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酒节

2017-10-27陈肖人

广西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彩灯

陈肖人/著

宾阳无论农村或城镇,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一便是开年的第一个节日,叫“灯酒节”。过此节日,一般都舞龙舞狮。县城芦圩尤为热闹,当晚还沿街舞炮龙。改革开放后,不知何年,因舞炮龙之故,县城芦圩“灯酒节”被打造成“炮龙节”。如此一来,几年时间,这炮龙节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不但是政府招商引资的平台,还成为广西各地乃至周边省游客甚至老外前来观赏的节日。宾阳人歌哉乐哉,底气足了几分。2008年,炮龙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我不想写县城炮龙节的非凡热闹,只写农村乡下灯酒节的热闹非凡。

所谓灯酒节,就是正月十一这天,全村男女老少祭祀社坛。社坛一般都建在村边,逢年过节,村民拜祭祖宗之后,都分别到社坛去拜祭,而全村集体祭祀则是正月十一这天。也许社坛就是土地神吧。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晚唐诗人王驾有诗《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代陆游亦有《春社》诗一首: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

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无论唐代宋代都有诗人描绘社日(春社)农民欢乐热烈的气氛,以至喝得醉酒相扶,醉酒不醒。

这个社日或春社,汉以前就有,是立春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社日。今年宾阳灯酒节,恰恰正是立春的第五天。不知中原各地,北方各省农村有没有灯酒节。而宋代以来从中原各地迁徙而来的宾阳人(占宾阳县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还保存这个习俗。

“文革”以前,这个节日还挂上彩灯,这彩灯就是我们附近的良村农民的手艺。节前各家各户都把一盏盏彩灯做好,以备节日这天各村来购买。这彩灯每个村每个社坛(有的村人多社坛有两三座)节前都做好估算,当晚要送给没有添丁的人家,而这些人家事前他们都默许接受送灯。有的人家虽然尚未育丁,但自认来年会添丁的,所以婉拒不受。只有那些只生女孩,未见男丁的人家,才着急而接受彩灯了。

记得有一回本村覃十三叔结婚多年,未见添丁,村民一致认为彩灯应送给他家。他默认了。当晚酒席散后,人们便敲锣打鼓,举起彩灯送到他家去。入门时,还要有个仪式,就是把大门关了起来。当彩灯送到门口时,屋里传出歌声:

外面锣鼓响喧喧,我毋儿敲早关门。

我毋儿敲关门早,免得听闻心发酸。

这歌声的确表达了无子人家内心之凄切。那么,门外送灯人便接歌声送喜了:

外面锣鼓响喧喧,今日送灯请开门。

来年得个乖乖崽,擂得锣鼓应过村。

于是,门口大开,众人随着彩灯,热热闹闹地走进屋里,并把彩灯挂在厅堂之上。主人弄来开水、米花糖和糕点,让众人开怀畅饮。夜阑兴尽,众人才各自归家。

令人称奇的是,第二年覃十三叔果真添了一个男娃娃。村例是,凡当年添丁人家必出两只大阉鸡和一个猪头。如果领取彩灯后而添丁的人家,来年灯酒节更送大礼,甚至捐一头猪或一只羊。现在农村都已温饱无忧,有的富裕人家添了丁,甚至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八元或一千六百六十八(一路发)慷而慨之供给灯酒节费用。

我虽然年年数次回老家,但村里的灯酒节已二十多年未参与了。今年兴之所至,我决定回老家和村人过灯酒节。之前,我在微信里写了两副对联发给侄子,叫他转给村里字写得好的人写好后贴在社庙和社坛两边。依照老例,上下对联的首字必联成“灯酒”二字。我以为此乃文字游戏而已。两副对联中贴在社庙的是:

灯红烛旺辞旧岁

酒酣耳热贺新程

这“新程”二字,既是村名,又表示新的前程。

贴社坛的是:

