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的教育价值与本质

2017-10-30许文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体育学生

许文星

摘 要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场历史性的教育变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体育课程应从人文关怀的“健康第一”的视角,关注学生主体需要,认真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寻找到时代特征的突破口,即人文性、发展性应是体育与健康、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新型体育课程的内涵。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应遵循将体育表象经过知性思维上升为抽象概念,再经过理性思维还原为具体概念的过程。体育是指向竞争和内在自由的促进类本质的身体活动。竞争是人的本性,体育是人竞争的创造物,指向竞争与内在自由是体育满足人的身体与精神需要。体育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类本质。本文主要讲了体育的本质;体育对于人的价值及体育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 体育 学生 体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1身体竞争与内在自由的辩证统一

亚里士多德的体育观念来源于对人的肉体和心智结构的观察,其睿智与高明之处就是辩证地看待了体育在人的肉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关心身体是为了灵魂,体育必须优先,正确的教育必须顺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先肉体后灵魂地进行施教。”康德从解析人类特性中深刻认识到体育是“要从缺陷的迷途中找到出路”。可见,体育是连接人自然属性到精神属性的中项,是人社会属性反映的缩影和凝聚。促进人的健康、完善、全面,是体育的主旨。

然而,体育促进人的类本质是有条件的。只有正确认识体育的竞争与内在自由本质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健康、完善和全面。古希腊体育以一种典型的、带有指针性意义的方式不仅告诉我们体育能带给人类什么,还告诉我们体育的产生、发展是有条件的,是要遵循必然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身体竞争与内在自由平衡的度的问题。笔者以列表的形式展现不同形式、内容的体育所反映的身体竞争与内在自由的度的关系。

借用体育的身体竞争本质和内在自由本质两个维度来分析人类生活中存在过的、正在发生的、未来的体育形式和内容,可以发现我们对体育的本真的追求其实如此简单,它就在贴近我们生活的地方。从人的身体和精神和谐、全面发展的角度看,身体竞争和内在自由的本质是不可任意偏废的。身体竞争且内在自由的身体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未来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户外体育等。除此之外,还存在三种因体育本质认识模糊和体育异化造成的“体育”。

第一种为身体竞争但非内在自由的“体育”。历史上的罗马人快慰于看到被杀死的角斗士或与他们决死角斗的利比亚对手,罗马奴隶主逼迫奴隶之间相互残杀甚至与野兽搏斗,以此消遣娱乐。这样的一种惨绝人寰的身体活动我们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体育,因为它不可能让奴隶血淋淋地乐在其中,更不可能塑造出健康、完善和全面的人来。这一类活动虽然都要求身体力度,不论是速度、力量还是灵活的强力竞争和超越,但根本谈不上人的内在自由,而都是为了实用的外在目的。当前,也存在竞技过度的学校体育和职业体育。

第二种为非身体竞争且非内在自由的“体育”。这种“体育”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学校体育中的“劳动”游戏、“放羊”和心理拓展的体育课。在“劳动”游戏的体育课上,同学们从满载而归的大卡车上开始卸南瓜,有的抬、有的搬、有的滚,累得满头大汗,笑声不断。

在“放羊”体育课上,同学们三三两两,有的挽着胳膊、有的哼着小曲、有的席地而坐等着打下课铃。在心理拓展体育课上,同学们手里J陀活着报纸,比赛哪个小组用报纸和胶带建起的“宝塔”更高更坚固。这些课有的居然还是省级、市级观摩课,美其名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体促智。毫不讳言地讲,这些活动只是占用了体育课的时间,而不是体育。以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区分的体育课,不能否认其对学生的体质促进作用。

2“优胜劣不汰”的竞争模式促进人的道德社会化

自人类脱离动物界至今,人类社会虽然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但是人类却从未脱离动物界的根本规律—生存竞争。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人类采取了两种解决的方法,一是强制性的分配制度用来抑制人类的竞争,二是让人们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之下进行竞争。然而事实证明,有条件的社会竞争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过度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越来越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终极生存竞争法则。优胜劣汰是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作为人类的生存竞争规则,衍生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为歧视辩护、掩盖不公平的规则、与强势者结盟、劫贫济富、追求统治、忽视和谐等。优胜劣汰的生物性法则作为人类竞争规则在理论上也是贫乏的,诸如生物竞争是异类竞争,而人类竞争是同类竞争的问题;生物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人类主动改造自然环境并建构社会环境的问题;人类社会具有道德性而动物王国则无……这些问题无法解释。

在人类社会中,建构制度的能力赋予了评价孰“优”孰“劣”的权力,这无疑隐含了专制的成分,也为排斥甚至淘汰弱者提供了“合法性”的理由,但这并不是“道德”意义的理由。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极易被置换成强者生存,这在道德下不能成众。于是人们开始根据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比较“优胜劣汰”与“优胜劣不汰”。一个有理性而并不投机的人选择的竞争规则也肯定是“优胜劣不汰”而不是“优胜劣汰”。因为在“无知之幕”状态下,我们是无法保证自己一定是“优”而不是“劣”的,況且每一个人沦为弱势群体的概率从理论下讲是相同的。

