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职业学校旧址 硝烟中远去的名流志士

2017-10-31寒溪夜浣

城市地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校蒋介石中华

寒溪夜浣

闹市中隐藏的中国职业教育先驱

渝北回兴是重庆主城人口最为密集的闹市之一,车水马龙、喧嚣迭起。沿着宝圣东路_直前行,愈到深处却愈发幽静,汽车的轰鸣近在咫尺却又不见踪影,突然峰回路转,一座古朴的石朝门正对而立,中华职业学校旧址已然眼前。

这个民国风味十足的石朝门无疑是整个建筑群中最为醒目的标志,大门中央浮雕徽章状孙中山头像,下面横匾“天下为公”,领衔两翼“博爱”、“自由”,对联垂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造型庄严肃穆,如张开双臂热烈相迎的怀抱,让每个前来造访的人不免久久伫立。一大串振聋发聩的名字回响耳边:蔡元培,北大校长;张謇,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严修,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沈恩孚,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教育名宿;穆藕初,棉花大亨……1917年5月,当这48位全国教育界和实业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邀请下齐聚一堂,不仅整个中国,就是国外教育界也隐约感觉,有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即将发生。果然,不久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教育团体横空出世。在筹备1年后,职教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附近租到一块七亩半的荒地,建造校舍,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此拉开序幕。

当时职业教育完全是一个国人闻所未闻的概念,颠覆了国人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中华职业学校是为工商业界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才的全日制职业中学,在专业设置上针对性极强,先后开设铁工、木工、商业、机械、石油等科,为抵制外国商品对华倾销,还开设了电镀科和纽扣科。教学模式上也不同于传统学校,而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学生_边学习技能,一边实际操作,并喊出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口号,它很快便在中国教育界享有盛誉。而这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校,其所有记忆如今都被完好封存在眼前这个威严的石朝门之中,但它为何不在创始地上海,而在遥远的重庆,这其中别有一番曲折。

小别墅中坚守一片报国热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机构、工厂、学校随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辗转。为留住中国职业教育的星星之火,中华职校在众多社会和商界名人的帮助下,也开始了漫长的转移,辗转2年才最终到达重庆。

为培育出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尽快补充到抗战生产第一线,支撑岌岌可危的产业命脉,中华职校到重庆大渡口落脚之后就立马复校,生源达200余人,不过却迟迟不能开班上课。因大轰炸的持续进行,山城每分每秒都是火海,学校被迫停课,但抗战工业、基建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一线工程人员,缺口不断增大,让师生焦急不已,全员发动在各个角落寻找避难之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学生的家長胡子移站了出来,主动把自己在江北县回兴乡(今渝北回兴)的山间别墅借给学校作为校舍。

1939年5月6日,全校师生背负行李,冒着敌机扫射轰炸的危险,渡船到江北寸滩,再跋涉前往回兴新校址,仅仅休整一天后,就正式开课。如今走进这栋别墅,里面依然完整保持了当时的布局,整个院落占地100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40间,整个建筑的中心为一个四合院天井,一楼是中职校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二楼是寝室,男生住左边,女生住右边。不过这远远不够用,师生们只能一边上课,一边自己在别墅大院周围搭草房、挖操场。至于生活,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老人回忆,地板就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晚上地板是床,吃饭时地板又成了桌。

物质条件虽艰苦,但师生的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除了文化课和各种职业操作实践,课余基本所有人都会加入下棋、赛球等兴趣活动,还定期举行珠算、演说、钢笔字等竞赛。师生同乐会和歌舞、相声、话剧等更是职校的一大亮点,在全市教育圈美名远扬。最激动人心的是职校在重庆的岁月里,:每周都要召开全校大会,邀请黄炎培、江问渔、贾观仁等职教社领导和校董穆藕初、教育家黄齐生、四川教育厅厅长钟道赞等众多社会名人作精彩讲演。名家荟萃,令众多迁渝的综合性名校为之眼羡。

