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孝道的传承

2017-11-03李宝库

新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纲治国中华

李宝库

中华孝道的传承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孝起源于5000年前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財产。私有财产的继承,又催生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夫妻是人伦之始,家庭是文明之源。一家人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关系。这种亲情,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

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著《孝经》,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孝道。孔夫子论孝有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后来的孟子又加上一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四条,是中华孝道的精华,永远也不会过时。

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为,“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汉武帝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空前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1900年前的东汉时,提出了愚忠愚孝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把它法典化,使之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宋明时,又出现“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这样的荒谬说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愚忠愚孝愈加泛滥。这是孝道传承中的糟粕。

汉以后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到极高地位,皇帝带头,大力推广。于是,孝道传承中的精华和糟粕便一起流传下来,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深远。在浩繁的传播孝道的典籍中,除《孝经》外,元人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和清人李毓秀撰写的《弟子规》尤为著名。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王朝。孙先生是充分肯定孝道的,他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1919年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一些热血青年,在反对封建主义激情下,喊出了“孝是万恶之源”的口号。当代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指出:“这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到了“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更是把孝说得一无是处,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地踩到地下。

本世纪之初,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一些专家学者,开始研究、重提孝道,提出弘扬孔孟的孝道观(四条),摒弃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把“孝行天下,共建和谐”作为其宗旨,编辑出版《中华孝道故事》,具体承办评选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正式为中华孝道正名。至此,距五四运动98年,距共和国成立68年,中华孝道得到充分肯定。作为一切伦理道德的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中华孝道重又在神州大地上绽放光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纲治国中华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三纲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
方朝晖教授“三纲”本义说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