灯蕊结彩贺福至

酒意呈浓庆丁添

侄子回应微信说,两副对联,交给灯酒做头的人去找人写了。

这天一大早八点我就赶去金桥汽车站,乘上往宾阳的大巴,十点多就回到了新桥镇,侄孙已备好电驴在路边等候。侄孙问我,走大路还是小路?大路虽然通达,但路程较长。我说走小路,小路都已硬化,而且沿途经过几个村落,这些村落的社坛就在路边,让我先感受一下各村灯酒节的氛围。果然,这些村落早早就拜祭社坛,有的留下几寸厚的满地炮屑,有的正擂起锣鼓,震耳欲聋地祭祀社庙。看这欢天喜地的人群,一路心爽神怡地回到了老家新程村。

哗,我的新程村哦,人群挤钻在村中的球场里,个个笑盈盈地看舞狮表演。舞狮的都是十几岁的“愣头青”,那一招一式、一跨一跳,引来噼里啪啦的掌声和嘻嘻哈哈的笑声。村众见我这几十年不回来过灯酒节的长者(我已七十八岁,在村中算是为数不多的老大了),顿时,都把目光投注到我身上来。我立即拱手相问:兄弟们,灯酒节好好筛啊!人群中,参差不齐地叫我七弟、七哥、七叔、七伯、七公多种称呼回应过来。叫得我满满喜悦,走近前去,跟这些我认出认不出的乡亲们一一握手。的确,女的多数认不出了,男的多数也认不出谁是谁来。好在我认识他们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从他们的面相,可以认出谁是谁的儿子或孙子。果然,大多数被我辨认出来。认出来了,大伙相对哈哈大笑。其中一位颇有点戏剧性,那是覃姓一位小弟弟。说是小弟弟,其实他已经五十出头了。我来到他面前辨认了一下,面相不像他父亲,但极像他母亲。我就说,你是覃十三叔的儿子。大家便哄然大笑了起来,说我眼睛厉害。我就问十三叔的儿子,你是怎么来的知道吗?你就是当年十三叔把灯酒的彩灯领回家后,第二年便出生的。自然,在场这些村众大都是比我小的后辈,没有谁知道当年领取彩灯的情景。我就把当年领取彩灯的场面叙说一番,还唱起当年老辈们在大门唱的山歌。这下子更逗得全场的人捧腹弯腰大笑。

之后,我打听灯酒筵席弄菜在何处,有人说在头人某某家里屋地。所谓头人,就是灯酒节做头领班的人,这些人就是添丁的人家。今年灯酒节全村添了六丁,有一位头人屋里场地宽敞,方便操刀弄菜。这操刀弄菜之人,多是我们陈姓兄弟,他们弄的菜肴色香味堪比城里餐馆大厨。我们陈家谁家红白事或清明节的菜肴,都是他们操弄的。因陈姓婚男嫁女都事前电话告知我,以便我把对方姓氏、职业嵌进婚联里,并亲自回来书写。这些操刀弄菜的兄弟经常见面而相识。而我回回都在弄菜的地方和他们谈天说地。他们一弄好头批菜肴,都叫我先尝口味。我也很喜欢这新鲜滚热辣,特别是那些炸鱼、炸肉,每回都吃上几块,方罢休。所以,等正式上台饮酒,我已经了无食欲了。但还是盎然入座,意在和弟兄们谈天论地。

这回,我一走入场地,这帮操刀弄菜的弟兄,个个都欢声齐叫:“七哥、七叔回来啦!”高兴得个个眉头大开,笑得嘴咧耳根。我便上前一一递烟,这些烟不是大中华便是蓝包真龙。坦白说,这些烟在家都舍不得抽,都是专弄来敬发兄弟们的。他们都说,七哥(七叔、七伯)的烟肯定是一等品。我喔喔相应,不置可否,心知肚明意在大家高兴,根底如何就不必明说了。

