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莽山烙铁头蛇人工饲养技术研究*

2017-10-28李石洲谢和平雷胜桥任小冬刘力军李秋明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越冬人工食物

李石洲 谢和平 雷胜桥 任小冬 刘力军 李秋明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韶关 512023)

莽山烙铁头蛇人工饲养技术研究*

李石洲 谢和平 雷胜桥 任小冬 刘力军 李秋明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韶关 512023)

2012-2015年,先后采集6条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在韶关市进行人工饲养。重点从人工饲养环境、饲养技术、疾病防治、食物种类和越冬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莽山烙铁头蛇在人工仿生饲养条件下生长良好,能安全越冬;该蛇种对食物有选择性,只采食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f. domesticus)和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沼蛙(Hylarana guentheri)、白鼠(Mus musculus)、豚鼠(Cavia porcellus)和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均不采食;食物10 d投放1次,每次投喂量控制在蛇体重的3%左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该蛇在11月份气温低于12 ℃时开始进入冬眠,次年3月气温达到20 ℃左右开始苏醒,冬眠期长达4个月。

莽山烙铁头蛇;饲养环境;行为观察;食物测试

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是蛇亚目(Serpentes)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的一种剧毒蛇种,全长可达2 m,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色,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背鳞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交错[1]。莽山烙铁头蛇分布范围狭窄,仅发现在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沙坪片区海拔 700~1 200 m 的局部林区[2],野外种群数量约300~500条[3]。1994年,《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莽山烙铁头蛇列为“国际上一级优先保护的濒危物种”[4]。1996年该蛇被国际保护组织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红色名录,在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急需拯救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中,莽山烙铁头蛇位居第10位[4]。为了有效保护莽山烙铁头蛇,我们不但要加强野外莽山烙铁头蛇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禁止乱捕滥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而且要积极开展人工饲养繁育研究,采取野化放归措施可有效补充和恢复野外种群。虽然我国养蛇业历史悠久,但人工饲养成功的种类不多,主要有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滑鼠蛇(Ptyas mucosus)、眼镜蛇(Naja naja atra)、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等,还有一些蛇类处于人工饲养实验阶段[5]。莽山烙铁头蛇在生态学方面研究较多,人工饲养、遗传育种可查文献和成功经验较少,仅见陈远辉[6]和谢和平等[7]的研究。因此,开展莽山烙铁头蛇的人工驯养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物种保护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选在韶关国家森林公园内,地理位置为 113°28′26″E,24°45′43″N。饲养场依山而建,坡度 25°~30°,占地面积 300 m2。区内生态环境良好,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植被保存完好,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早晚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8.8~21.6℃,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11℃,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29℃,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

1.2 研究材料

2012-2015年,先后采集6条莽山烙铁头蛇作为本项目研究对象,其中4♂2♀,采集时成年蛇5条,亚成体1条,详见表1。

表1 莽山烙铁头蛇种源信息

1.3 研究方法

1.3.1 饲养场地设计 饲养场建筑面积 200 m2,分为6个单元。每个单元长×宽×高分别为 3.6 m×3.6 m×3.2 m,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8],室内部分为安全管理通道和越冬蛇窝,室外顶部采用热镀锌网封顶。蛇场墙基深0.8 m,用水泥灌浆砌成,防止老鼠打洞导致蛇从洞穴逃脱,墙角砌成弧形防止蛇爬越,设双层管理出入大门,内门向场内开,外门向场外开,这样既安全,又能防止蛇逃脱;正面安装透明度高的观察玻璃窗。

1.3.2 饲养环境建造 运用微观生态环境与生物链的设计理念,建立仿生饲养环境。蛇场地面不铺水泥,保证土壤通透性。地面填土0.8 m形成不规则山体状,种植小灌木、草本、蕨类等植物,形成自然生境景观[8]。活动区设立水池、水沟、饲料池、假山、乱石堆等,为蛇提供活动、蜕皮、交配和觅食等环境。

1.3.3 行为观察及饲养管理 采用视频监控观察莽山烙铁头蛇的行为习性和活动规律,掌握其对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气候因子的适应性。通过行为观察分析,有效控制饲养场的湿度和温度,为该蛇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研制越冬蛇窝,准确把握越冬时间,使莽山烙铁头蛇能安全过冬。研究该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管理技术和疾病预防技术。

