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圈城镇化水平的比较
——以皖江城市带与太原城市圈为例

2017-11-01曹佳蕾陈自满裴圆圆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皖江太原城市群

曹佳蕾,陈自满,裴圆圆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铜陵, 244000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圈城镇化水平的比较
——以皖江城市带与太原城市圈为例

曹佳蕾,陈自满,裴圆圆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铜陵, 244000

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发挥城市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立足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选取12个子指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皖江城市带和太原城市圈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两大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指数整体水平较低,分项指数各市间区域差距显著,其中社会城镇化指数在四项中最高,人口城镇化指数则相对较低。最后,提出通过实施“规划先导”战略,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和建构“现代产业”体系等建议来促进两大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城镇化水平;熵值法;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圈

1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城镇化”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提出[1]。目前,我国尚处于城镇化发展机遇期,既是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最大潜力,也对社会、经济、人口、城市发展等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问题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概念、本质、规模、动力、模式、发展道路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方面[2-5]。研究重点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研究内容也逐步系统化、新颖化。

从比较视角看,既有从宏观大尺度出发比较中外、大区域及省域城镇化的,也有就单一城市、县域范围进行分析的[6-10],但从城市圈比较视角研究城镇化的并不多,已有文献也集中在发达地区。辜胜阻将武汉城市圈和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剖析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优势与劣势[11]。吴俊培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成渝等城市群为载体,运用多层次因素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城镇化水平分用经济、人口、社会、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指标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2]。张涛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模型,对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在城市群、核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及重点问题提出建议[13]。李建民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京津冀城市圈人口城镇化的水平、结构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进行比较,揭示京津冀人口城镇化的特征及问题[14]。而皖江城市带与太原城市圈分别是安徽省和山西省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推动皖江城市带和太原城市圈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和太原城市圈为例,在比较两个城市带(圈)整体城镇化率、各市城镇化率、城镇化增长率、城镇人口等关键指标后,基于熵值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找寻两个城市带(圈)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设计对策,以期推动城镇化道路迈上良性互动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水平比较分析

2.1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位于安徽省中部,是长三角的发展腹地。截至2015年,皖江城市带土地面积为90 750 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7%。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总量的65.35%,地均GDP 为1 584.6 元/km2,城市密度为10 083.3座/104km2,户籍人口为3 498.1万人,常住人口达到3 267.2万人。整体城镇化率达到55.7%,高出安徽全省整体水平50.5%大约5.2个百分点。皖江九市人口数量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见表1。

表1 2015年皖江城市带各市人口数量及城镇化率表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6》整理得到

2.2 太原城市圈

太原城市圈是东西部经济的转换地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截至2015年,太原城市圈土地面积为7 4341 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7.41%。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总量的47.11%,地均GDP为889.7元/km2,城市密度为14 868.2座/104km2,户籍人口为1 523.2万人,常住人口达到1 602.6万人,整体城镇化率达到60.2%,高出山西全省整体水平55.03%大约5.2百分点。各市人口数量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见表2。

表2 2015年太原城市圈各市人口数量及城镇化率表

注: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2016》整理得到

2.3 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据统计数据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土地面积是太原城市圈的1.22倍,而常住人口是太原城市圈的2.04倍,因此,皖江城市带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小于太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城镇人口是太原城市圈的1.89倍,地均GDP 是太原城市圈的1.78倍,太原城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皖江城市带整体高4.5个百分点,见表3。

从增长势头看,从城镇化率排名最高和最低的极差看,皖江城市带最高的合肥和最低的六安相差27.6个百分点,太原城市圈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忻州相差38.1个百分点,表明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均较大,地区间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不尽合理,太原城市圈城镇化区域差异更大。

表3 皖江城市带与太原城市圈城镇化基本情况比较

注:数据依据《安徽统计年鉴2011-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2010-2016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到3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水平评价与分析

目前,学界者构建了多个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5-22],本文采用熵值法构建复合指标对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见表4。

3.1 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城镇化的内涵入手,依据科学性、代表性、独立性、可比性、可量化性等原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选取12个子指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表4 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2 城镇化水平实证分析

3.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山西统计年鉴2015》《安徽统计年鉴2015》《太原城市圈各地市统计年鉴2015》《皖江城市带各地市统计年鉴2015》以及山西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局、太原城市圈各地市统计局和皖江城市带各地市统计局。

3.2.2 标准化处理

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3.2.3 权重确定

采用熵值法确定城镇化水平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就各指标看,熵值与相对差异程度呈反向关系,熵值越大,表明差异程度越小,该指标包含的信息量越少,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也相应越小[23]。按照上述测算方法,计算得到两大城市圈各指标的权重(表5)。

表5 两大城市圈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

3.2.4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计算过程

设研究对象有m个指标,n个区域,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x=rijnm,i=1,2,…,n,j=1,2,…,m

(1)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新的矩阵:

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2)计算第i个区域第j项指标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ej≥o。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5)依据权重,可得到第i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

