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常态下龙江剧的传承与发展

2017-10-27李娜

艺术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龙江常态环境

李娜

龙江剧自1960年正式成立以来,经历了摸索期、稳定发展期及辉煌发展期,历经半个多世纪,创造了辉煌的成绩。面对新世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作为地方剧种,应该如何把握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这关系着一门艺术的存亡。

一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其生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包括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等。各个层面环境上的变化要求艺术的内容及形式也要适应变化,在尽可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要求来推动传统艺术的自我提升。

一、社会环境与艺术的传承、发展

多年来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直是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龙江剧的传承与发展应结合新常态下艺术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客观分析,才能更加有力、有效、准确的传承与发展龙江剧。

新常态应理解为是对于国家在各方面、各层次的全新定位,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环境的全面总结和客观判断。社会环境既是历史的、自然的、也是人文(政治、经济)的。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在不断追求共性的同时,对于个性的保护也从未停止过。

艺术门类在历史上是传承的,也是不断创新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的经过打磨推敲,以形成不同阶段的艺术特征,在历史发展的纵向视角下,艺术以传承为主、伴随着具有阶段性历史特征的创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音”,自然环境也是影响艺术种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_。正如歌中所唱“山水养育了咱赫哲人”,滋润在大小兴安岭与嫩江的怀抱,让龙江剧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着显著的龙江地域气息,这是艺术的根和魂,紧密联系大自然赋予艺术的灵气才会更加准确的将其传承与发展。人类现代文明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政治与经济部分,这是将人们紧密联系成社会体系的重要纽带,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经济政策会对艺术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195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全国大力发展地方剧种,龙江剧才得以形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龙江剧的形式及内容也大胆的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个剧种的繁荣是内因与外因同时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积淀下来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特征及审美的驱动,外因则是大环境下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倡导。”

二、新常态下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

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在政治上的高度重视,国家从高层次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重视文艺,从制度、政策方面给与文艺以发展创新的空间,并鼓励文艺工作者正确发挥其引导、带动等正面作用,合理有效地展示艺术各门类的核心能量。如此良好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广大的龙江剧工作者应该把握当今新常态下政治环境对于艺术方面的支持,结合国体国情有条、有理、有力、高效的传承与发展龙江剧,使其真正的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满足人们的需要,与时代同行。

中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中国文化发展也随之步入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全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变化,要多考虑人民群众需求层级升级的变化影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着中国社会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人口结构、知识文化水平等等方面的变化,对于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艺术事业的影响,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盲目崇拜西方的舶来文化,转为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分析并解决问题,突破约束,才能够做到创新与发展。

抓住市场对于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形式的大量需求,将龙江剧的艺术特色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利用经济手段刺激龙江剧自身不断的完善、修整和进步,结合现代消费理念为人民群众呈现全新视角的龙江剧。

三、新常态下的龙江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现代化生活的不断进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显著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不断增长,是文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坚实基础,并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决定了,要理智的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的必要性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迫切性,艺术价值正确引领的任务非常艰巨。

面对“龙江剧与时代发展脱离;与市场、观众需求脱节;创作队伍的流失与缺失”等问题。黑龙江省历届领导都对龙江剧十分关心和支持,大力发展我省的特色文化,多方面配合努力搭建起普及龙江剧的网络和平台,拉动了全省的大文化发展与繁荣。

龙江剧自1990年至1996年仅六年问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多达35项,龙江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淑贤、李铁石、张野等为龙江剧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0年至2005年的15年问,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的剧目多达17项,其中包括《荒唐宝玉》《木兰传奇》及《梁红玉》的经典剧目。2002年,总院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和13个市县级分院,共14家单位成立了黑龙江省龙江剧联合体,旨在共同发展龙江剧。2016年4月,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和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召开大型龙江剧《于海河》(现更名为《海河不息》)创作研讨会,《海河不息》是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河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大型龙江剧,全体主创人员于4月12日至14日,亲自赴宝清县体验生活,深入接触于海河的家人、亲友和同事,亲密接触于海河工作过的乡镇部分的农民群众,借此客观地了解于海河生前生活和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在该剧正在紧锣密鼓的抢排中。endprint