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优胜劣不汰”的奇迹般创造,它使所有青睐的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维持观点的多样性,不必假定某种更高的“综合”将会出现的伙伴关系系统。在体育社会里,更多地依赖快乐而不是惩罚保持凝聚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爱与和谐。体育让人们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之下进行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稳定的合作与道德模式,从而达到“优胜劣不汰”的竞争目的,因为评价“优”与“劣”的“权威者”包括竞争者个体。endprint

讲体育运动对于人的教育价值,不单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与人类本质一样的竞争属J吐,更是因为体育运动是一种具有“社会缩影”的结构性、规则性和组织性的奇迹般创造。体育运动不仅使人们享受体验到当下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能借助其自身的规范性、道德性促进和加快人的社会化。

一方面,正如涂尔干所断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德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下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说,德育就是要使儿童个体的心理社会化。从客观实际来看,儿童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道德经验,这种道德经验的发展过程以积累一定数量的经验为特征,并在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改造,日趋完善和深化。在此期间,它的量变和质变,均受到儿童的环境和主体诸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完整的统一。由此看来,经验的德育,从量变到质变的改造、完善和深化留给体育运动巨大的教育空间。

另一方面,涂尔干坚决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损害社会利益的价值取向,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把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道德原则应该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而发挥作用。在这一点下,体育运动把其对道德原则的理解现实地定位于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即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又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发展或塑造那些一般的性向(dispositions,这些性向一旦形成即能自行适应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正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并不是体育运动能够满足人类某些生物本性的单纯原因,而是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更高层次的道德性向泛化才使得教育青睐于它。体育运动“优胜劣不汰”的道德底线,维持并推进其公平化、公正化的自然演进过程,为更广大的民众提供现实的良性竞争模拟场景,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

3体育促进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主体性的表现,也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主性表现为主体的独衍吐和主人性,是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主动性表现为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地从事认识、实践、审美等各种活动的特性,是自主性的拓展与深化。创造性表现为主体内在目的与客体内在规律的统一,是主体对现有的突破、革新、进步,主体既超越了外在事物,也超越了自身。那么,体育如何促进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体育是指向竞争和内在自由的促进类本质的身体活动,是以身体感性、身体竞争与超越、精神自由与快乐为旨归的活动。体育的物质前提是主体的身体,不存在借用别人身体的体育,这样,活动主体从根源下具有对体育物质基础的自主性。主体不仅能够而且必须自由支配、调控自己的身体作为客体服务于体育,还要在运动的过程中观照自身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从而达到对自身本质力量和活动的持续更好的控制。

在体育活动中,主体真正感到自己是自主的,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自我认同、存在体验、自我价值有机整合植根于主体的内在价值。自由与选择的统一,彰显出主体的能力和素质。主体一旦自由地选择了体育,就会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制订行为计划、决策行为、分配活动支出等来实现自身活动。主体认识到自身是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是自身的自觉活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达到自身预先制定的体育行为目的。如果体育带给主体更多的积极体验,满足了主体不断提高的需要,而主体又能够将自身内在目的与身体内在规律统一于自由的体育活动中去,创造性可能就会产生出来。众所周知的“程菲跳”、“霍尔金娜腾越”,还有许多运动项目特有的技术、战术的创新,都是运动员为了满足自身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条件、改变自我、超越现实的结果。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既超越了外在事物,也超越了自身。

4结语

体育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回归和对文明之向往的矛盾中,连接着人类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体育在陪伴人类的整个行程中從未停止过对人类的观照。它感受到人类不懈的追求、不断的超越,体会着人类精妙的智慧、灵动的思想,记录下人类所有的身体潜能、身体文化。人类不息的生命里离不开体育,体育也只能是人类的体育。体育对于人类的功能和作用是强大的,但不能是任意夸大的,更不能是无所依从的。尤其是在学校的体育领域,它的功能应是夯实的、确证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体育本质讨论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对学校体育的启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身体竞争和内在自由不可偏废,把握好体育的身体竞争与精神自由的度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体质说”与“竞技说”各执一端的争执,如果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认识体育,或可解决。

其二,体育是人的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体育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促进”人的教育,“促进”人的类本质,不等同于教育对类本质的“生产”意义。因此,体育与体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实践中应谨慎对待,“体质”和“健康”从生活实践和研究结果来看都是“多因一果”的问题,而不是一因一果的问题。

其三,体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带给学生的效益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妨依据“项群理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多项群的体育,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亲身体验各种类型的体育内容。 (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

其四,体育是竞争的、自由的,如果让学生感到体育变成了“学业压力”,体育可能注定是多余的。因此,体育应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帮助学生学会体验、观照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在运动中的快乐和满足,让体育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体育。这样,体育就可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黄婷,李启迪,胡建华. 马卡连柯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借鉴价值[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1:69-73.

[2] 陈利文. 裴斯泰洛齐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6:32-34.

[3] 程文广. 我国体育教育价值主客体关系解析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02:1-6+21.

[4] 刘映海,石岩,丹豫晋. 论体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J]. 教育研究,2014,09:24-32.

[5] 刘大维. 体育的人性本质及其价值回归[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4-46.

[6] 张文天,骆秉全. 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 体育文化导刊,2013,09:96-98+121-122.

[7] 蒋东明,高庆勇. 体育社团在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 科技展望,2015,30:293.

[8] 张炜. 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体育科学研究,2016,01:1-4.

[9] 李建辉. 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385-386.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学生写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