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汤显祖两组“亡蘧”诗

2017-11-01

关键词:汤显祖诗人诗歌

辛 玮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谈汤显祖两组“亡蘧”诗

辛 玮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汤显祖的戏曲家身份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其诗人身份却淹没不彰,较少为人注意。而事实上,汤显祖的诗歌在创作数量和艺术成就两方面皆颇为可观。汤显祖现存诗歌中,有两组悼亡长子汤士蘧的诗歌比较独特,体现了哀恸忏悔的悲情父亲形象。这两组悼亡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惋惜哀恸类、回忆纪实类以及寻求解脱类。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这两组诗歌在叙事中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同时运用用典、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的使用指向诗人对长子英年早逝,才华未显的悲痛与惋惜,从中体现了汤显祖内心的忏悔意识。

汤显祖;“亡蘧”;悼亡诗;忏悔意识

《牡丹亭》传奇使得汤显祖戏曲家的身份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其诗人的身份却淹没不彰,较少为人注意。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主要就汤显祖的戏曲进行批评,而对其诗歌的批评仅以一句“诗终牵率,非其所长”[1]461加以概括;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中云:“汤若士(汤显祖),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尺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2]15然而,从汤显祖整体的创作量来看,他的诗歌的创作数量可观,现今存世的诗歌数量约有2 000余首。从创作成就来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中云:“(汤显祖)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眉山,文变而之南丰、临川。尝自叙其诗三变而力穷。又尝以其文寓余,以谓‘不蕲其知吾之所已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于诗曰变而力穷,于文曰知所未就。义仍之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如此。而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又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3]564又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云:“若刘伯温之思理,高季迪之韵度,刘彦昺之高华,贝廷琚之俊逸,汤义仍之灵警,绝壁孤骞,无可攀蹑,人固望洋而返,而后亭亭岳岳之风神,与古人相辉映。”[4]100可见,汤显祖的诗歌艺术成就不可忽视。因此,把汤显祖的创作成就仅仅限制于戏曲的小天地,似不全面。

汤显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场或朋友间赠答送别一类的应酬之作,而本文所关注的重心在于那些表现家庭生活的诗歌,其中有两组写同一主题并写于同时的诗歌值得讨论,笔者将其称之为“亡蘧”诗——即《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和《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在这两组诗歌中展现了汤显祖哀恸忏悔的悲情父亲形象。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汤显祖的诗歌创作:如邹自振1982年发表了《汤显祖诗歌评注》,其中对汤显祖的12首诗歌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注释与评述,但并未涉及到“亡蘧”诗的评述[5];1983年,彭德伟、钱贵成《简述汤显祖诗歌艺术》就汤显祖的诗歌艺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6]。此后,对于汤显祖诗歌研究的主要成果都是对其诗歌做一个宏观的把握,主要集中在对他的诗歌艺术的评述、诗歌理论以及影响与诗歌接受研究方面,并未对“亡蘧”诗进行深入的讨论。徐朔方的《汤显祖评传》[7]与龚重谟的《汤显祖大传》[8]虽都对汤显祖的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诗歌有过论述,但是同样未对“亡蘧”诗施予太多的笔墨。

1 “亡蘧”诗的写作背景

汤士蘧是汤显祖的长子。作为长子,汤显祖自然对其抱以厚望,而士蘧似乎并没有令乃父失望。士蘧3岁“识经书”;五岁“暗诵”《三都赋》;8岁能文,并能像春秋时的卜商能与孔子言《诗》一样,与自己的父亲谈论文章之道;12岁时已将“廿一史”通读了一遍[9]847-848;16岁考中秀才;19岁时经翰林院编修董其昌的推荐成为南京国子监生员。在游学国子监时期士蘧“文章惊动两鸿师”[9]848,受到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郭正域和南京国子监司业傅新德的赏识。汤士蘧种种表现令汤显祖十分安慰,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表示“蘧儿原是佐王才”[9]847。汤显祖确信汤士蘧是未来光大汤家门楣的不二人选,更为重要的是,汤显祖希冀着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全部寄托在汤士蘧身上。汤显祖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思与他一生的不得志息息相关。