1.3.4 食物种类测试 为了掌握该蛇的食物种类,投放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f.domesticus)、白鼠 (Mus musculus)、豚鼠(Cavia porcellus)、 山 斑 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沼蛙(Hylarana guentheri)、 家 鸭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动物进行食物测试,并对采食的种类进行投放频度和食量评估。

1.3.5 雌雄鉴别方法 莽山烙铁头蛇体型较大,属剧毒蛇类,从外观上较难分辨公蛇和母蛇,给雌雄性别鉴定带来一定困难。通常采取挤压法来鉴定性别,方法是将蛇翻转放在一个平面上,在蛇的肛门后用手按住稍用力从尾尖向前推,有生殖器外翻就是公蛇,没有就是母蛇,但是这种方法难以操作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本研究采用探针鉴别法,将蛇装入透明的胶质网袋,用捕蛇叉隔网控制住蛇头,使其不能转身,然后将蛇尾从袋口取出,用量体温的探针插入蛇的泄殖腔,探针插入深度为1~3片腹鳞为雌性蛇,插入深度9~15片腹鳞为雄性蛇。因为雌性蛇没有阴茎袋,所以探针插入比较浅,雄性蛇具有阴茎袋,插入深度2.5 cm左右。

2 结果与分析

2.1 行为观察

2.1.1 爬行行为 在人工饲养环境条件下,莽山烙铁头蛇性格较为温和好静,一般表现为被动式警惕性。莽山烙铁头蛇白天活动量很少,大部分时间在草地或灌木树枝上休息,即使有人为干扰也不挪动身体;晚上莽山烙铁头蛇活动频率较高,常在地上活动,或在树上溜动。

2.1.2 栖息行为 栖息行为包括“盘息”和“越冬”。莽山烙铁头蛇常在草地上或树枝上“盘息”,“盘息”时头部始终放在中央,保持高度警惕性。夏天常在树底下或草地上等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地方“盘息”;秋季会在较为空旷的地方晒太阳;冬季气温低于12 ℃即进入冬眠状,停止进食,会主动进入越冬箱准备过冬;春季一般到“惊蛰”节气之后,温度逐步升高至20 ℃ 左右开始苏醒,几天后出现寻找食物行为。

2.1.3 捕食行为 莽山烙铁头蛇属夜行性蛇类,瞳孔是裂孔形,视力很弱,捕食主要采取“守株待兔”快速攻击的策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莽山烙铁头蛇的猎物主要依靠人为提供。将捕捉到的老鼠投放到笼舍时,老鼠表现高度慌张,四处乱窜,莽山烙铁头蛇以静制动,耐心等待攻击机会,当老鼠从前面经过时会快速攻击,咬伤猎物后放弃;猎物被咬3 min中毒,摇头揣嘴,行动逐步变慢,出现溶血与口渴现象,找水喝,10 min后中毒死亡。这时莽山烙铁头蛇才爬到中毒猎物身边,张开大嘴,对着猎物的头部慢慢吞吃,上颌两颗管状毒牙有节奏地将猎物缓慢往咽喉方向推进,完成吞食猎物需 20~40 min 左右。

2.2 环境适应性

莽山烙铁头蛇在野外地理分布在112°43°9″~113°0′10″E,24°53′0″~25°03′13″N 之 间的湖南省莽山、溶家洞以及毗邻的广东省八宝山林区范围,分布海拔约600~1 500 m,总分布面积约 130 km2[2,4]。分布区年平均温度 17.2 ℃,1 月平均温度5.2 ℃,7月平均温度22.7 ℃,极端最低温度-9.8 ℃,极端最高温度36.2 ℃[2-3]。本项目饲养地点经纬度与原产地相差不大,气候条件相近,符合莽山烙铁头蛇的生长要求。试验证明,莽山烙铁头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时皮肤色泽亮丽自然,室温在20~35 ℃时行为表现活跃,低于20 ℃活动减少,11月份气温低于12 ℃时开始进入冬眠,次年3月气温达到20 ℃左右开始苏醒。

