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到灯塔去》解读

2017-10-25张国钰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

【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作品。小说有意识的运用了意识流和女性主义,成功地展现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精神活动。笔者运用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

意识流小说诞生于20世纪,强调淡化故事情节,提倡打破时空界限,用独特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伍尔夫被公认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而追本溯源,从理论背景上看,威廉有关意识流的阐述,柏格森的绵延学说,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被公认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想要深刻的解读意识流小说,必须要对精神分析学说有一定的理解。20世纪初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支配着人类行为的是人们心中的无意识,而非意识。“无意识”这一概念,指的是人们心中潜在的欲望,恐惧等反社会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结构是在无意识与意识的斗争中,也就是“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互相作用下形成的。“快乐原则”顾名思义,是以当下缓解痛苦为目的,“现实原则”则是对自我的约束,对社会规则的承认。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本我,中层是自我,上层是超我。而这三种心理结构分别体现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一、詹姆斯兰·姆塞先生——“本我”

“本我”是代表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不加任何的思索而体现出来的最低级的本能冲动。小說第一章以兰姆塞夫妇对于明天能否去灯塔的争论作为开端。夫人为了安慰小儿子提出明天如果天气好就会去灯塔,而这种抚慰的话语却遭到了兰姆塞先生理性的嘲笑。而这种嘲笑实则是因为受到了“快乐原则”的驱使,用自己理性的话语驳倒妻子,缔造出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给自己带来片刻的欢愉。这是“本我”的体现,一方面作为大学教授的兰塞姆先生对自己的地位有着追求,另一方面却也常常感到不自信。每当他感到不自信的时候就会来到妻子的面前寻找安慰。从这个角度来看,兰姆赛先生的一切都是出于自身的角度出发,属于“本我”的境界。而这一点则恰恰导致了小儿子詹姆斯对他的厌烦。在夫人去世后,兰塞姆先生不断审视自己过去的不足,带着家人驶向10年前就向往的灯塔,最后化解了父子之前的矛盾。

二、兰姆赛夫人——“自我”

“自我”从“本我”得来,因为受到现实的影响和约束而慢慢变得适应社会生活。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小说中的兰塞姆夫人深受社会的影响。兰塞姆夫人则深受当时社会意识的影响,与丈夫代表的理性相比,她代表着自然与感性。她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美景,却对哲学问题一无所知。兰塞姆夫人受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坚信丈夫的作用和能力大于她自己,而又无时无刻的不为家庭奉献自己,不难看出她已经跳出了“本我”的阶段。她时刻按照“现实原则”来生活,却没有看到丈夫的缺点以及社会自身的不足之处。伍尔夫对其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兰塞姆夫人这一角色充分展示了“自我”这一人格阶段。兰塞姆夫人过于接受男尊女卑的思想,处处为丈夫和家人考虑,她曾经试图谈论一些社会问题,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正是这种“自我”导致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

三、莉丽——“超我”

“超我”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道德,不断引导“自我”,抑制“本我”“超我”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自我,不断地激发亏欠感和犯罪感,来调教生命的犯禁和越轨,呼唤自我回归到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之中。不同于兰塞姆夫人代表的感性以及兰塞姆先生代表的理性,女画家莉丽将理性与感性融合在一起。在她的身上没有的性格区分,她没有兰塞姆夫人那般美丽的外貌,但却多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作为一名配角,她充当了“超我”的角色,对兰塞姆夫妇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她就像上帝一样睿智的审视他人,在评论中往往能够一语中的。莉丽赞美夫人的美貌与智慧,但同时也对夫人的过度慷慨和顺从进行批判和嘲讽。莉丽对于当时社会的男尊女卑的状况并不认同,她拒绝了婚姻的诱惑,这对于当时的传统女性是不可思议的。莉丽并没有完全的融入社会,也没有完全的考虑自我的快乐,而是以一种审视批判的态度考虑任何问题。小说塑造了莉丽这个角色,而这个角色所体现出的想法也正是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阐释,她代表着伍尔夫心中最理想的女性,代表着道德与良知,这就是“超我”的体现。

四、结论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通过不同人物的意识流动,人物之间的心理关系来抒发她对女性主义的解读。小说中代表“本我”的兰姆赛先生,代表“自我”的兰姆赛夫人,代表“超我”的年轻画家莉丽,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兰姆赛先生最开始的令人厌烦源自他的过于理性与自我主义,兰姆赛夫人的悲剧命运则在于她未能跳出现实社会的束缚,完成自我升华,而代表“超我”的莉丽则因将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完美融合的原因实现了自我的愿望,画出了一幅完美的画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作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深思和评价之后,悟到了小说主题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国钰(199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院系:西语学院,研究方向:美国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