持证上岗,对质检过的普查成果要签字留名,若出现把关不严等问题,则会实行责任追究。

其次是质检前移,实行普查过程跟踪检查。这是河南省在普查中探索出的创新性措施。国情普查有数据采集、样本解译、数据编译、数据建库和成果分析几个步骤,一线作业人员数据采集在各个环节中的作业质量非常关键。为此,河南省实行普查工作过程跟踪检查措施,由省普查办质量监督组组长亲自带队,两级检查由检查和成果验收人员深入到普查一线,跟踪指导作业人员开展普查,边生产边检查,将问题消除在作业现场。质监组根据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编制质量问题PPT,集中全测区普查作业人员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质量答疑,及时把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带到一线生产中去,既减少了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普查的高质量,又减少了因错误导致的集中返工现象,大大节约了时间。

再次是创新技术手段,保障普查成果质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开发出适合我省普查的质检软件,从而使70% 以上的检验工作由软件代替,减少了人工检验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了因人情干扰导致的成果验收时低分高打现象,保证了质量要求。

情系普查,用奉献书写感动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3年来,为了事业、为了梦想、为了信仰,全省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行动依然清晰:万籁俱寂的夜晚、烈日炎炎的夏日、冷风呼啸的冬天,到处都有他们奔波和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着测绘人敬业、担当、尽责、无私的品格,并在普查的过程中演绎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协调一份资料有时要跑十几趟。地理国情普查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大量相关信息,协调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部门的资料出入手续较多,有时候一份资料要跑上十几趟才能拿到手。档案馆的吴建军负责数据获取与协调工作。在7月炎热天气里,他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各个单位,有时为了尽快获得某个单位的专题资料,他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在下午上班前赶到这个单位。拿到资料后,他又急急忙忙地赶往下一个单位。2013年7月21日,吴建军正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协调国情资料,此时的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的暴雨,他蹚着齐大腿深的雨水回到了住处,并确保所有的数据资料都完好无损。在资料收集的那一段时间,他还加班加点地把每天获取的资料汇总、造册,制作矢量结合表和《成果专刊简报》,并在第二天一早发出去,让领导了解最新情况,让生产单位尽快知晓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来领取这些数据和资料。2014年7月,因为长期劳累,他因病住院,并动了手术。放不下工作的他在伤口拆线的当天就回到单位,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张晓萌,档案馆数据管理员,为了工作,她长期忍着青光眼的病痛,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每天早来晚走。她在工作中耐心、细致地为国情普查生产单位一次又一次地查找、整理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很好地完成了档案馆数据的频繁分发与接收。

有人跌入深沟缝了7针。南阳四县山区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地势险峻。为了加快工作进度,省测绘工程院项目部为每位作业员和检查员配备了摩托车,并且所有的队员都是单兵作战。由于对道路不熟,危险也时刻与他们相伴。在淅川县的核查工作中,由于山高路陡,道路不熟,加上边骑车边作业,高长友连人带车跌进了深沟,腿也磕肿了,胳膊也摔伤了,手掌也划破了,最后到医院缝了7针。在项目部仅仅休整了一个星期,他又忍着疼痛投入了普查工作。

张宇琼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阴天,他收工晚了点儿,回到半路天就黑了,在一个拐弯处,由于没及时刹住车,车子一下冲进了路边的沟里。还有一次临近傍晚,正准备收测时,张宇琼的摩托车突然坏了,附近又找不到修车的,他推着车走了10多公里才到了最近的一个镇,找到修车铺时,全身早已被汗水湿透。

有人甚至放弃结婚计划。野外测绘是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工作之一,工作量大、距离远,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就成了常态。在南阳市淅川、西峡县的普查中,为推进核查工作,省测绘工程院袁鸣项目部的作业人员早晨5点就已经出发,中午顶着烈日在山顶核查,晚上回到驻地已经是8点多,回来后还要对当天的成果进行整理与编辑,每晚都要加班到十一二点。对每个队员来说,加班加点几乎都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为此付出更多。陈根力本来计划结婚,因普查工作紧张,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结婚计划。

她数日不回家,女儿见面叫阿姨。“睿睿,快看谁回来了。”两岁多的女儿顺着姥姥手指的方向怯生生地叫了一声“阿姨”。“再仔细看看,是阿姨还是妈妈?”她迎上前抱起女儿,想亲她一下,女儿却努力地挣脱她的怀抱,跑向了姥姥……省遥感测绘院的李杰娟,在谈及对地理国情普查的感受时,心里颇有些过意不去。毕竟,她的女儿才两岁多一点儿。

对李杰娟来说,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在回家的路上犯困是常有的事,有好几次她都是在电动车的车轮撞上道沿的时候才突然睁开眼。有一次,她骑着骑着又困了,当她睁开眼的时候,车轮离1米多宽的沟只有1厘米的距离了。她就下车把电动车往路边一支,把笔记本牢牢抱在怀里眯了10分钟,然后又匆匆奔赴测区。

郭木森是省遥感测绘院三分院的老同志,本来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坚决要求要在完成这次普查之后再退休。