2.3 食物种类

在采集的莽山烙铁头蛇种源饲养过程中,发现蛇的排泄物中有少量未完全消化完的鼠毛和骨头,在一条蛇的排泄物中还发现了鸟类的成块尾羽,证明莽山烙铁头蛇在野外除了捕食鼠类外还捕食鸟类。为了科学掌握莽山烙铁头蛇的食物种类,先后用8种小型动物进行投喂试验,结果(表2)发现莽山烙铁头蛇只采食褐家鼠、家兔和山斑鸠,对黑眶蟾蜍、沼蛙,以及人工饲养的白鼠、豚鼠和家鸭均不采食,最喜欢的食物是从野外捕捉的褐家鼠。体重2.5 kg的蛇一次可吞吃一只1 kg的家兔。

2.4 饲养管理

饲养场温度控制在10~28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当气温低于5 ℃时应将蛇放入越冬蛇窝进行保温处理,湿度低于60%时启动自动喷雾,光照保持在50 lx左右。莽山烙铁头蛇越冬苏醒后会主动爬出蛇窝,但不会马上寻找食物,3~5 d后投放食物即可,食物10 d投放1次,每次投喂量控制在蛇体重的3%左右,食物以活体褐家鼠为主,并可投喂家兔和山斑鸠。在正常情况下,莽山烙铁头蛇每采食2次,约1个月就会脱皮1次,每年有5~7次脱皮过程,每次脱皮后体重会有所增长。如果蛇不能正常脱皮,应采取人工帮助,否则蛇会有死亡的危险。虽然莽山烙铁头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疾病较少,但病后难以发现,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在饲养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由于蛇采食后活动量减少,消化较慢,体内寄生虫较多,可采取食物送药方法,将驱虫药放入食物体内,使蛇捕食后达到驱虫效果。同时,亦可采取人工干扰方法,让蛇多运动,帮助其消化,减少体内寄生虫的发生。此外,采用0.1%新洁尔灭和0.1%的来苏尔交替进行场地消毒,一个月1次,消毒时将蛇赶入蛇箱,避免消毒液对蛇呼吸道及皮肤造成伤害。

表2 莽山烙铁头蛇食物投喂测试统计

2.5 越冬蛇窝研制

本研究根据洞穴气流原理,研制了一款新型的嵌入抽屉式越冬蛇窝。越冬蛇窝主要由砖墙和木制部分组成。砖墙规格:长×宽×高为100 cm×90 cm×85 cm;木制部分由蛇窝外框与抽屉组成,蛇窝外框规格:长×宽× 高为85 cm×63 cm×70 cm,分为3层,每层高17.5 cm;抽屉规格:长×宽×高为 84 cm×53 cm×16.5 cm,抽屉左、右、前三边及底部采用厚2.5 cm木板制成,每个抽屉后方及上面封钢化玻璃盖板,玻璃厚度为8 mm,正前向活动区处各预留一个直径5 cm的孔,并套入可封闭的塑料管,为蛇出入和管制提供方便。本款嵌入抽屉式越冬蛇窝,获国家实用型技术专利[9]。

3 结论与讨论

3.1莽山烙铁头蛇自然分布范围狭窄[2],主要栖息在高海拔的阔叶林区,证明该蛇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光照也不需要过强。因此,在建立人工饲养场所时,应模拟其野外生存环境,运用微观生态环境与生物链的设计理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饲养场所应合理构建包括山地、植被、流水、喷雾、越冬蛇窝等生存环境,控制温度和湿度,当气温低于5 ℃时一定要进行人工控温,否则蛇会出现死亡。同时,由于莽山烙铁头蛇野外栖息在安静森林环境,所以在饲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此外,莽山烙铁头蛇属剧毒蛇类,目前还没有针对该蛇的血清蛇药;虽然莽山烙铁头蛇性情温顺,攻击性不强,但其体表色泽与自然植被极为相似,难以发现,一旦被蛇咬伤则有生命危险。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专人负责,在进入蛇场时要看清蛇的位置,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带上捕蛇工具才能进入蛇场,捕捉蛇时要用专用工具,多人合作,以防受到伤害。