老家隔壁的二十八弟,他是酒仙,我每次逢节回去,必带回好酒,请他到我家入座。他呢,连孙子孙女办满月酒都电话叫我一定回去和他们一起欢宴。如果我有事回不去,他就弄个满盘满钵菜肴送到我家里,让我母亲和哥嫂受用。他是陈家大厨之一,这回我才坐下来,他就斩来几块烧猪肉,让我品尝。他深知我喜欢煎炸之食。我毫不推却,立即用手夹上送进嘴里,满口生香。接着,他又弄来新鲜炸鱼块,他说,“是头一镬的,鲜!香!”我说:“你撑死我呀?!”他说:“哥呀,能吃是福!哥,你吃呀,你吃我就高兴。”却之不恭,我就接受了,何况这炸鱼块是我的嗜好。

这时,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悄悄走近我,眯眼一笑,发声:“陈肖人!”直呼我的名字,让我为之一震!哗,这是何方神圣?村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从来都是七弟、七哥、七叔、七伯、七公给我尊称的啊!我在震惊之余,不但不责怪,反而饶有兴致地对他说: “你喊对了,我就是陈肖人。”可是一旁的大人都说这孩子不懂礼貌,便把他的父亲叫过来,原来是我远房堂侄。有人说,你儿子直叫七公陈肖人,成何体统?这位堂侄便责备儿子说,蠢货呀,那是七公!可是,这孩子不但不害羞脸红,反而振振有词地说,“我没叫错,他就是作家陈肖人!”哗,又让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忝列此身份呢?接着,孩子又说,他(指我)有几本书在农家书屋!哦,原来如此。早几年,广西新闻出版局图书出版管理处把几千本图书捐送到我老家,我也把几部著作捐在村里,还捐了一千元制作书架,办了个新程村“农家书屋”,大概如此这小孩才看到我的著作的。

这回,众人不但不责怪这小孩,反而称赞他:“有本事,知道七公是作家。”孩子做了个鬼脸,走了。我问远房堂侄:“他几岁了,真好玩!”回说:“八岁啦,名堂好多,闹出不少笑话。”我好奇地问:“有什么笑话,说出来听听!”远房堂侄说:“有一回他遇上覃屋十九婆,他问,阿姨,你去哪里?十九婆气呀!说这小孩真无礼,怎么把我老人家叫阿姨呢?便来向我投诉,我儿子抢着说:“我又不知你是婆还是伯母,你是女人,不叫阿姨叫什么?”这一说,大伙便喷笑出声了。我又问:“还有吗?”远房堂侄说:“又有一回,覃二十五叔在球场,他想攀上篮球架那横杆,可不够高,便对覃二十五叔叫道,兄弟,帮一把,抱我一下攀这铁栏。覃二十五叔一惊,便笑着说,好好,兄弟帮你一把。以后,覃二十五叔见他,便直呼他,兄弟兄弟!”

我一听,马上就向在远处的这小孩招手叫他过来,他跑过来了,莫名其妙地眯着小眼看我。我说:“小兄弟呀,以后我们是好朋友了,你就叫我陈肖人,我叫你小兄弟,好吗?”他反而一本正经地说:“不得!不得!叫陈肖人只能一次,以后我要叫你七公!”我也一本正经地说:“不得!不得!以后我一直叫你小兄弟!”而他却摇着头走去和同伴玩了。

我心想,他之所以第一次叫我陈肖人,那是他认识我是作家而叫的,以示他有知识。我发觉这小孩极具喜剧演员天分,从他的长相到他的谈吐认知,颇为幽默。我对他父亲说:“这孩子将来可能当喜剧演员,让他多看相声、小品节目。看他的长相,嘴巴有点瘪,眼睛细细一条缝,讲笑话自己不笑,这些都是喜剧演员的素质。我回去找些笑料书给他看,好好培养!”孩子父亲连连回应:“好呀!好呀!”

众人中有人说:“将来新程村不但培养出作家,还培养出喜剧演员,新程村了得!”

…………

这回回老家过灯酒节,不但感受到浓浓乡情、故情、亲情,似乎还发现了一位可塑的喜剧苗子。

真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乐哉!快哉!

猜你喜欢

彩灯
看花灯
彩灯
彩灯
彩灯里藏着画笔
让彩灯再挂起来
让彩灯再挂起来
七彩灯
张灯结彩迎新年
数学猜谜
有多少盏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