省地图院的8名女同志则直接奔赴外业项目部,把内业编辑整理工作搬到了基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

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有3个姑娘的婚期定在了普查期间,但为了工作,她们都无暇顾及。

……

这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并在不断地持续着。

硕果累累,全面摸清了河南“家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今年4月11日,普查成果通过专家验收,相关成果于9月13日对外发布,至此,这场历时3年的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不仅获得了多要素、全覆盖、无缝隙的地理国情数据,全面查清了我省“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而且掌握了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如实表达了我省地理国情要素在标准时点的现实状况,并在普查中创造出鲜明的河南特色。

● 丹江口水库渠首调绘

成果丰硕,摸清了地理国情“家底”。河南省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首次获得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信息,包括遥感影像、地形地貌、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等多类型、多要素、多尺度的数据成果,此次普查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我国资源三号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普查数据进行了时点核准,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收集整合多行业专题数据,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近800万个图斑构成的多要素、全覆盖的地理国情数据,建成了普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编制了统计数据汇编和普查公报,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河南省的地理国情“家底”。

特点突出,体现出了河南特色。河南省的地理国情普查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一是全面。普查内容和指标选取了行业和部门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对全省范围的无缝隙覆盖,能够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支撑。二是真实。遵循“自然优先、现状优先”和“所见即所得”的原则,采用“室内高精度遥感影像判读+人工野外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其中实地核查率达到57.4%,形成野外核查轨迹35.8万公里。全省统一数据采集,统一数据建库,采用计算、对算两种方式进行基本统计,确保普查数据全面、客观、真实。普查成果先后经过国普办的预验收、复查、标准时点核准验收,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3%。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选取了超过300个统计指标逐级汇总,精确表达了地理国情。四是互补。普查分类体系与其他部门的普查调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从多个维度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支撑。五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我省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省重点工程的落实。

效益显著,展现出了河南前景。在普查中,河南省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覆盖全省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年底前建成,并计划明年向社会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河南分中心全面建成并运行,已获取9颗国产卫星和15种国外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最高分辨率可达0.8米,全省覆盖已达3次;“数字城市”建设覆盖全省所有省辖市,郑州、平顶山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启动并实施;并在省财政支持下,开展了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常态化监测。

二是公共服务保障作用日益彰显。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正从传统行业拓展到国家安全、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服务保障内容创新升级,初步实现了从过去提供单一纸质地图和基础数据到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变革,成果服务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服务保障成效明显,为省级空间规划编制、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提供了高效服务。

三是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郑州地面信息港”试点项目被纳入国家“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有利于推进地理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和社会化应用;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构建了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农业保险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机制;地理信息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彰显,建设郑州军民融合智慧产业科技研发园、“地理信息+生态”示范产业园,通过示范项目带动、科技驱动、产业集聚,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四是共享融合发展显著加快。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了由4名院士组成的河南省时空地理信息院士工作站,围绕支持电子政务建设等重点工作,共同开展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厅局业务协作稳步推进,与省直14个厅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地理信息大数据应用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深化。

主动应用,助力河南更出彩

成果不应用起来,就没有价值。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李克强总理指示,要“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张高丽副总理也指出,要“坚持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普查工作效用”。2015年6月20日,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李亚强调,地理国情普查要围绕应用抓推广、抓监测、抓服务。为此,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同时,河南省结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普查成果应用,强化地理国情监测,及时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

鉴于兰考县是总书记和省委书记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县,省普查办优先安排了兰考县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把该县的地理国情监测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于2014年12月全部完成了兰考县1103.5平方公里共计43幅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国情普查工作,并利用普查成果,选择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关注的地理国情要素,包括荒漠化裸露地表、耕地等内容,开展综合统计分析和历史变迁的资料比对。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省普查办积极参与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结合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优先安排了涉及水源保护区的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等三市六县的地理国情普查,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1∶5万数字高程模型构建了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等区域划分提供了直观、权威、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

省普查办还积极参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牵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监测”项目。该项目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5年的重要地理国情监测项目,面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其他专题资料,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全面了解中线工程水源地的地理空间环境变化,为现有规划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优化水源地空间布局,确保足量、优质清水进京入津提供了地理空间决策依据。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普查成果的推广应用,河南省还完成了郑州湿地监测、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安阳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等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示范项目;联合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开展了郑汴洛新城市带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十年空间扩展遥感监测研究以及平顶山自然资源统计评价等;与10余个厅局签订了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监测成果在服务政府决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3年来,如同润物无声的细雨,河南省的普查成果已广泛应用到全省的各个行业、领域,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效的支撑和服务。时下,虽然普查成果已经发布,但这场战役还远没有结束,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河南省将按照新《测绘法》赋予的新职责和“十三五”规划明确的新任务,深入贯彻陈润儿省长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的要求,按照“结合省情、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加大普查成果开发力度,深度挖掘普查成果价值,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成效,持续提升地理国情信息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为河南更加出彩助力。

● 小浪底大坝变形监测

猜你喜欢

国情普查测绘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漫画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