3.2人工饲养条件下饱食的莽山烙铁头蛇因消化食物而停止各种活动,消化完成需要一周左右时间,食物消化后会出现一次“排泄”,完成一个消化周期;当蛇频繁“爬行”活动,出现“寻觅”猎物行为时,说明蛇已经饥饿,此时应准备为其投食。蛇体重超重时不利于繁殖,所以食物投喂不能过于频繁和超量,确保蛇能正常交配产卵。投喂时间控制在10~12 d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控制在蛇自身体重的3%~5%,投喂食物以活体老鼠为主,亦可投喂免、体型较小的鸟类等活体动物。在蛇捕食3天后可采取人工干扰方法让蛇多运动避免寄生虫滋生。在投喂食物时,可将老鼠打晕后把驱虫药放入老鼠嘴内,让蛇捕食后达到驱虫效果。在饲养过程中,对蛇的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可采用0.1%新洁尔灭和0.1%的来苏尔交替使用,一个月消毒1次。

3.3在本研究采集的6条莽山烙铁头蛇种源中,雄性有4条,雌性仅有2条,在进行社会调查时也证明雌性并不多见,估计莽山烙铁头蛇和部分爬行动物一样雌雄占比严重失调。如金钱龟(Cyclemys trifasciata)、乌龟 (Chincmys reevesii)雄性占比相当少,而莽山烙铁头蛇应该是雄性占比较多,雌性较少,从而影响了其种群的发展。实践证明,莽山烙铁头蛇人工饲养技术已基本成熟,但配对繁殖仍有一定困难。本研究有2对莽山烙铁头蛇合笼配对饲养,但2年时间仍没有发现交配和产卵行为,这应与环境空间较小和人为干扰有很大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莽山烙铁头蛇人工饲养和遗传育种方面的可查资料缺乏。因此,在莽山烙铁头蛇的配对繁殖以及遗传育种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1] 赵尔宓, 陈远辉. 烙铁头蛇属一新种——莽山烙铁头蛇[J]. 四川动物, 1987, 9(1): 11-12.

[2] 陈远辉. 莽山烙铁头蛇的资源调查报告[J]. 蛇志, 2003,15(1): 62-64.

[3] 谢和平, 李石洲, 陈远辉, 等.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莽山烙铁头蛇资源调查初报[J]. 广东林业科技, 2013,29(5): 39-41.

[4] 陈斯侃. 莽山烙铁头蛇的保护生态学初步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5] 常弘, 卢开和. 广东省养蛇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研究[J]. 蛇志, 2004, 16(4): 5-9.

[6] 陈远辉. 莽山烙铁头蛇的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 蛇志,2010, 22(1): 50-51.

[7] 谢和平, 王建荣, 李石洲, 等. 莽山烙铁头蛇的孵化、饲养及死因初探[J]. 广东林业科技, 2014, 30(6): 25-29.

[8] 谭群英, 郭天国, 龚新国, 等. 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J]. 蛇志, 2009, 21(3): 183-187.

[9]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这管理处. 一种越冬蛇窝: ZL201320386486. 8[P]. 2013-11-2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echnique of Artificial Rearing about the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LI Shizhou XIE Heping LEI Shengqiao REN Xiaodong LIU Lijun LI Qiuming

(Management of North Guangdong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of South China Tiger, Shaoguan, Guangdong 512023,China)

During 2012—2015, 6 individuals of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were collected for artificial rearing in Shaoguan city.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artificial feeding environment, feeding technology, disease control, food species and wintering conditions. The P. mangshanensis grew well under artificial bionic feeding conditions and were safe for wintering. The P. mangshanensis were selective for food that feed only on Rattus norvegicus, Oryctolagus cuniculus f. domesticus,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not feed on Bufo melanostictus, Hylarana guentheri, Mus musculus, Cavia porcellus,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 The food is served once every 10 days. Each feeding amount is about 3% of the body weight of the P. mangshanensis to meet its growth needs. The P. mangshanensis began to enter hibernation at a temperature of less than 12 ℃ in November and wake up in the March with the temperature reached about 20 ℃ . Its hibernation period is 4 months.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feeding environment;behavior observation;food type test

S865.3+2

A

2096-2053(2017)05-0089-05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莽山烙铁头蛇繁殖研究”(2012kjcx017-02)。

李石洲(1961—),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保护和华南虎等野生动物繁育研究,E-mail:lsz.61@163.com。

猜你喜欢

越冬人工食物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