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017-11-03高凤娟高丽娟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危重急诊科全程

高凤娟,高丽娟,蒋 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急诊☒创伤中心门诊;2.小儿重症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高凤娟1,高丽娟2,蒋 琳1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急诊☒创伤中心门诊;2.小儿重症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探讨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抢救;应用

全程护理为临床新型护理模式,将传统护理简单、单一过程改变,在治疗患者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优质护理理念。急诊科为临床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复杂及变化快速,若未及时有效抢救会错失最佳抢救时机。随着医疗服务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均面临着转变传统急救模式、使用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急救模式的问题,基于此医院要将服务理念转变,对国外先进经验予以借鉴,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全程人性化护理服务。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4例患者,分析全程护理的使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3.5±8.4)岁;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2.7±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抢救程序,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后按照常规流程开展护理操作。

观察组使用全程护理,具体如下。

1.2.1 借助信息网络快速传递急救信息。接到患者后利用120指挥系统全程动态跟踪车辆,并通过网络向急诊科传递患者基本信息及病情信息,信息接收站接收后及时向抢救医生及护士传递相应信息使其做好急救准备工作,专科医生提前到达现场以准备抢救。

1.2.2 快速准确分诊。急诊分诊工作由工作经验超过5年的护士担任,分诊护士收到信息后即刻准备接诊,将抢救床、转运滑板、专职护送推车及氧气等准备好,快速对患者主客观资料予以收集,并利用SOAPIE公式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判断,将I、II类患者即刻安排至抢救室中接受抢救。I类为危重患者,有极其不稳定的生命体征,若未紧急时救治会很快死亡;II类为急重症患者,潜在风险高,需严密观察与紧急处理。

1.2.3 紧急抢救。护士需与急救医生相配合开展相应工作,确保各项急救措施能够准确快速开展,这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所在。抢救护士需及时吸氧并确保呼吸道通畅,将静脉通道构建出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专人配置与供给抢救药物,做好抢救记录。

1.2.4 做好基础护理。抢救急诊危重症患者时不仅要积极抢救还要确保各项基础护理落实到位,尽量遵循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急诊患者需要插入体内的管道数量多,需强化管道管理,确保各管道通畅与固定,避免受压或扭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1.2.5 全程陪同。在抢救期间急诊护士要在检查途中做好相应准备,患者一旦病情变化可及时处理,如呼吸囊、气管插管喉镜及氧气瓶等,避免突然发生但未准备好导致慌乱无序,影响抢救成功率。若要转移患者需及时通知病区以便于准备,并由医生、护士陪同转运。急诊护士将患者护送至病区后需与责任护士开展工作交接,细致交代病情与导管及药物,完成交接后双方均要签字。

1.3 观察指标

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且转入相应科室接受治疗判定为抢救成功;将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至患者家属中,评定内容包括接受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救治流程、转运及沟通服务等,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3 讨 论

全程护理为急救新模式,是将抢救、监护、住院及检查等融为一体的新型护理过程。其充分利用120信息网络,预诊护士在接诊期间更加主动,并开通绿色通道,处理过程环环相扣,具备整体化与信息化[1]。因急诊科为特殊场所,患者多为急危重症,其护理质量直接对抢救结果及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本院在急诊科使用全程护理,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广受临床青睐。

全程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可实现患者期望值,确保急救过程专业化、全程化及全面化,可将患者满意度提升。全程护理开始于接入120电话后,与出诊护士联系,对患者基本信息予以掌握并传递至院内,做好院前抢救工作;信息接收站收到信息后及时传递给相应医师与护士,使其充分开展抢救准备工作,并对患者病情程度予以科学评估,准备好设备与药品等待患者抵达医院后即刻抢救,这有利于把握救治黄金时间,提升抢救效率。结合患者病情准确快速分诊,护士即刻安排,并按照特级护理标准实施基础护理,同时全程陪同,直至患者平安转移到相应病区。在此期间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变化予以观察,并开展针对性疏导,尽量争取其配合并减少护患纠纷。全程护理将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对患者隐私予以充分尊重,并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且抢救过程有计划性、专业性及科学性,避免慌乱无序,故而应用效果好[2]。本组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钱 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3-1434.

[2] 马丹珍.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284-285.

R472.2

B

ISSN.2096-2479.2017.39.130.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危重急诊科全程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手工制鞋全程LOOK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