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油田X区块三元复合驱采出规律研究

2017-11-01倪洪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7年5期
关键词:化学剂张力黏度

倪洪涛



大庆油田X区块三元复合驱采出规律研究

倪洪涛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以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工业化区块为研究对象,应用矿场统计、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了三元复合驱中影响毛管准数的黏度和界面张力,分析了采出液化学剂、离子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19.58个百分点;油层中用于参与驱替的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只有初始黏度的30%~45%;化学剂运移30%的井距时,可保持较好的界面活性,运移至采出井处,三元复合驱体系界面张力大部分跃升至10-1mN/m以上,对驱油效率的贡献减弱;三元复合驱化学剂见剂顺序为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见剂时间分别为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0.12、0.45和0.56。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界面张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攻关研究,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复合体系性能评价、筛选及矿场跟踪调整技术,目前已进入工业化推广阶段[1-3]。X区块是已完成的工业化推广区块,在生产过程中采出端表现出很好的规律性,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总结三元复合体系采出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三元复合驱开采规律,为三元复合驱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提供新思路[4-6]。

1 X区块概况及效果

X区块面积为4.77 km2,注采井距为141 m,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总井数214口,其中注入井109口,采出井105口。开采目的层有效厚度为5.7 m,平均有效渗透率为515×10-3μm2。目的层埋深为940.68 m,原始地层压力为11.23 MPa,原始地层温度为50.1 ℃。

X区块选用的三元复合体系配方为国产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S)、强碱NaOH(A)及2 500×104分子量聚合物。注入化学剂过程分为:前置聚合物段塞、三元主段塞、三元副段塞、后续聚合物段塞四个阶段,全过程共注入化学剂段塞1.21 PV,注入方案如表1。该区块注入化学剂前综合含水为96%,注入0.63 PV化学剂后含水率最低达到80.4%,全过程受效井比例达98.1%,化学驱阶段采出程度为23.11%,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9.58个百分点,累积增油104.516×104t,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表1 X区块三元复合驱实际注入方案

2 X区块三元复合体系变化规律研究

2.1 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变化规律

三元复合体系增加驱替液黏度有利于控制油水流度比,扩大平面和纵向上的波及体积,X区块初期注入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平均为60 mPa·s。在化学剂全面突破后,注入黏度逐渐下降,这样既降低了化学剂费用,又可以防止化学剂主段塞被后续水驱段塞突破稀释,可以更好地发挥化学剂驱油效果。化学剂在注入0.12孔隙体积倍数时并见剂后,采出液黏度逐渐升高,当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64时,注入端开始降低化学剂黏度,化学剂在油层中继续运移孔隙体积倍数的0.23,采出液黏度达到最大,为8 mPa·s(图1)。

图1 X区块黏度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规律

根据套管反排液取样分析,化学剂经过地面管线、井筒和射孔眼进入地层后,黏损率为45%~60%,到采出端黏度还剩下10%左右,这样,在油层中参与驱替的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只有初始黏度的30%~45%。而多孔介质的剪切、岩石矿物吸附滞留、微生物和热的氧化降解等也会使黏度降低,真正对驱油效果有贡献的毛管准数进一步降低。

2.2 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在油藏温度条件下,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X区块原油界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05%~0.30%、碱质量分数为0.6%~1.4%范围内变化时,该三元体系能与区块原油形成10-3mN/m超低界面张力。超低界面张力区域较宽,并向低碱低活性剂浓度偏移(图2)。

图2 注入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活性分布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输入化学剂初始界面张力,考虑化学剂在油层中损耗,计算出三元复合驱段塞注入完成后的界面张力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化学剂运移30%的井距,可保持较好的界面活性,但注入井附近残余油较少,地层吸附化学剂的能力强,复合体系段塞中的化学剂大部分消耗在近井地带。化学体系在运移至采出井处时,界面张力大部分跃升至10-1mN/m以上,这与现场采出端取样检测结果相符。而油田开发过程中,真正的潜力部位是在采出井附近,界面张力的上升,降低了毛管准数,使得化学剂对采出井附近驱油效率的贡献被削弱。