汤显祖少负才名,在邹迪光的《临川汤先生传》详细记载了汤显祖少时的经历:

(汤显祖)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举书案为破。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督学奇之。……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亦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公虽一孝廉乎,而名蔽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9]3137。

然而,此后的汤显祖却是科举不顺,仕途蹭蹬。先是两次拒绝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功名为诱饵的罗织,因此终张居正在朝之时,汤显祖都未能进士及第。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仅以三甲第211名[10]2566的成绩进士及第。后又因不依附申时行、张四维而在朝廷受到打压,长期在陪都南京担任南京太常博士、南祠部郎等闲职。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而被贬徐闻,后量移遂昌。经历了10多年的宦海浮沉,汤显祖对官场已是心灰意懒,遂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辞官归乡,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式免职。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士蘧参加秋闱失利。身为明代“举业八大家”之一的汤显祖,对汤士蘧这次秋试的结果很不满意。在《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第四首中,汤显祖回忆了当时士蘧科场失利后回家的情形:“丁场文字略参差,十月西归见挞儿。”[9]848经历了科场失败以及父亲的责打之后,士蘧更加努力以至于“已觉书淫常病目”[9]848,然而不幸的是三年之后,士蘧还未来得及参加当年的秋闱便溘然殂世。根据汤显祖在《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的记载,士蘧在考前便害了痢疾,为不影响当年的秋试,士蘧病急乱投医,服食人参、白术欲以控制病情[9]849,不料却反使病情恶化,终致死亡。

汤显祖没想到对汤士蘧过高的期望,竟是导致长子早逝最主要的原因。在接到汤士蘧死讯的前一天晚上,汤显祖忽然心情烦闷,似乎预感到了某种不祥的预兆,为此他写下了《庚子八月四日五鼓,忽然烦闷,起作三首》,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汤显祖发出了“不合生儿望作龙”[9]845的感慨,其中饱含着汤显祖深深的悔恨以及对子女教育的反思。翌日,当年逾半百的汤显祖收到“亡蘧信”时,汤显祖难掩心中的悲痛,立就这两组32首悼念汤士蘧的诗篇,即《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和《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

2 “亡蘧”诗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的三任妻子(吴氏、赵氏、傅氏)共为汤显祖生育了13个子女,其中有六个未能长到20岁就已夭折。汤显祖也为他们写过悼念文字:万历五年(1577),他的二女元祥、三女元英夭折,汤显祖写下了《哭元祥元英》;万历二十二年(1594),汤显祖七岁的女儿詹秀因天花而死,七女生于七夕节后“半期而殇”[9]710,汤显祖写下了悼亡詹秀、七女的《平昌哭殇女詹秀七女二绝》;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先后失去了吕儿和西儿,汤显祖写下了《平昌哭两岁儿吕二绝》和《七月念日移宅沙井,八月十九日殇我西儿,惨然成韵》以为悼念。

从汤显祖现存的所有诗歌中,笔者发现汤显祖为汤士蘧所写下的悼念诗歌是最多的,除去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写下的那两组诗以外,根据徐朔方先生对汤显祖诗作的编年情况来看,至少在公元1607、1609和1610年这三年里共有四首怀念士蘧的诗作,分别为:《丁未浴佛日,梦蘧儿持书颇乐,且语地下成进士,叹笑久之,觉而成句》(1607)、《偶触觉华编》(1609)、《亡蘧庚子至今十稔秋闱矣,偶检敝箧,得其七八岁所读文赋,俱经厚纸黏衬,祖父前背诵再四,朱记年月重复,中有虫蚁水迹穿烂,两京三都断污过半,不觉哽咽垂涕,呼蘧向中霤焚烧之,蘧有知乎?》二首(1610),另外还有两首作年无考的诗《寒食上蘧冢》和《过蘧儿坟有叹示念父兄》。

