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人生走到食字路口

2017-11-01何童

南都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西门町青草台北

何童

走在林荫大道敦化路,回味艋舺吃过的种种,天气是热,总有好去处。

广州直飞台北,个把小时就到了。

接机的司机穿着笔挺的西装,笑容文雅。他接过我的行李,一边介绍停车场距离这不远,一边很自然地把行李箱的托运条撕掉,随即夹在接机的文件夹背后,也不急着丢,动作行云流水。贴心的服务,从来不用声张。

文华东方酒店的位置很好,在敦化北路,整幢建筑如同一座欧洲古建筑,气势磅礴地占据了很大的路面。掩映在敦化路一片绿色的参天绿色中,看上去说有百年历史。

然而这是一座新的建筑,2014年才正式开业。台北文华东方酒店的前身是中泰宾馆,台北老牌五星级酒店,这里藏着很多人年轻时的情愫,多少个晚上泡在这里的Kiss夜店,多少个欢聚的Thai&Thai晚上,它是一代人的记忆。直到千禧年后,中泰宾馆业主,泰丰董事长,泰国华侨林命群决定推倒老楼,重新建造一座符合时代要求且奢华优雅的新酒店。

再开业,是9年之后的事情。

在酒店闲逛,偶尔会碰到当年跟着一起开山的老员工,他们会告诉你:那年台风,酒店前有几棵树吹倒了,林董说要种上树,免得对面大楼能看到酒店的房间;酒店一楼的拱形窗纱装上以后,林董觉得晚上行人会看到客人的举动,又换掉重装了。好多次这样的“重新来”,员工们都在嘀咕,这酒店究竟还开不开啊?

所幸,这些故事都是酒店的员工告诉我的,开荒员工在,也证明了酒店的能力,所以对于酒店的服务和细节基本上已没什么可以好挑剔的了。很多人在台北逗留、旅行不过两三天,文华东方的体量之大,光是走一圈,试餐,两天也还是觉得仓促。艺术品遍布于酒店的公众区域,甚至很多会隐藏在你餐厅或者角落里,若非细致发现,很容易会错过,比如法餐厅Café Un Deux Trois前面居然有一个阿根廷顶级香水品牌“Fueguia 1833”香水铺,而另一侧又有一间叫做Pages的阅读空间,里面的杂志和书只能看不能买……再进去才是餐厅,与其说是餐厅,不如说是一个放置了大量艺术摆设的场所,并且提供了可口的餐饮。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发现的,所以说,光是花一顿饭的功夫显然是不够的,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不是吗?

走过艋舺

有什么可以吸引你前往?可能是一个故事,也许是一个人,或者一种食物。吸引我前往的,是一个名字,艋胛。这个在电脑输入法中几乎打不出的地名。

台北不大,但要了解更多典故和趣闻,光靠网络可不行,必须有个带路的“地胆”。充当这次介绍的是吃遍大台北的美食达人Gary徐天麟老师。熟悉台湾综艺的朋友都知道,在台湾美食界,他和胡天兰老师以长得相像而闻名,所以一到约定地点就对上头了。Gary一身便装,背个小布袋,随身拿着一个硕大的水壶,他说,里面是他自己炮制的夏日饮品,凉白开。

为什么?因为待会要带你们去吃好吃的呀。第一站便是天顺参药青草行,为什么叫“青草行”,大概因为它身处青草巷吧。这条清代就存在的古街道,因为贩卖青草药材而著名,从这里到剥皮寮,保存着古聚市街的原貌,大量各种各样的青草堆在铺头外,有点花鸟鱼虫市场的感觉。青草巷出口不远就是艋舺地藏庵,早期的台湾社会,因为医学不发达,人们到庙里求神问卜也是一种民间的治病方式,青草巷也有了“救命巷”的称谓。人们到龙山寺参拜祈福过后,都会顺道来青草巷抓几帖药草,这些保留了从前业态的老店,大概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祖传了好几代。来往买的人不少,停下摩托车,直接买走,熟悉得很,根本也不用讨价还价。“也只有老城区的人会来买草药了,”Gary说。

因为有更便捷的“治疗”方式,比如直接在青草行买上煲好后又冰镇过的凉茶、饮品,或者买上两包熬制好的药包冲剂,放在摩托车脚边,呼一油又走了。

艋舺(巴赛语:Bangka)是万华的前身,被看作台北的发源地。它从前是台湾原住民的商聚之地,族人与汉人交易,因为在语中,这种可以在淡水河上畅行的独木舟称为“Bangka”,汉人也以这个表示番舟聚集的地方。原本是小渡头,后来慢慢演变成交易场所,从事特别是地瓜(番薯)的大宗交易,加上大嵙崁溪(大汉溪)的日渐淤塞,原本停泊新庄的船只改停艋舺,逐渐形成台北的第一条市街。在日治时期,因台语发音的“艋舺”,与佛典中日语发音的“万华”(Banka)相似,“艋舺”因而被当时日本政府易字为“万华”。不过在当地人心目中,这里依旧是艋舺,它并不等于万华区。字面意思难解,在我看来,大概就跟咱们北京路是广州发源地然而总被“西关”默默鄙视一个道理吧。

