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态竞争优势分析

2017-11-03薛求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0008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00433

上海管理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走出去国际化优势

李 茜, 薛求知(.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00083;.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00433)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态竞争优势分析

李 茜1, 薛求知2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83;2.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基于发达国家大企业分析的,发展中大国的我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动态竞争优势则另具特征。研究首先回顾了以往国际化理论文献,基于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分析了大国市场效应、资本引进国效应和人民币升值效应。阐述了我国企业在这三个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动态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

近十几年来,中国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投资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逐步加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1]。然而,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传统国际化理论,以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理论,均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国际化实践活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读和理论创新,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 现有国际化理论的局限

主流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考察和研究基础上的产物,随着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迅速强大,来自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在理论上对原有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这部分内容对跨国公司理论进行简要回顾,探讨相关理论对中国对外投资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1.1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国外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文献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经济研究流派”和“过程研究流派”。“经济研究流派”基于主流经济学,关注企业国际化模式的确定,分析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优势以及对应的区位选择问题。例如,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跨国企业为什么拥有和控制海外子公司经营[2-3],Dunning提出的折衷范式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动因进一步区分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4-5]。Aliber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认为,国际投资会从货币相对强势国家流向货币相对弱势国家,主要因为强势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优势[6]。这些理论前提假设认为,经济人具备完全信息,并且理性,他会理性地选择最优方案。然而,该流派没有考虑到不同决策者在同一形势下会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在具体解释对象上,“经济研究流派”主要以发达国家的大型国际化企业为主。

“过程研究流派”则基于组织理论,它们用行为人代替经济人[7],Uppsala国际化模型[8]和各种阶段模型都属于如此。Uppsala国际化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企业在不同的海外机构设置次序的行为与市场及进入方式有关。企业通过渐进方式所获得、积累的关于国际经营的知识和经验,使企业获得了对国外市场的洞察力,并发展了国际化的专长与技能,从而使他们克服了“外来企业”的风险和劣势。

两种研究流派适用于不同情况,可谓各有千秋:“经济研究流派”在公司国际化的后期选择生产地点时很有解释力[9],但它忽视了国际化的过程方面,企业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决策者在同一形势下会作出不同的战略性决策;“过程研究流派”考察了国际化的过程,却有宿命论之疑[10],如果企业按照这些模型发展,个人将没有任何战略选择权,因而忽略了个人进行战略性决策的可能性。同时,这两个流派传统国际化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问题是所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非全球化、非网络化时代,分析的出发点是企业必须拥有独特优势,以及是以发达国家大公司为对象的,缺少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分析。

1.2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以求对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加以修正和补充,全面诠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代表性成果沿着两种思路展开:一种是Dunning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IDP)假说,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纳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来考察,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都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系统性相关;另一思路是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等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的研究,以此来解释跨国公司能够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成长,有关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的理论也有了更多层面的丰富。国外学术界也看到了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从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有一些研究,如从中国经济转型及其对国际商务影响的关系的探讨[11],也有把中国企业放到大中华企业或东亚企业范围来探讨其国际化[12],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看作促进其竞争力提升的路径[13],以及探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14],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迪,但总体而言,由于缺少对中国企业全面深刻的把握,以及资料上的滞后,这些国外学术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还是较浅表和局限的。

2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态竞争优势模型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纵向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转型时期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并存;横向看,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发展并不平衡,多种地区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并存。一方面,大国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在大市场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和经验,为国际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鉴于这种区域多元化、产业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企业可以整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技术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获利。由此,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态竞争优势模型,见图1。

图1 对外直接投资动态竞争优势模型

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我国内部的资源协调,外部国际环境对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一方面,我国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不断从全球各地搜寻和获取资源,增强母公司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多年的资本引进国,FDI的进入催化了我国经济体系内部各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改进了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体制下的交易效率。随着分工的深化,资本的配置水平和利用率上升,中国民族产业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提高,最终为其进行跨国投资提供了有效竞争力支持。

2.1大国特有的资源和能力

大国特有的资源和能力来自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及其需求多样化给企业带来的市场经验效应,另外地域、产业等多元化也培育了不同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1) 大国市场规模经济效应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许多产品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企业的生产要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就必须扩大规模。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开展国外经营的企业,往往是国内市场中的成功经营者,占有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获得了足够的资本、技术、管理技能、营销来开展跨国经营。

同时,我国有些行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其规模经济。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很低。例如工程、农机和轴承行业,我国主要生产企业的销售额只有国外同行的1%~7%;机床行业不到国外同行企业的5%;电工机械、仪器仪表行业不到30%。