笔者以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大概有如下三点原因:首先,与汤士蘧的长男身份密切有关。长子身份历来被传统的旧式家庭所关注,他是家族血脉的延续,且在家庭组织中,长子因年龄、情感、经历等因素,最有条件成为父亲的左右手,成为父亲改变家庭命运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其次,汤士蘧是汤显祖诸亡子中唯一成年的孩子。汤士蘧殂世时年仅23岁,与那些活不到10岁的孩子相比,汤士蘧与汤显祖相处的时间远远长于其他诸亡子,因此二人之间的父子之情也更为亲厚。因此,当陪伴自己20多年的汤士蘧突然离世时,汤显祖焉能不伤心。最后,出于汤显祖内心深深的愧歉。“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使得汤显祖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在汤士蘧的身上。汤士蘧本就羸弱,再加以精神上的重担,更加令其难以承受。父亲期望的“不能承受之重”终于令汤士蘧走向死亡。“不合生儿望作龙”,汤显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愧歉以及对以往教育方式的反思。

细观这两组诗,若要对其所写的内容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惋惜哀恸类、回忆纪实类以及寻求解脱类。

2.1 惋惜哀恸类

这一类的诗歌是所有32首诗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根据笔者的统计,这类诗有16首。从这16首诗所写的内容来看,天妒英才是这类诗的共同主题。在这些诗中,一方面,汤显祖对士蘧的才华抱有充足的信心,并极力在诗中进行反复的述说;另一方面,通过典故的使用,在“有才华”与“来不及施展才华”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对比之下,渗透着汤显祖对士蘧早殇的无尽的悲痛与惋惜。兹录两首于下:

空教弱冠敌才名,未到长沙听鵩鸣。

猿叫三声肠断尽,到无肠断泣无声[9]846。

蘧儿原是佐王才,何得文心一路开。

并道黑头公早晚,那知止竟不成槐[9]847。

2.2 回忆纪实类

根据笔者统计,这一类诗共有14首。这14首诗,从内容上看,或记录收到士蘧亡故消息时的情况,或记录士蘧亡故后汤显祖以及其周围的朋友的一些行为,或回忆士蘧亡故前的一些事情,这些所记录、所回忆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紧紧围绕着士蘧生前死后进行展开,某些诗篇甚至有诗谶的性质。根据这些诗,读者甚至可以还原出一段“汤士蘧小史”。兹录三首于下:

江天卷地黑风来,报道吾家玉树催。

惊落枕床无泪出,重重书讣若为开[9]846。

后死都知文在兹,蘧庐天地一蘧儿。

谁能哭向千秋里,共要金陵立冢祠。

吴元石、贺知忍便欲留葬阿蘧金陵,为起祠宇。耆儿叹而谢曰:“感君高谊,第恐千秋万岁后,谁识孟尝君耶!”[9]846-847

我儿偏爱说那吒,拆肉还娘骨付爹。

肉到九原娘解否,要爹收取骨还家[9]849。

事实上,这种回忆纪实类的文字在上一类的某几首诗中已有涉及,但那些诗在整体的情感表达上并非单纯的回忆纪实,因此笔者仍将其归为上类。

2.3 寻求解脱类

这一类诗共有2首。诗中展现了汤显祖当时的个人精神状态以及他的人生取向的变化。在诗里,就精神状态而言,一个泪水涟涟,悲痛到有些歇斯底里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就其人生取向而言,深藏在汤显祖心中的佛、道情节又一次成为他排遣心中痛苦的寄托,借以佛教教义完成对过往自我的一种救赎。兹录于下:

死别弥天泪不禁,儿生只碍我人心。

如何病倒支离处,教弟须看禅理深[9]849。

每到三乘是一途,就中无念亦无无。

何因病得空明相,起向灯前索念珠[9]849。

要而言之,以上对这32首诗的分类,无论其所写的侧重点偏向于哪一个方面,其最终所指向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即忏悔。而忏悔内容,主要偏重于他对于士蘧的教育。因为从表面看士蘧是因生病服药不当而死,但实际从根源上来看,士蘧的死亡原因不妨说是汤显祖对汤士蘧过高的期望。而这一点,汤显祖似乎也意识到了,七年以后的农历四月初八,那一天正是佛教的浴佛节,汤显祖梦到士蘧高兴地告知父亲自己在地下考中了进士。梦醒之后,汤显祖写下这一首《丁未浴佛日,梦蘧儿持书颇乐,且语地下成进士,叹笑久之,觉而成句》:

万卷都抛作纸钱,伤心才在数人前。

黄泉尚有书生业,同学谁登第六天[9]957?

