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体育参与方式对高校女生羞怯感的探索性研究

2017-11-01杜振中周子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社团课外

湛 慧,吴 瑾,杜振中,周子琳

课外体育参与方式对高校女生羞怯感的探索性研究

湛 慧,吴 瑾,杜振中,周子琳

对112名大一女生的课外体育参与方式及羞怯感水平进行调查研究,以探索不同课外体育参与方式对女生羞怯感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不同体育社团参与对羞怯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2)女生不同课外体育锻炼对羞怯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3)两种课外体育参与方式间存有显著相关。

体育社团;课外体育;锻炼;羞怯感

1 研究背景

由于内涵的多样性,羞怯感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其定义目前并未在学界形成认识上的统一。Henderson&Zimbardo(1998)认为:羞怯感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和/或者抑制,会妨碍个体对人际目标或职业目标的追求;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全神贯注于个人的想法,以及某些情绪和生理反应。这一内容对羞怯感发生的环境,以及具体表现都有着较完整的归纳,因此是现阶段关于羞怯感定义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中羞怯感的探讨,也将沿用这一定义中的内容。

在运动情境中,羞怯感与体育教学环境或竞赛环境相关联,多将其作为一种情绪心理因素进行探讨。高羞怯感的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参与时,首先在态度层面上会表现出运动兴趣和动机的降低——在课堂教学或训练过程中表现出冷淡、回避,甚至拒绝;其次,在具体的动作技能学习环节中,高羞怯感会造成学生或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动作技能的注意范围变窄、以及表象清晰度和动作的协调、准确性下降等现象。最后,运动情境中的羞怯感还会向其他更为广泛的环境或条件中发生迁移——加剧了学生或运动员在一般生活或社交环境中的焦虑和自卑,甚至对学生或运动员的社会交往功能和人格带来负面影响。而这样一种广泛的负面心理又会再次具体作用于运动情境中,从而使得羞怯感的负面作用发生一种恶性循环。

对于羞怯感的成因,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和个体因素共同的结果。在运动情境中,遗传因素主要是受祖辈基因所带来的影响[2]。而环境因素则来源于较为广泛的体育社会文化逻辑和较为具体的课堂/训练动机气氛。个体因素则包含了相对稳定的人格、自我概念,以及与情境相关联的自我效能、目标设置等。这些因素在运动情境中对羞怯感的影响并非是线性或单一的,而是对羞怯感的水平存有复杂的交互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运动情境中羞怯感的研究,依据研究范式的不同可归为两类:一是对运动情境中羞怯感的成因、表现、以及对策进行归纳性分析的理论研究;另一类则是将某种课堂教学方法和运动专项作为一种干预性手段,探讨体育运动对羞怯感水平的调节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整体概况上看,干预性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一种——相较于理论研究门可罗雀,而两类研究相较于其他学科中羞怯感的探讨,在数量上也是屈指可数。在实证研究中对羞怯感干预的,也多为课堂或训练环境,而有关课堂或训练之外的,如:课外体育锻炼等对羞怯感影响的相关研究则十分罕见。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目前对于运动情境中羞怯感的研究,仍属于探索阶段——对于影响羞怯感的诸多复杂因素以及因素间形成的影响机制,仍需要一个严谨的过程进行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作为一种补充,将关注学生群体特别是女性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和训练环境之外的常见体育活动上,如:课外体育社团参与及课外体育锻炼,是否对女生的羞怯感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为目前运动情境中关于羞怯感的探索性研究抛砖引玉。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

随机选取南京邮电大学一年级选修体育课程的112名女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采用Cheek&Buss(1983)编制并修订的中文版《羞怯量表》。该量表共13个条目,单维结构,采用李克特5点式评分,从1至5分别为“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羞怯感越高。本次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38,量表填答内部一致性良好。

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1.0对不同组别的参与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克雷默尔-V相关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参与概况

表1 高校女生体育社团参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表2为本次样本在体育社团参与和课外体育锻炼上的填答情况。由表1的内容中可见,在112名样本中,经常参加体育社团的有39名,占总人数的34.8%;偶尔参加体育社团的有53名,占总人数的47.3%;从不参加体育社团的有20名,占总人数的17.9%。表2中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显示,在112名样本中,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19名,占总人数的17.0%,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57名,占总人数的50.9%,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36名,占总人数的32.1%。

从上述填答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多数样本选择了偶尔参加体育社团以及偶尔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从羞怯感的均值得分排序分析,从不参加体育社团与从不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其均值的绝对值均高于“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的。那么这一现象是否在统计学上存有显著差异,将通过之后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检验。

3.2 体育社团参与对羞怯感的影响

表3 不同参与程度对羞怯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p ﹤0.001

注:上表中1=经常参加,2=偶尔参加,3=从不参加

表3为女生体育社团的不同参与程度对羞怯感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方差齐性检验显示三个组别的方差齐(p > 0.05),因此事后比较采用“Scheffe”法。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社团的样本羞怯感显著低于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的样本;偶尔参加的样本羞怯感显著低于从不参加的样本(p < 0.05)。