(2) 大国多元结构效应

我国地域宽广,地区发展不平衡,又处于转型经济的过程之中,导致了经济结构多元化。这种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得不同区域会具有不一样的比较优势,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已经培育出了许多跨国经营的企业。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更低廉,在东部逐步失去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中西部将成为外资和东部企业转移和投资的主要地区。另外,中西部拥有巨大的腹地市场,如水电煤等资源开发,以及建设三峡、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会进一步吸引外资向内地流动,军事、化工、电子、核能、航天等科技优势将刺激中西部企业的成长,中西部企业独特的优势在跨国经营中展现出来。

此外,港澳台地区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和中国内地企业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抗衡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香港、澳门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境外投资者之一和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已成为中国经济圈的重要支柱。台企大批到大陆投资建厂,并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大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得台湾在贸易顺差中获得巨大收益,台湾的资金、国际联系和管理经营手段,也在大陆获得了充分的利用,形成了中国海峡两岸优势互补的经济依存关系。

2.2资本引进国效应

我国自2002年成为全球吸收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国家,国际资本在中国的经营影响越来越大。资本引进国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效应

国际资本在中国的经营中,合资或合作企业数量非常大,产生了较强的合作效应,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形成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利用外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重新发挥国有企业的活力,这部分企业的成活和成长,将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与东道国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进行合资或联合控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跨国经营一个有利的进入方式。例如,很多国外企业利用与中国企业合作进入国内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利用外商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渠道互换。

合资企业另一个意义还在于大大加快了国内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了整体工业水平。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能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逐步扩展,参与外资工作的企业和职工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才干,一批精通业务、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奠定了人力基础。

(2) 关联效应

外企进入中国会对国内企业形成产业关联,带动上下游中资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发展,提升其竞争力。Javorcik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扩大上游关联企业的需求,为下游企业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供给,从而产生正的关联效应[15]。因为关联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有益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外资企业甚至会向关联企业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产生可见的技术转移。外资企业会增加上游关联企业的需求,扩大其销售额。更重要的是,上游企业要满足外资企业的需求,会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己的产品。进而,若上游企业能满足本国外企需求,就意味着生产的产品也达到了国外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标准,因为外资企业的需求特性往往反映国外同类企业的需求特性。对下游关联企业来说,外资企业则提供了较高质量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有利于提升下游关联企业的产品性能。同时,外资企业提供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一般比国内同类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出于产品配套的驱动,会刺激下游关联企业以更大的积极性来发展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如果外资企业由于关联的原因向关联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对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会更加有利。

(3) 竞争对手效应

在国际化进程中,了解竞争对手是非常关键的。作为国际资本强引进国,国内市场上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企业。中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通过与外资企业打交道,可以了解国外竞争对手所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以及面临其他对手战略行动时的反应;对国际环境中的产业升级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及应对。中国的企业可以了解国际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资源和能力情况等,分析其产品开发、分销渠道、营销与销售、运作模式、研发方式、成本状况、财务实力、组织、综合管理能力、公司业务组合、核心能力、成长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适应变化能力、持久能力等。很显然,作为国际资本强引资国,有利于中国企业认识和熟悉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 技术外溢效应

虽然不少学者对外资在中国的技术外溢提出质疑,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外资的技术外溢提升了中资企业的技术水平。Edfelt的研究表明,外企员工的培训力度比同行业内东道国企业的培训力度大,如果这种培训内容具有较高的外部价值,专用性较小,同时在就业市场上拥有这种技能的工人数量又较少,那么工人接受培训、加速知识积累的动机就越强[16]。当掌握这种稀缺技能的工人流动到东道国企业,技术外溢就会发生,有力地推动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近年来,中资企业通过和外企打交道,在企业的生产、财务、物资管理等方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了产供销全方位联网。外资企业以先进方法培训我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培育和发展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技术外溢会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特性与国际普适的技术特性趋同,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模式也会逐步趋同,有利于中国企业偏重于发展能够在国外环境适用的技术。

2.3人民币(预期)升值效应

(1) 增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

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的人民币可以比以往购买更多的国外资产,增强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力。随着对外投资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在国内外资金收益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加大海外资本的扩张速度,通过扩大海外生产规模的方式来回避风险和降低生产成本。从历史情况来看,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强势时期,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及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期,都采用海外资本扩张的策略。其中,日本的情况更为典型,面对日元升值压力,日本企业纷纷转移生产基地,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迅猛增长。1981—1985年,日本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不到100亿美元,此后一路飙升到1989年高峰时期的675亿美元。此后虽然也曾受到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但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年均450亿美元的高水平。

