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马桑溪古镇 古镇热背后的狂欢与思考

2017-11-03王思亲

城市地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渡口古镇

王思亲

2017年1月24日,位于大渡口区的马桑溪古镇在经历修复之后正式开街迎客。时值春节,古镇上灯笼高挂,游客络绎不绝,同时,从开街至今,古镇进行了多场游园活动,街头巷尾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前去探访时记者发现,在马桑溪古镇,可以看到一切属于“古镇”的标记:飞拱的屋檐、仿古的建筑、油漆还闪闪发亮的专供游人拍照的“古镇地标”,大路两旁一望无际卖着羊肉串、酸辣粉、重庆小面等“传统美食”的摊点,而那些当地人印象中关于马桑溪老街的记忆和画面却无影无踪,惟有旁边的铁路上,绿皮火车依然不时缓缓而过。由此,记者不禁陷入沉思:在越来越火爆的古镇热背后,还剩下哪些真正值得留念的东西?古镇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光荣而悠久的义渡口

去往马桑溪古镇的路让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

从轨道交通二号线新山村站下车,再到香港城站的公交车站乘坐5块钱的“古镇交通车”,到达终点站之后,还要步行大约两公里才能到达马桑溪古镇,对于只能乘坐公共交通的人们来说,颇有些麻烦。所幸是日天气晴好,馬桑溪古镇又位于江边,沿途中轻柔的河风伴随着温暖的阳光洒向路面,倒也让人在步行之余可以乐在其中。从滨江路下道,远远便可以看见马桑溪大桥如同两架竖琴一般横跨两岸,江岸边堆放着一些修缮古镇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一条铁轨从路边穿行而过,让人觉得有些苍凉。复行数十步,突见一排木质建筑周围人声鼎沸,四周却又是杂草丛生的荒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马桑溪古镇才出现在眼前。

对于重庆人民来说,说起马桑溪大桥,大部分人皆有耳闻,但说起马桑溪古镇,能够说出其历史的人却不多。其实,马桑溪古镇是大渡口区“义渡”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万里长江自江津石漠镇进入重庆,到巫山县碚石镇出境,近七百公里的长江两岸形成了上百个依托渡口与码头形成的场镇。与其他渡口不同的是,马桑溪渡口有一个响亮而光荣的名字——义渡口。

这不得不先说回大渡口,大渡口得名已有近三百年历史。那时,长江以南为南大渡口,长江以北为北大渡口,古人之所以将渡口设于马桑溪,是因为此处“江宽水缓,过江人众,为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且有大路经杨家坪至重庆府。渡口上鱼龙混杂,人流量特别大,也因此衍生了饮食、茶馆、客栈等各行各业,成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故名大渡口。一代儒宗向楚在自己主编的《巴县志》中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与此同时,九宫庙处一残碑还记载着:“九宫庙由设庙会,修桥补路所余金银租米,屡生弊端,巴县正堂张判将所有剩购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义渡”。

一个“义”字,让马桑溪渡口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存。抗日战争时期,义渡口在我国的大后方为抗战时期的运输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随着东部众多城市相继落入敌寇之手,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我国的众多重工业被迫西迁,3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将汉阳铁厂迁至重庆,选址就在大渡口。汉阳钢铁厂内迁时,装载着大量大型机械设备的民生公司轮船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将那些巨大的宝贵财富从马桑溪渡口运输上岸,再由人力将机器设备搬进新厂。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地方,担负起了复兴中华、抗击外敌的民族大义。

在整个抗战期间,马桑溪渡口码头与大渡口钢铁厂命运休戚与共,也与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结下了生死之交。汉阳钢铁厂迁至大渡口之后,国民政府实行军事管制,切断了渡口的出入要道,渡口也因此成为军事工业重地,完成了作为码头的命运升华,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马桑溪渡口才恢复了民用轮渡,马桑溪老街再次充满活力,

时过境迁,如今站在江边环顾四周,时光仿佛组成了无数画面,在这里汇聚融合——长江水道在此奔涌已过千年;建于1950年的成渝铁路,如今偶尔还有绿皮火车通过;连接兰海高速公路的马桑溪大桥上汽车风驰电掣;正在施工的长江滨江路工地一片热火朝天。随着马桑溪古镇的正式开街,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古镇,似乎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再次重生。

马桑溪“美食街”

“麻糖,麻糖,传统重庆麻糖……”一声吆喝将记者的思绪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不觉间已到马桑溪古镇的大门外。刚刚进入马桑溪古镇大门,转个弯记者便看到不少售卖着“传统重庆小吃”的小商贩,仔细一看,无外乎都是麻糖和芝麻杆,价格也略高,但生意还算不错,小贩也忙得不亦乐乎。说话间,只听见汽笛长鸣,林中一列绿皮火车穿行而过,游客们一阵惊呼,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看来即使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看到火车依然会感到兴奋。