说回艋舺,这个在17世纪的荷兰人绘制的地图上已经出现的地方,到了清代,因为港商之利,成为与台南府城、彰化鹿港并列的重要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在1860年之后,这里因为河床淤积,逐渐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艋舺也出名人,从雕刻家黄土水到作家王诗琅,真正把艋舺传播出去的,不是人称小燕姐的张小燕,也不是军中情人的方季惟,而是钮承泽。一部《艋舺》,道出不少往事。反映了当时民居的剥皮寮也因为《恋恋风尘》以及《艋舺》的接连拍摄,在10多年间得以继续扩大整修。长数百米的街道,保留了百多年来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各行各业的商家字号也得以盘活,比如金山旅社、白雪录影带、得意假发和高升银楼等等,也就在这个时候复原了。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走进《艋舺》中Geta老大的家,那块“造福乡里”的牌匾和栩栩如生的老虎画作,还有厅堂、吧台、戏服等等道具都保留着,变成了一座小型民俗展馆。

艋舺夜市和华西街观光夜市就在龙山寺旁,就差一个路口,挨得很近,人们往往会在龙山寺上个洗手间,再去继续下一站。

傍晚的夜市逐渐热闹起来,小贩们已经陆陆续续推着小车、支开了棚架。路上还不至于太多人,对于夏日來说,这样三三两两行走的密度倒是很不错。endprint

露天部分是艋舺夜市,路上两旁都有摊贩,卖的各种小吃,鱿鱼干、切好的水果、糯米肠,还有各种番薯饼,一路下来香喷喷。有趣的是,当你不知道哪里好吃的时候,必定会找最多人排队那家就对了。比如龙都冰室,经常排队排到马路边,满满一碗八宝冰,必须要吃得快,才赶得上沙冰融化的速度。吃得慢一点,身旁早有人在旁边等着候着。

另一边华西街也是,因为有棚顶,这里的传统美食更多,小餐馆、中餐厅、各种以蛇、鸡、海鲜为主题的餐厅都有。源源不断的人潮带动着各种小吃摊贩的聚集,台南碗粿、担仔面、卤肉饭、爱玉冰、烧酒虾……也夹杂着一些休闲按摩的场所。作为台湾第一个观光夜市,这里会告诉你什么是“历史”,多数的店面都有着30年以上的年份,有的甚至有50年。别以为这些老餐馆都很贵,事实上,台北的消费还是很超值的,分量也不小,可以用实惠来形容。

西门町的卤肉饭

台北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美食,还有那种自在的生活节奏。从这里走不远便是西门町。三毛在《倾城》里就说过,“台北的日子仍然是挤着过,很挤,即使不去西门町,它也一样挤。”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零食的、服饰的、餐饮店,巨大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熙熙攘攘。夜晚的西门町,热闹、繁华,这段忠孝西路以南至成都路的地段,原本也属于艋舺,不过现代人却把它们视为“西门町”。

各种香味在西门町里相互流窜交融,台湾的不少美食也深受日本的影响,比如串烧,用上木炭盐烧烤,师傅对于火候的把握与调料的配制都很有心得,日式酱油、蒜泥、糖和各种秘方调出的蘸酱,在夜晚一直散发着诱惑的香气。走近一看,哎哟烤鸡皮,嗯,还是再看看吧。

因为总是会有更好吃的,比如晚上10点才开门的阿财虱目鱼肚。它位于内江街,一条安安静静的街上,每到9点来钟,还没开门便聚集了人群,慢慢形成一条队伍,9点45分左右,店员拿着巴掌大的餐单从小门走出来,让排队的人儿陆续下单,拽在手里,这样一坐下就可以马上做菜。

到了10点,铁闸卷起,老板阿财就会把象征开业的摩托车推出门外,大家鱼贯而入,仪式感很强。我想起了顺德的猪杂,也是晚上开门,大家分工合作,一个抢着占座,一个涌到桌台上,先把猪内脏挑好,冒着热气的粥、白灼猪肠等等不一会儿就能上桌。

内江街本来是游戏机室很多,阿财虱目鱼肚也因为瞄准了这帮年轻人而开的,想不到做出了名堂,如今机室风光不再,倒是夜宵这个节目保留下来。虱目鱼自然是这里的招牌,无论红烧还是清汤,鱼肚鲜香嫩甜,还有荫丝蚵,比常规的蚝仔煎好吃得多。不过Gary告诉我,这里的卤肉饭才是一绝。卤肉饭之于台北,大概是云吞面之于广州吧,看来小小一碗,功夫却不少。台湾人爱卤肉饭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为了它可以举办一次的“卤肉饭节”吧。所谓的古早味,都浓缩在这一碗里面。据说选材是用猪腹部的三层肉和颈肉混搭,手工切块加葱蒜以及10多种药材秘制而成,加上肉块较普通的大,切得均匀且不肥不腻,一口咬下去,又稠又香。舒国治先生在《台北小吃札记》里面写道,“卤肉饭的肉必须切成小条,肥、瘦、皮皆在那一小条上,浇得白米饭顶,危颤颤抖动方成。”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一个有心思的老板,大概就是会将所有的深情都浓縮在这个小店吧。

在台北的夜里,吃过夜宵,我们选择到诚品打卡,风花雪月是台北是少不了的。走累了,进诚品里透透气,翻翻那书墙上的杂志,也是开心。这是一个闷热潮湿的夜晚,在敦化南路慢慢挪回敦化北,回头看到的是101大厦,身边又能钻进古老的街巷里……看似反差的生活,连接着过去和节奏不太快的现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门町青草台北
宝岛漫步
台北
影子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