所谓“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任继愈《佛教大辞典》云:“梵文Paranirmitavasavartin的意译,略称‘他化天’。六欲天之六。位于乐变化天上十二亿八万由旬。《大智度论》卷九:‘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其天为障碍佛道的魔波旬。”[11]427汤士蘧在地下考中进士,真的能使汤显祖“他化自在”吗?留给汤显祖的只是遗憾、痛苦以及悔恨。

3 “亡蘧”诗艺术特色

写于公元1600年秋天的这两组诗寄托了汤显祖对亡儿深深的哀思,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深刻的忏悔意识。以下笔者将通过对“亡蘧”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来说明诗人是如何在诗中体现他的忏悔意识。

3.1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亡蘧”诗始终笼罩在一种悲剧叙述的话语语境之中。笔者观察到,在“亡蘧”诗中,一位晚年丧子的悲情父亲的形象异常鲜明地展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然这样一位悲情父亲的形象并非是诗人有意所表现,而是诗人在悼念亡子的过程中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描写以及不断追忆亡儿生前的过程中,无意之间呈现的结果。而这些都是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而服务的。

从环境描写来看,在写到诗人收到“亡蘧”信时那天的环境时,诗人写下了惊心动魄的七个字:“江天卷地黑风来”[9]846。王国维有云:“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2]4257从这一句诗中,能够感受到长子的逝世带给诗人一种天崩地裂的毁灭感,给予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一个“黑”字准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同时“黑”所给予人的一种情感上的压迫又为诗人情绪的爆发做好了铺垫。笼罩于“亡蘧”诗上悲剧情绪全由一个“黑”字领起。

从情感的抒发而言,汤显祖采用了直接抒发与间接抒发的形式。直接抒发情感的诗歌占所有“亡蘧”诗的比例并不大,共有6首,分别是《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之第一、三、四首和《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之第八、十六、廿二首,通过使用如“肠断”、“无泪”、“泪不禁”等词汇直抒诗人内心的痛苦。间接抒发情感的诗歌是通过那些“实录式”的诗歌来记录汤士蘧过去的点滴往事,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其内心的悲伤与愧悔的情绪。“汝从三岁识经书,八岁成文便起予”、“五岁三都成暗诵,终星廿史略流通”、“八岁南京起大名”[9]847-849,这些曾经都是诗人为之骄傲的事情,可如今却成为诗人最为之痛心之事;“并道黑头公早晚,那知止竟不成槐”、“正道老成扶帝制,谁教年少作修文”、“直为少肩抛世去,不教人唤玉螳螂”[9]847-848……在诗中汤士蘧的形象十分鲜明,然而一位在不断懊恼、时刻在忏悔的悲情父亲的形象同样分明可见。

3.2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在“亡蘧”诗中,诗人运用了用典、比喻以及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惋惜。

(1)用典。在“亡蘧”诗中,汤显祖使用不少的典故来抒发他内心或悲痛或惋惜的情绪,现将其中所用的典故列表1。从表1中,可见在9个典故中有5个典故指向英年早逝的主题,即颜回、贾谊、王雱这些历史上具有才华却英年早逝的人物,以及“孔明屯渭旗先殒,士雅先鞭楫已催”[9]846。另外的4个典故或正用或反其意而用,都与前五个典故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准确表达了诗人悲痛惋惜的情绪。

(2)比喻。在“亡蘧”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表达自己对长子早逝的痛苦与愧悔,现将其中所用到的比喻列表2。

