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17-11-01张柏林薛莉

保健文汇 2017年2期
关键词:缺血性神经功能阶段

●张柏林 薛莉

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张柏林 薛莉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则早期阶段予以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阶段予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推广应用。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脑血管各类疾病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性病症[1]。病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非常高[1]。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激反应较为显著,很容易产生各类并发症。为降低此类患者致残率,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临床治疗推行早期阶段进行康复训练,促使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本文研究分析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均处于急性期。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60.3±7.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0h,平均为(24.3±5.3)h。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46-79岁,平均年龄为(61.3±7.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1h,平均为(23.9±5.2)h。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则早期阶段予以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中医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中,依据患者不同阶段予以不同康复治疗措施。(1)脑水肿阶段。早期阶段将患者患肢体位摆放正确,预防出现肢体痉挛,并对关节予以保护,同时交换功能位与体位,每隔2h变换一次,并活动患者各个关节,每天2至3次,半小时一次。每次活动均需按摩,随后过渡至主动运动,从大关节至小关节。(2)病情稳定阶段。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在创伤进行主动训练。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在此期间,患者应隔2h翻身变动卧位,保持侧卧时,应注意不宜超过1h。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坐起,床上使用便器等各类训练。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按摩,并鼓励患者自己按摩,促进血液淋巴结循环。通过对患侧肢体刺激,促进恢复。在按摩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从轻逐步向重过渡,并保持有节律。针对肌张力较高的肌群应使用安抚性按摩处理,促使患者逐步放松。(3)恢复期。恢复阶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康复的动作可从简单开始,每天锻炼3次,活动量可逐渐增加,从开始的协助至独立完成。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的实施,贯穿患者日常生活。并对其患侧上肢与手功能予以重点训练。

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偏瘫、感觉与认知功能障碍,此时会引发系列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且患者还会担心临床治疗效果、后遗症等,影响治愈[2]。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足够耐心,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促使其能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主动关心、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鼓励其树立生活信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日常自理能力。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更换体位,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并告知患者多吃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软件处理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计量资料利用均数与标准差来表示。检验数据的时候应用t,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如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治疗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27.32±5.23)分和(27.21±5.12)分,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8.79±3.12)分和(12.87±2.22)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期间,非常重视急性期转归,而忽视预后功能康复运动锻炼。为预防患者预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早期阶段进行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能够为患者损伤的圣经修复,同时利用有效刺激将破坏的运动反射弧重新建立起来,可减少患者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关节脱位以及足下垂等情况,预防并发症的产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3]。

综上所述,早期阶段予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1]曾晓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3(3):00071-00071.

[2]覃丽容,周建仪,曾奕云,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13(22):78-80.

[3]张淑梅.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33):133-134.

猜你喜欢

缺血性神经功能阶段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