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庄子》之“气”

2017-10-30陈秋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庄子万物

陈秋邑

摘 要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气”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庄子的气论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庄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意涵。首先,他认为“气”是产生万物的源泉,对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又从“气”出发,看透生死,活着就要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庄子主张得“道”,并且把“道”与万物联系起来,给人们指出修身养性的方法,如“心斋”“坐忘”等,可以使人达到逍遥的境界。

关键词 庄子 气 道 万物 生死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最初它是对自然事物的解释,如《子夏易传》中载:“阳气生物始见于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时也。”这可以看作是气分阴阳的雏形。《国语》中有:“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是伯阳父论地震的一段话,当时人们用“气”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认为地震是天地之气失序造成的。这是一些较早的关于“气”的论述。

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弘扬者,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吸收了前哲在“气”方面的认识,而且对其进行发挥、发展,把“气”作为联系“道”与万物的纽带,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关于“气”的理论。可以说,“到庄子之后才出现气化论来作为道和万物之间的承接物”。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庄子》之“气”。

1“气”:生命的源泉

“气”是《庄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庄子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气”在《庄子》一书中一共出现了43次,其中单独出现17次,作为复合词出现26次,另外还以“阴阳”表“气”的方式出现20次,以“一”表“气”的方式出现13次。

综观这些关于“气”的论述,首先可以看到庄子认为万物由氣而生。比如:“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至乐》)在这里,气产生于芒芴之间,继而有形有生,产生了万物。当然自然万物中也包括人,庄子就曾着重指出气也是人的生命本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人与其他动植物不同,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气也可以表现、调节人的内心。比如:“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庄子?盗跖》)这里用孔子的“不能出气”表现了他的学说被盗跖批判后的沮丧心理。总之,气对于万物是十分重要的。

2“气”:联系“道”与万物的纽带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且对“道”进行了解释与概括。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就是在求道、问道。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继承了道家学说的思想,在《大宗师》中,他认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们都认为道是高深杳远无所不能的。然而庄子又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使道的内涵又发展了一层。在老子的眼中,道至高无上,超乎自然万物,令人难以企及。而庄子的道似乎揭下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庄子在《知北游》中说:“(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意即光明产生于幽暗,有形生于无形,精神诞生于道,形体最初是从精气中萌生的,万物则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变化而生的。可见这里的道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这中间的介质就是“气”。庄子把气作为联系道与万物的纽带是有渊源的。因为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源泉,而《大宗师》所谓“道有情有信……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道出了“道”与“气”的关系:伏羲氏得到道可以调和“气母”,即道可以支配气,可见道与气并不是同位的概念,在气背后还有一个道;万物虽然有气,但是得到道却是近乎不可能的,那么用气来联系道与自然万物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庄子》一书中有大量关于“道”的论述。如《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无一。”又《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再如:《德充符》:“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道可以无为无不为,有了道就可以成为“无待”的“至人”。而且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的小草和大柱,丑女和美女,以及奇形怪状的东西都可以相通而没有差别。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可以说有道就有气,正如“伏羲氏得之,可以袭气母”。道可以通过调和元气来调和万物,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气进而找到道。虽然道很难企及,但是正因为这样才值得去追求。在庄子看来,象罔有道、浑沌有道,但是象罔和浑沌的境界,常人是很难达到的,当“忘汝神气,堕汝形骸”时,大概才走在了通向道的路上。

3《庄子》之“气”中体现的生死观

生死是哲人们必然要苦苦思索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老子那里有“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的贵生思想,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虽然天下社稷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因天下而损害自身,可见在庄子眼中人的生存更重要。综观《庄子》一书,有很多篇幅都是讲生死的,如《养生主》、《至乐》、《达生》等。而且在《养生主》、《达生》中,庄子不惜用大量笔墨讲养生之道,这不难看出他对生命的重视。在庄子笔下有“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和寿命极长的彭祖,也许可以看出庄子对生存的向往,这都体现了庄子的贵生思想。endprint

庄子贵生,然而他并不畏死,在庄子看来,死亡是很自然的事。“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而且“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人的生存不能逃避,死亡同样也不能阻止,并且生与死是相互转化的,有生必定有死,而死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庄子不畏死的思想大概是从其万物产生的道理中得到启示的。他认为生命来源于“气”,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从这一角度看,生死就是很自然的了,不必强求生,当然也就不必畏惧死亡了。

当庄子看清生死之后,他就想到了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的问题。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寿命极长的冥灵、大椿和彭祖,然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是真正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这样的生存意义不会很大。而庄子追求的则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那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厌恶官场生活,崇尚无为,他宁可“曳尾于途中”,也不愿涉足政坛。在精神方面,他追求“道”,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摒弃一切世俗雜念,净化思想,达到至道的境界。这部汪洋恣肆的《庄子》,正体现着庄子对“无为无不为”的至道的孜孜以求。

4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庄子的气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庄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对中国气论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思想蕴含丰富,从人的产生到人的认知都有分析和阐述。尤为重要的是,他并未局限于对表层问题的思索,而是从“气”出发,追求“道”,主张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庄子的心灵像气一样灵虚飘动,达到了“无为无不为”的至道境界。

参考文献

[1] 黄柏青.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黄柏青,朱登武.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2).

[3] 管曙光.诸子集成[M].长春出版社,1999.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的思想[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 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庄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徐洪兴.孟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9] 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M].中国传媒出版社,2007.

[11] 支成伟.庄子校释[M].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

[12] 管斌.〈庄子〉中“气”的美学内涵[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3).

[13] 牛伟.中国哲学的“气”与“情”[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

[14] 陈永杰.〈庄子〉之“气”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15] 路红梅.论先秦至汉初“气”范畴的演变[J].殷都学刊,199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庄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鲸落,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皆数”的再生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