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考验

2017-10-30张小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

张小敏

摘 要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分析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互联网和教育的关系,促进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为教育这个传统的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互聯网+”是为教育服务的一门技术,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任何本末倒置的方法都会颠覆教育的本质。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教育的本质,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二者间的关系,促进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1对教育本质的考验

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从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活动,它用“教书育人”的职能传承着人类的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新型的教育理念铺天盖地般袭来,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书育人才是目的,互联网技术只是手段。互联网不能代替教育本身。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的生长。”“互联网+”教育领域,教育应该依然是主体。在融合的过程中,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淘汰掉原来机械的工作,用新的技术催生新型的教育活动。我们应该正确定位互联网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互联网技术为教育的发展锦上添花。

2对授课主体的考验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到底是网络授课还是教师授课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网络授课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网络授课无法完全代替教师授课。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情感的交流。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完成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而网络教学就是把老师一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放到了一个平台上面,将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机器的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尤其对年龄越小的孩子,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越为明显。网络授课和教师授课各有利弊,未来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网络授课和教师授课二者的结合。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职业自信,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3对学习形式的考验

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只要一部手机连上网就可以搜索到你想要的东西。那么,学生的学习是应该完全的自主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呢?首先,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活动。而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应该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和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最终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对于独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而网上的信息种类繁多,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才能使得学生的网络学习不至于偏离大致的方向和目标。其次,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所以教育应该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探索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互联网为学生的偷懒创造了时机,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可以轻而易举的就得到答案,根本不用动脑。所以,互联网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少不了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作为教师更应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锻炼学生的甄别能力和自主能力。

4对教育公平的考验

“互联网+”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还是不乏一些批判的言论。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但是强调公益公平并不是说就要平均。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长期以来,为了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有关方面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收效甚微,社会群众反倒意见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在于人们习惯地将教育公平理解为“平均教育”,误解了教育的公平性。地区及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中国教育差异性的显著特色和突出体现,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要完全的消灭差距这不太现实,我们不能因为局部的赶不上就放慢高水平的发展速度,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局部区域的发展速度,缩小教育差距。

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格局正在形成,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必然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和教育相加,加完以后一切都会偏离原来的位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定位。还有一点必须明确,教师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协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互联网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3]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理,2016(01):13-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