3.3 课外体育锻炼对羞怯感的影响

表4为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不同程度对羞怯感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方差齐性检验显示三个组别的方差不齐(p < 0.05),因此事后比较采用“Tamhane”法。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样本羞怯感显著低于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的样本;偶尔参加的样本羞怯感显著低于从不参加的样本(p < 0.05)。

表4 不同锻炼程度对羞怯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p ﹤0.001

注:上表中1=经常锻炼,2=偶尔锻炼,3=从不锻炼

3.4 体育社团参与同课外体育锻炼间的相关分析

由于两种不同课外体育参与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现出了相似的特性——经常参加的样本羞怯感显著低于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的,偶尔参加的样本同时显著低于从不参加的。因此,我们推测样本的体育社团参与同课外体育锻炼间存有某种关联,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同时考虑到变量均为类别变量——选择了对应的克雷默尔-V(Cramer's V)相关,进行了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结果显示样本体育社团参与同课外体育锻炼间存有显著相关(p < 0.05),但这种相关仅为探索性研究,两种参与方式间存在的相关机制以及是否存有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见 表5)。

表5 体育社团参与同课外体育锻炼间的Cramer's V相关

4 结论与讨论

4.1 体育社团参与对羞怯感的影响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社团的女生有着比偶尔参加及从不参加的女生更低的羞怯感;同时偶尔参加的女生尽管羞怯感的水平高于经常参加的女生,但仍低于从不参加的女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必修或选修体育课程之外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能够影响女生羞怯感的关键就在于同时具备了“选择性”、“同质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选择性是指女生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加入或退出这样一种体育活动过程,尽管体育课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在内容的专业性上也优于社团;但其开设的内容以及参与的自由性上并没有体育社团灵活。在基于这样一种兴趣选择的基础上,拥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便构成了体育社团参与中的“同质性”;同时社团并不以体育成绩或考核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其过程和结果都是“非竞争”的。在这样一些特点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的表达自己——包括一般性社交表达和体育运动中的沟通表达;同时由于环境是非竞争的,且拥有更加自由的参与和退出选择,一些由于担心社会比较和动作失误的女生也可以更好的消除这些顾虑。因此,体育社团对于女生羞怯感的影响主要是一种社交性的功能。

4.2 课外体育锻炼对羞怯感的影响

而课外体育锻炼同样作为体育课程之外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在本次研究中体现出了与体育社团参与相似的结果——经常锻炼的女生有着比偶尔锻炼及从不锻炼的女生更低的羞怯感;同时偶尔锻炼的女生羞怯感水平虽高于经常锻炼的女生,但仍低于从不锻炼的女生。这一现象的成因我们推测,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除了对运动本身的兴趣外——主要是塑身和减压。这一目标与自我概念中的自尊维度,特别是身体自尊较为符合。对于拥有高身体自尊的女生而言,在运动情境中展示自我,将意味着更少的害怕失败和更多的自信——相应的羞怯感便会更低。因此,课外体育锻炼对羞怯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自尊、自信的建立,来降低羞怯感的水平。

4.3 体育社团参与同课外体育锻炼的联系

克雷默尔-V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样本的体育社团参与同课外体育锻炼间存有显著水平的相关。尽管从统计学上达到了显著,但这一现象成因的隐含机制我们尚不得知——是选择参加体育社团的女生受到了社团氛围的影响,更多的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还是选择课外体育锻炼的女生出于对运动的兴趣,更多的参加了体育社团;亦或是两者之外还有其他共同因素的影响?这既是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的问题,也是需要从实证层面予以验证的问题。

4.4 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探索了不同课外体育参与方式对女生羞怯感的影响,尽管初步结果显示了更多的体育社团参与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女生的羞怯感,但仍有一些不足值得探讨:首先,对于不同课外体育参与方式,为探讨组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的是三分类的勾选,并未精确统计每一研究样本参与的具体频次;未来可通过统计参与频次和羞怯感间的相关来进一步进行探索。其次,对于体育社团参与的内容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未作了解;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内容对羞怯感是否存有不同影响。最后,研究样本均来源于大一女生,不同年级的女生在社团参与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上是否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会否影响羞怯感的水平?也是需要进一步予以验证的重要议题。

[1] Henderson L,Zimbardo P. (1998). Shyness: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 陈英敏,高峰强,韩磊.羞怯:来自行为遗传学的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220-1228.

[3] 宋清华.体育运动中羞怯心理及自我调节[J].科技咨询导报,2007,(6):65.

[4] 郭艳华.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羞怯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运动,2012,(2):122-123.

[5] Cheek J M.(1983)The revised Cheek and Buss shyness scale.WellesleyCollege,Wellesley,MA.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6-249.

AnExploratoryStudyonShynessofFemaleCollegeStudentsCausedbyExtracurricularSportsActivitiesParticipation

Zhan Hui,Wu Jin , Du Zhenzhong , Zhou Zilin

A survey on the way of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shyness of the 112 freshmen girls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impact of various ways of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on shyness of girl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influence of shyness among girls involved in different sports association; (2) the choice on different kind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leads to differences on shyness; (3) the 2 ways of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sports associatio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shyness

G807

A

1005-0256(2017)10-0099-3

湛 慧(1985-),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南京邮电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Sport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0.04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社团课外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