除了火车以外,初来马桑溪古镇却没有让记者感受到太多的惊喜,甚至有些乏善可陈。也许是作为旅游记者,看过了太多的古镇,也许是因为新修的古镇大门让人很难找到属于渡口特有的韵味。与周围荒凉的风景相比,崭新气派的大门略显突兀。门口有一副楹联,上联为“龙骨桥梁一代钢铁都市长江万里第一渡”,下联为“马帮商旅二轮桑梓家园古埠千秋无二溪”,上书“马桑溪古镇”五个大字。进入大门左转,只觉风景豁然开朗,古镇的轮廓完整地出现在眼前。面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右方可以通过滨江路下道通往河滩,天空中马桑溪大桥横跨两岸,气势恢宏,桥下是一片木质建筑,整体看来颇有些魔幻主义色彩。细细一看,却又被这里的风景拉回了现实。两边是“一望无际”的小吃摊点,售卖着小面、羊肉串、烤鱿鱼、担担面等“传统重庆小吃”,空气中都是辣椒与烤串的味道。人们在摊点和路边大快朵颐,摊主也摆出各类桌椅供游客喝茶,不少人就坐在这里喝茶打牌,无暇再去古镇访古寻幽,就着江风倒也显得不亦乐乎。继续前行,没多远便到达了“义渡口”。不少游客在此驻足停留,拍照留念。

作为旧时义渡乘船之地,如今的义渡口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座新修的木门告诉大家此地曾经的历史荣光。古镇两旁依然是售卖着各类小吃和儿童玩具的店铺,整齐的砖墙和仿古的屋檐并不能让人找到曾经的回忆,人们更多是借着好天气来此散步游玩,但对于记者这种特地来此寻古访幽的人来说,那些曾经属于马桑溪古镇的人文历史早已无影无踪。endprint

漫步古镇之中,记者只觉索然无味,那些散发着香气的美食也并不能引发我的兴趣,正当记者准备离开之时,却见到房屋的墙壁上挂着不少老照片,一问才知道,这是正在马桑溪古镇举办的“寻梦马桑溪”老照片展。在这些照片中,记者看到了另外一个马桑溪古镇,或者说叫马桑溪老街。照片中的马桑溪林木繁茂,悠悠的石板路上是斑驳的岁月痕迹,两旁是地道的渡口民居,低矮的房屋前晒着用过不久的渔网……义渡口的人文和历史,就在这些簡单的照片中得以呈现。

古镇热背后的思考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古镇热,一座又一座的古镇拔地而起,吸引了不少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是,也涌现出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古镇的同质化严重。飞拱的屋檐、仿古的建筑着实让人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古镇中充斥的也不过是各类售卖小吃和纪念品的商家,却舍弃了本属于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座磁器口取得了成功,千千万万的磁器口便涌现了出来。其次,古镇的宣传过于牵强和模式化,无论荣耀兴衰,都以各种形式躺在图文并茂的册子里供游人取阅,在古镇所在地被当成旅游开发的招牌和噱头。当地只要能沾得到,“古镇”两字一点边的地方,便被商家当作一张鎏金名片炫耀,却缺少立体的文化宣传和传承,有的故事显得过于牵强反而引人反感。

其实,古镇开发无可厚非,我们倡导的也不是完全留下那些破旧的房屋,将老街两边用门拦一下来忆苦思甜,寻觅已经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书斋文化。古镇开发作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典型代表,如果在“搭台”的时候将“台柱”建得更结实一些,这出戏一定能够唱得更加响亮。所以,古镇开发,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我们认为,古镇不应该以无休止的消费而应该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远道而来的游客。作为一种记忆中的存在和风景,古镇更多地残存在人们的梦里,是人们对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的一种向往,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意象和人文宣传,让梦境得以实现,让记忆被再次唤醒。而对于现在行走在城市和网络中的一代人来说,古镇的宁静与安逸和那些只在书本上看到过的风景和故事,才是他们愿意来此感受的原因。

同时,游客的粘着性也是古镇开发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个“不去终生后晦,去了后晦终生”的古镇是难以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外界的,自然也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我们不希望那些风格迥异但却各具风采的古镇最后变成不同地点的美食街,我们更加希望能够在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体会到不一样的民俗和文化。其实,游览古镇就像阅读一本厚重的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是旅行的意义。当古镇的文化得以发扬,当地的人们便可以骄傲地告诉游客“你们看到的,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渡口古镇
渡口
渡口
在渡口
渡口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