从表中可以看到诗人所使用的喻体大都是相当美好的事物,如“玉树”、“灵芝”、“玉螳螂”、“碧桃”等等,显而易见,这是诗人对亡儿才华横溢的赞美,可是诗人在这些美好事物之上又加以否定词或以表达否定含义的词组进行限定,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加深了诗人内心强烈的痛苦与悔恨之情。

(3)对比。在这两组诗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相当的张力。在诗中,有两类对比,一类是将“才华横溢”与“才华未售”进行对比,另一类是今昔对比。

先看第一类对比。以《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第十一首为例:

文章法里兼诸品,经济谈中得几分。

正道老成扶帝制,谁教年少作修文[9]848。

表1 诗中所用典故详情

表2 诗中所用比喻明细

这首诗的前三句都在说汤士蘧具有卓越的才华,且这样的才华在将来是一定能发挥作用的。然而这首诗的第四句却笔意立转,痛惜他年纪轻轻却成了“修文”。“修文”旧指“修文郎”,掌阴曹著作的官,后以“修文”指文人之死。诗歌对汤士蘧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不言而喻。

再看第二类对比。以《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第十三首为例:

中秋先日我生辰,去岁来家贺我旬。

谁料今年无彩服,江东麻布泪痕新[9]848。

这首诗是诗人回忆起去年自己五十大寿时,士蘧为其贺寿的场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他五十一岁的生日,士蘧却已归地府,不能再来为自己贺寿了,而贺寿的彩服也换成了麻布。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之下,诗人内心的痛苦不言自明[16]。

总之,“亡蘧”诗在叙事与修辞两方面构成一种悲剧化的叙述语境,在这一语境下,诗人汤显祖怀念着自己原本该有大作为的长子汤士蘧,他的内心极度痛苦,并由痛苦而忏悔、由忏悔而反思。因而,这两组诗在整体上体现出诗人的忏悔意识。

4 结语

汤显祖的32首“亡蘧”诗是为悼念其长子汤士蘧而写的,它的篇幅超过了汤显祖为以往任何一位夭亡的汤氏子女所写的悼亡诗,汤士蘧在汤显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汤显祖心中所承受的悲痛也由此可见。而驱使汤显祖写作悼亡诗的动力除了难以排遣的悲痛之外,更有其内心深深的悔恨。汤显祖始终对长子的离世耿耿于怀,以至在1600年以后的岁月里时有为汤士蘧而写的诗篇。

[1]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黄君坦,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 李渔.闲情偶记[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邹自振.汤显祖诗歌评注[J].抚州师专学报,1982(2):36-41.

[6] 彭德伟,钱贵成.简述汤显祖诗歌艺术[J].江西社会科学,1983(4):120-123.

[7]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龚重谟.汤显祖大传[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9] 汤显祖.汤显祖集全编[M].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 任继愈.佛教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2]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 刘文典.庄子补正[M].赵锋,诸伟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5.

[14]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 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 罗伽禄.汤显祖的死亡观及其践行浅说[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85-289.

OnTwoGroupsofElegiacPoemsWrittenbyTangXian-zu

XIN Wei

(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Tang Xianzu, as a dramatist in Ming dynasty, is known to almost all the people; however, his poet identity is not obvious enough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s the matter of fact, Tang Xianzu’s poetry is quite impressive in two aspects: quantity of creation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his existing poetry, two groups of poetry are unique, which expressed his sorrow and penitence for his dead child named Tang Shiqu and reflected a tragic father image. The two groups of elegiac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rom the content: sorrow, memory and seeking extrication. From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oetry, the two groups of poems expressed his strong emotions by narration and rhetoric. By the use of allusion, metaphor and contrast,Tang Xianzu’s sorrow and penitence for his eldest son’s early death was reflected and so was his confession consciousness.

Tang Xianzu; Tang Shiqu’s death; elegiac poems; confession consciousness

I207.22

A

1674-3512(2017)03-0205-06

2017-05-08

辛 玮(1993—),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辛 玮.谈汤显祖两组“亡蘧”诗[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205-210.

Xin Wei.On two groups of elegiac poems written by Tang Xian-zu[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3):205-210.

猜你喜欢

汤显祖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