3.2.5 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和步骤,计算得到两大城市带(圈)各项城镇化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和排序(表6)。由表6可知,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综合指数整体水平较低,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太原、合肥两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位于[0.7,1]区间,处在城镇化高水平区域;第二层次包括铜陵、芜湖两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位于[0.45,0.7]区间,处在城镇化较高水平区域;第三层次涉及马鞍山、晋中、阳泉、安庆四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位于[0.25,0.45]区间,处在城镇化中等水平区域;第四层次包括滁州、池州、宣城、吕梁、六安和忻州六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位于[0,0.25]区间,处在城镇化较低水平区域。表明两大城市带(圈)各市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最高的太原市达到0.7661,最低的忻州市仅有0.1454,最高的是最低的5倍之多。

表6 两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分项指数及综合指数表

从分项指数看,两大城市带(圈)各市间区域差距显著,太原、合肥和铜陵各分项指数排名靠前,而忻州、六安、宣城各分项指数排名靠后,尤以忻州最低。其中,社会城镇化指数是四项中最高的,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人口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前三位都位于皖江城市带,后三位太原城市圈占居了两位;土地城镇化指数最高的为合肥市,达到0.2335,与最低的忻州、六安市相差0.1914;社会城镇化指数最高的为太原市,达到0.3870,与最低的六安市相差0.3543。

从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四项指数组合排序看,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数、人口—经济城镇化指数这两项排序整体较为协调,仅有六安市差距较大,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指数、人口和经济排序均相差6位;土地—经济城镇化指数排序整体也较为协调;0土地—社会城镇化指数排序安庆和晋中差距较大,均为6位;人口—社会城镇化指数排序差距较大,其中晋中、六安、安庆依次相差8位、7位、5位。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 论

(1)运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确定各指数的相对重要性,较好地规避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既可以评价两大城市带(圈)城镇化综合指数,亦可对各城市分项指数排序,从而对比分析城镇化发展状况,提高了城镇化发展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对皖江城市带和太原城市圈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基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克服了选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等单一指数评估的弊端,能够综合反映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的各个维度及整体状况,增强了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4.2 对 策

(1)实施“规划先导”战略,提升城市带(圈)竞争实力和内涵质量。两大城市带(圈)建设必须有实质性突破,才能实现对区域经济强大的拉动作用,在城镇化发展中可实施“规划先导”战略。太原城市圈的主导产业具有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特点,不断探索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皖江城市带则是整个安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沿江城市纳入规划体系,到2030年将全面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群的加入,可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科技创新相对接,协同效应更加明显。

(2)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城市带(圈)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通过上述定量分析可以看出,两大城市带(圈)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大、质量不高、协调性较弱等问题,因此,应打破城市带(圈)行政区划的束缚,挖掘与整合资源,让省会城市及核心城市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个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城市间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以提高整体的城市竞争力,搭建联动共享的战略合作体系。同时,在城镇化建设上要加快城市内涵提升和质量水平,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以此让城镇化道路迈上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与和谐共荣。

(3)建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城市带(圈)集群产业和创新发展。通过上述评价分析可以看出,两大城市带(圈)各市城镇化水平指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密切的联系,超出了人口、土地对地区的影响,因而,应在发展区域经济上下功夫,建构并打造适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加快两大城市带(圈)联合创新,探索区域科技合作新模式,建设太榆、合芜、安池铜等科技创新示范区,支持城市带(圈)内部搭建共享共建平台,共同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性的产业链,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

[1]高吉喜,杨伟超,田美荣.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中国城镇化可持续性发展对策[J].中国发展,2016(1):7-11

[2]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7-9

[3]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4]贾兴梅,贾伟.中国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6):22-29

[5]闫能能.中部六省城镇化进程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商学院,2012:2-4

[6]陈明,王凯.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趋势分析:基于面版数据的跨国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13(5):16-21

[7]李圣军.城镇化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应发展阶段[J].改革,2013(3):81-90

[8]郝华勇.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比较分析与提升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2):59-63

[9]白志礼,张绪珠,贺本岚.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J].软科学,2009(1):104-108

[10]张引,杨庆媛,李闯,等.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2015(7):79-86

[11]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和工业化进程:武汉城市圈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4):16-25

[12]吴俊培,艾莹莹.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4):5-12

[13]张涛.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2016:11-17

[14]李建民.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4(1):3-7

[15]贾琦,运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3):8-12

[16]康江江,王发曾,丁志伟,等.基于突变级数理论的太原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 (11):1293-1296

[17]姚小薇.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9):249-256

[18]张荣天,焦华富.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81-485

[19]罗能生,李佳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湘论坛,2014(1):47-52

[20]范贺花.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J].河南科学,2014(8):1624-1628

[21]杨剩富,胡守庚.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J].经济地理,2014(11):23-29

[22]廖进中,韩峰,张文静,等.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30-36

[23]朱文杰.城镇化水平测度:以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为例[J].世界农业,2017(2):93-99

[24]曹佳蕾,刘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 2015(4):44-47

(责任编辑:周博)

C939;F293

A

1673-2006(2017)09-0014-05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9.004

2017-01-10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Home-care 智能养老”(201610383152)。

曹佳蕾(1984-),女,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皖江太原城市群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小鲟”过皖江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