四、新常态下龙江剧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分析

龙江剧是全国各地方剧种中最为年轻的剧种之一。短短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著名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曾说:“成就属于过去,艺术永无止境。”黑龙江是龙江剧生存与发展的沃土,我们要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五大发展理念来理解2016年3月7日,习总书记在黑龙江的重要讲话,坚持资本经济的导向,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文化发展的各方面平衡,推动龙江剧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在此大背景下,地方特色传统艺术在中国社会进入新常态后,面临了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将正确的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扬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与传统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策略有机结合,来支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跟得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不仅仅要建立起适合高节奏、多元化生活的娱乐文化,更要建立起在世界各种思潮冲击下,巍然不动并自成风格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应该传承自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五千年文明中积淀下来的养分,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一)把握政治导向.融入经济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到2020年全面完成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决定中全面的对于国内外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理论高度,对于今后如何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文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构想,鼓励文化事业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

龙江剧的传承与发展应全面理解党和国家对地方传统民族艺术的政策和支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市场为主体搭建运营平台,全面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同时,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研究传承发展传统民族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与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市场。

(二)尊重历史环境、利用自然环境

历史是延续的,龙江剧的成立与发展正是体现了历史上的承接性,对于龙江剧在新常态下的传承更要把握其历史动态中的精髓,尊重其客观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赋予其特定的色彩。人类文明通过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接近自然和了解自然,尊重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来更好的发展人类的各项文明。龙江剧在新常态下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托,肥沃的黑土大地是龙江剧成长的摇篮,大小兴安岭展现了龙江剧的气魄,绵延的黑龙江是龙江剧的魂之所在,所有的这一切让龙江剧充满了灵气,大气磅礴、热情泼辣都是龙江剧与生俱来的特质,自然界赋予了我们生机,更是我们艺术努力回归的原点。

五、新常态下龙江剧传承与发展的设想与展望

(一)自我沉淀后的绽放

龙江剧从正式成立至今,经历了一个全新剧种的从模仿到创新的全部过程。从最初的二人转和拉场戏的套用,到龙江剧独创表演形式的确立,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龙江剧艺术家们更是奉献了一生的心血研究表演和培养接班人。龙江剧人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对于艺术上的标准从不放松,不断的推陈出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力求与时代同行,通过不断的努力,龙江剧总是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扎稳脚跟,经典剧目层出不穷,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在稳步扩大,这些成绩在成为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激励龙江剧人继续努力前行,不断的沉淀以迎接下一次的绽放。

(二)注入新鲜血液后的艳丽

龙江剧的辉煌成绩是全方位发展的结果,龙江剧人不仅注重表演技术的提升,唱功的提高,在剧本创作以及作曲技术方面也投入了很多心血。在演员方面,不断的培养新的接班人,优秀的表演人才层出不穷,进入良性循环;在演唱和表演技术上,不断的吸收相关姊妹艺术的优点,将其他艺术的优势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和改造,使龙江剧不断的焕发出新的光芒;在剧本创作和作曲技术方面以及乐队编配方面,更是不拘一格的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使龙江剧的内容更加具有亲和力,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乐队编配也更加丰满和立体化,带给观众们耳目一新又亲切的感受。

(三)重新整合后的魅力

传统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能够刺激区域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形式,并带动相关产业(如旅游)发展,促进各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在龙江剧成立之初到取得辉煌成绩的这半个多世纪,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若干次的专题研讨会议,就龙江剧的发展问题不断的讨论和摸索。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更好的传承并发展龙江剧的任务更为艰巨,传承的重点是抓住龙江剧的地域特色,发展的实质是不断的尝试创新,“个性是龙江剧艺术的生命”“自觉地解决其剧本、特色、创新、人才、开放等五大要素,观众问题、市场问题、品牌问题便迎刃而解”。

六、结语

1988年《龙江剧发展战略工程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龙江剧剧种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扎根基础、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新常态下龙江剧的传承与发展要分析社会环境中,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各层面性质,有效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尊重政治环境、顺应经济环境,通过对自身体系的反復自检,抓住主要特征敞开怀抱面对世界其他文化,通过比对、交融等刺激自身的不断整合和完善,时刻为新的自我超越做充分的准备。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江常态环境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智珠二则
环境清洁工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