2.3 采出液化学剂质量分数变化规律

在三元复合体系中,由于3种化学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它们在液-液和液-固相互作用中损耗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渗流规律[7-8]。X区块三元复合体系驱采出端化学剂出现的顺序为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液受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影响,运移速度快,聚合物溶液相对吸附量最少,化学剂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12时,采出井见聚合物,碱溶液注入浓度大,与岩石矿物的化学反应消耗量也大;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45时,采出井见碱,在注入化学剂孔隙体积倍数1.0处出现峰值,表面活性剂相对吸附量最大;在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56时,采出井见表面活性剂就达到峰值(图3)。化学剂色谱分离使化学剂中碱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减弱,减少了超低界面张力的作用距离,驱油效果变差。化学剂突破时间和峰值可以为设计注入化学剂合理用量提供参考。

图3 采出液化学剂相对采出质量分数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

2.4 采出液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强碱三元复合体系注入地层后,一方面和地层中流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另一方面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打破原流体和岩石矿物间的平衡状态,使地下流体中离子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9-10]。 水中溶解的CO2会与水分子反应生成H2CO3,油井见效前地层水pH值小于8.5,溶液中以HCO3-离子为主,采出液中HCO3-离子浓度基本不变。随着三元复合体系中碱的注入,采出液的pH值会越来越高,当pH值大于8.5时,采出液中HCO3-离子浓度逐渐下降,而CO32-离子浓度逐渐上升(图4)。

图4 采出液阴离子浓度、pH值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

油井见效前采出液基本都是原有储层中的流体,Ca2+和Mg2+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见效后Ca2+和Mg2+离子浓度增加。这主要因为三元复合体系中Na+可与黏土矿物表面的Ca2+和Mg2+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交换出来的Ca2+、Mg2+离子来不及完全反应就被采出。随着三元复合体系注入体积倍数的增加,pH值逐渐增加,CO32-离子浓度不断增加,开始大幅出现碳酸盐垢,采出液中Ca2+和Mg2+离子浓度逐渐下降。当pH值达到9.2以后,Si4+离子浓度开始大幅度升高(图5)。Si4+离子经过缩合、脱水生成无定型二氧化硅,在井筒的温度、压力及动力学条件下生产硅酸盐垢。大庆油田采出液满足pH大于等于9、Si4+大于30 mg/L就可以判定油井结垢,三元复合驱后期主要以硅垢为主。垢质的形成降低了三元复合驱的注采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弱碱体系降低注入井和采出井结垢现象。

图5 采出液阳离子浓度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

3 结论

(1)三元复合驱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大庆玉田X区块三元复合驱阶段采出程度为23.11%,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9.58个百分点。

(2)油层中用于参与驱替的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只有初始黏度的30%~45%。

(3)化学剂运移30 %的井距,可保持较好的界面活性。化学剂在运移至采出井处界面时张力大部分跃升至10-1mN/m以上,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被削弱。

(4)X区块三元复合体系驱化学剂突破顺序为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见剂时间分别为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0.12、0.45、0.56,碱溶液在注入化学剂孔隙体积倍数的1.0处出现峰值,表面活性剂突破达到峰值。

(5)pH值大于8.5时,采出液中HCO3-离子浓度逐渐下降,CO32-离子浓度逐渐上升,开始出现碳酸盐垢,Ca2+和Mg2+离子浓度逐渐下降。pH值达到9.2以后,Si4+离子浓度开始大幅度升高,三元复合驱后期主要以硅垢为主。

[1] 王德民. 大庆油田“三元”“ 二元”“一元”驱油研究[J]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22(3): 1–9.

[2] 程杰成,廖广志,杨振宇,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2):46–49.

[3] 张景存.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50–80.

[4] 李宜强, 隋新光, 李洁, 等. 纵向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聚合物驱油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 J ]. 石油学报, 2005, 26(2): 77–84.

[5] 康万利, 孟令伟, 高慧梅.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研究[J]. 胶体与聚合物,2005,23(4): 23–25.

[6] 朱友益,沈平平.三次采油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0–30.

[7] 巢华庆. 大庆油田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实践[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20–150.

[8] 唐钢, 李华斌, 苏敏. 复合驱界面张力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 24(3):81–83.

[9] 侯吉瑞. 化学驱原理与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168–182.

[10] 张继芬. 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98–105.

编辑:王金旗

1673–8217(2017)05–0088–03

TE 357.42

A

2017–03–30

倪洪涛,工程师,1982年生,200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现从事三次采油专业工作。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大庆长垣特高含水油田特高采收率示范工程”(2011ZX05052)。

猜你喜欢

化学剂张力黏度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探讨石油工业油田化学剂标准化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油田化学剂质检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对常用油田化学剂的分析及其对原油性质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