莘莘学子赤诚报国写春秋

也许正是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和潜能,可能很少有人想得到,就是这样一个职业学校,竟然走出了众多领域的名家大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表演艺术家秦怡、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黄大能、油田矿业机械专家顾心怿……至今,在别墅后的黄桷树下、在石头砌成的老校门旁、在梯级的小花园里还流传着他们风华正茂的点点滴滴,让人忘却了硝烟的残酷。

而这些也只是这所传奇学校的沧海一栗,尽管遍查内迁重庆的高校往事,中华职校的寥寥几笔早已淹没在了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在那个时代,其光芒和坚守却丝毫不亚于所有综合性名校,甚至更能直接化为一种力量,投身到抗战的一线之中。当你踏上滇缅公路去缅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时,可曾想到,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洒满中华职校学子的血汗。当年,为打通外援物资入华通道,国民政府下令修建滇缅公路,而这条当时唯一的对外通道,地质地形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工期紧迫、危险系数高,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才能胜任,而当时这样的人才屈指可数。作为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华职校,它义无反顾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接受短期培训后,便一批批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到昆明,随即投入到筑路工程。据后来统计,修建滇缅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中,仅明确查证为职校毕业生的就占到一半以上,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不返,将生命化为这条战争生命线上的一粒粒普通石子,永远坚守在了那里。

此外,作为和工人联系最为紧密的学校,这里自然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据点,在长长的学生名单中,“江姐”江竹筠、红岩烈士许晓轩、彭立仁、胡友猷等都先后受组织派遣,到中华职校学习工作,宣传红色思想,组织革命活动,很快中华职校便成为了红色活动发起地。

小别墅再续传奇,一代名将归隐于斯

1944年,抗战胜利在望,和其他大多数迁渝高校一样,中华职校深情告别这片热土,而就在不久之后一代名将于学忠接过接力棒,在这里开始了隐居生活。

说起于学忠,熟悉抗战历史的朋友都不陌生。出身军事之家,其父于文孚亦为参加过远征朝鲜对日作战和旅顺大连抗日的抗倭将领,于学忠在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读书时因稳居第一被奉为奇才。毕业后投吴佩孚,在川鄂战屡施妙计大败川军,吴佩孚覆灭后转投张作霖,从此成为东北军不可或缺的猛将。

在于学忠一生中,他坚决抗日,三次拒蒋成为佳话。在国民党一级上将中,只有他在抗日前线负过4次重伤,凡对抗战有帮助的,必鞠躬尽瘁。从淞沪会战强扛数倍敌军,到台儿庄会战智取韩庄、争夺贾家埠、血战禹王山,再到火拼大别山北麓,特别是血战临淮关,硬是以25000简陋之师顶住日寇3个精锐师团4万人的疯狂进攻,所率51军被中外媒体称为中国的“血肉长城”,于学忠则被誉为“伟大的将军”,令日军畏之如虎,多次列入头号刺杀名单。而只要是对抗战有害的,他就一定不畏生死坚决反对,哪怕是违抗蒋介石军令私下释放共产党,在国民政府放弃华北之后依然死守拒不调往西北,以及和张学良一起兵谏蒋介石……这也终造成了他与蒋介石的特殊隋愫。

蒋介石对于学忠可谓又爱又恨,因欣赏其军事才华,早在军阀混战时便多次争取,但于学忠撕碎了他的委任状,宁可离开军队返回蓬莱务农。张学良投奔蒋介石之后,蒋介石又多次拉拢,但因抗日观点不同,这次不但没屈从,更跟随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尽管蒋介石极为恼怒,将其撤职留任,但最终点到为止。连蒋介石身边人士也说,蒋介石对于学忠的感情多少有点曹操与关羽的味道。

1944年,于学忠再一次拒绝蒋介石之后,携家人来到中华职校离开后留下的院子隐居。直到1949年蒋介石最后一次力劝,“意在强迫飞台”,于学忠始终不为所动。中华职校的这栋小别墅也成了凝固将军性格的一个缩影,将军次次在这里回绝蒋介石美意的场景还能想象一二,而那些坚决抗日的激昂更犹在眼前。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校蒋介石中华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