升值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还有特殊的情况。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是资金缺乏的国家,但储蓄存款的高增长证明我国的资金并不匮乏。投资资金的缺乏在于储蓄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即由于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不完善、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储蓄转为投资的传导机制受阻,在许多行业存在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找获利机会。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这些资本的投资渠道单一,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量涌向房地产,形成房地产泡沫,而人民币升值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国外从事经济活动。

(2) 迫使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迫使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投资替代出口。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会相对上升,减少国外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如果中国企业要想保持乃至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方式实现对出口的替代,一是在国外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二是在国外市场投资组装性产业,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当地组装成产品后再销售,这样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成品出口的直接影响。

对中国来说,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导致的恶性竞争、利润下降的局面,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国际市场来寻求出路。然而,近年频繁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充分说明了单纯大规模的产品出口将面临巨大的贸易壁垒,而对外直接投资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虽然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成本会高于在国内生产,但本土化生产可以避开各种贸易壁垒,通过与当地厂商合作提高产品价格,抵消生产成本的上升。

3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有关企业国际化的传统研究,特别是“经济研究流派”,所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非全球化的时期,分析的出发点是发达国家大公司。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有其特殊的竞争优势和表现形式,而且中国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得对其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发展中大国和全球化这两点出发,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态竞争优势。本文认为,从总体上看,巨大的市场容量形成的规模经济为企业跨出国门奠定了资本、技术等优势,转轨经济以及区域发展差异为企业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比较竞争优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资企业能够博采众长,整合各方优势,进行跨国投资。其次,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招商引资政策对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无论是加强了中资企业和外界环境的联系,还是在推动各个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第三,本文认为在国内外环境资源和能力的交换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或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也会迫使对出口依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传统的“经济研究流派”讨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并不能完全解释诸如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基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动态竞争优势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研究还只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微观层面的竞争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有哪些投资特征?另外,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还需要进行经验数据的支持。

[ 1 ]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R]. 2009:85.

[ 2 ] RUGMAN A M. 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Markets [M]. London: Croom Helm, 1981.

[ 3 ] TEECE, DAVID J.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6, 7(1): 21-45.

[ 4 ] DUNNING J H.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80, 22(3): 1-3.

[ 5 ] DUNNING J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8: 1-31.

[ 6 ] ALIBER, ROBERT Z. A Theor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 Cambridge: MIT Press, 1970.

[ 7 ] CYERT, RICHARD M, JAMES G M. A 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M], N.J.: Prentice-Hall, 1963.

[ 8 ] JOHANSON JAN, JAN-ERIK V.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 8(1): 23-32.

[ 9 ] JAN-ERIK V, NORDSTROM, KJELL 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mpact of competition and 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1993, 7(5): 529-548.

[10] MELIN, LEIF.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strategy proc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3(S2): 99-118.

[11] BOISOT M, CHILD J. Organizations as adaptive systems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China[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3): 237-252.

[12] BRUTON G D, AHLSTROM D, WAN J C C. Turnaround in East Asian firms: evidence from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6): 519-540.

[13] YOUNG S, HUANG C H, MCDERMOTT M.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 catch-up processes: case study evidence on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6: 295-314.

[14] YEUNG H W, OLDS K. Globalizing Chinese business firms: where are they coming from, where are they heading?[M].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00.

[15] JAVORCIK, BEATA S.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3): 605-627.

[16] EDFELT, RALPH B. Direct investment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towards evaluating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mpact in Brazil[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5.

AnalysisofDynamicCompetitiveAdvantagesof“Going-Out”ofChineseEnterprises

LIQian1,XUEQiuzhi2
(1.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83, China; 2. 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3, China)

The traditional FDI theor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ig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outward FDI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we first review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iterature, after that based on the current traits of Chinese outward FDI, we analyze the large country market effects, capital import country effects, and the effects of RMB appreciation, and elaborate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lso we present a model of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outward FDI. A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in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Chinese enterprises exhibi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o this research has som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eveloping coun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F 272

A

2017-08-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502109)、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项目号:14YJC630065)、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项目(项目号:2013114YB031)。

李茜(1983—),女,江苏江都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跨国公司管理。

Email: rubiali@163.com.

1005-9679(2017)05-0046-05

猜你喜欢

走出去国际化优势
聚焦港口国际化
矮的优势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画与话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