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评剧跨文化传播与地方高校翻译教学

2017-10-25彭程飞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冀东评剧跨文化

彭程飞

[摘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评剧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从评剧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首先探讨了新媒体对评剧跨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之后探讨了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如何调整翻译教学策略,以期为促进评剧跨文化传播,弘扬冀东文化做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评剧跨文化传播;地方高校翻译教学

一、引言

评剧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其发展历程展示了冀东人民近现代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变迁。有效的评剧跨文化传播是促使国外了解冀东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受传播手段、传播形式、演艺收入、语言障碍、文化障多方面的影响,评剧的跨文化传播始终处于不理想状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受众广、形式多、个性强、信息及时等特点,网络化、数字化、全息化和交互性等优势,给评剧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对评剧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桥梁与纽带——翻译,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本文将着力探讨新媒体对评剧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翻译教学策略的调整,以期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地方建设的翻译人才,促进评剧的跨文化传播,弘扬冀东文化。

二、评剧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交集对象以语言为媒介,传达出彼此的思想观念或情感,达到交流思想与情感,提升交际双方的文化传播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活动。然而与其它地方剧种一样,评劇的跨文化传播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一是传播手段较少,以传统媒体和剧场演出为主。然而国外主流媒体并不会主动宣传报道评剧文化,且跨国剧场演出所费不菲,收支不平衡的情形下难以维持长久宣传。二是传播形式单一,以剧场表演表演和录播视频为主。因缺乏对文化内核的挖掘、升华、再造而很难吸引国外观众,进而融人海外文化市场。三是语言和文化障碍影响了交流效果。作为地方戏剧,评剧语言具有鲜明的冀东地区语言特色,目前鲜有权威的评剧剧本翻译和相关文化背景资料翻译,相应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跨文化传播首先依赖先进的传播手段以及强大的传播能力,其次取决于传播内容的魅力及传播价值。新媒体的广泛使用能有效解决评剧跨文化传播传播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能力问题,为评剧的跨文化传播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对评剧跨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一)突破场景制约

传统媒体模式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受交流双方的状态、道具、舞台、背景等特定场景制约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在其中一国的国内交流,与在第三国交流,其交流效果会有很大差异。当前的评剧跨文化传播尚无法做到大规模的海外演出,新媒体的出现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淡化场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新媒体为全球民众营造了新的社会环境,评剧传播人可以在网络世界打造一个虚拟的评剧交流场景,人们在利用触摸屏、虚拟成像、甚至全息影像等新媒体技术打造的评剧场景中作为平等交流的同伴出现,淡化了国家、族群、行业的边界,使交流更加主动和自由。

(二)打破文化壁垒

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国外受众对外来文化的了解渠道有限,地方文化因此成为跨文化传播中一道无形的壁垒,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新媒体能很好地帮助评剧在跨文化传播中打破这种文化壁垒。评剧传播人可以在新媒体中利用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对评剧剧本、评剧常识、评剧代表的冀东文化进行宣传与普及,帮助国外受众了解并欣赏评剧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方文化,使全球各地喜爱评剧的民众都能自主查阅评剧文化知识,下载评剧文化产品,进而提升评剧及冀东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三)增强交流互动

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能极大地促进评剧跨文化传播中的互动性。传统的评剧跨文化传播是单向的,国外受众与评剧传播者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国外受众有时难以理解评剧所表现的内容,而评剧传播者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新媒体打破了这一常规,使人们可以在评剧传播人构建的虚拟评剧场景中或其它新媒体平台中,针对表演以及文化周边事宜进行提问和点评,也可以反复阅读并推荐给他人等。评剧传播人能同时根据国外受众的提问进行答疑解惑,并根据反馈进行及时的改善与修正,以便双方在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对方的信息动态,进而增强评剧的跨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四、新媒体环境下以评剧跨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翻译教学

翻译作为评剧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必经之路,其质量直接影响了评剧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新媒体环境下合格的评剧跨文化传播人,必是既了解评剧和冀东文化,同时又掌握翻译技巧之人。而冀东地区高校,作为在该文化下孕育成长,致力于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机构,理应担此重任。仲伟合教授认为,翻译专业教育应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相结合,有计划培养小语种和民族语言翻译人才,建立国家翻译人才储备。因而在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指导下,地方高校翻译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培养国情化翻译人才

国情化,是指人们思考问题时都要从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经济、人口及本国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国情角度出发,进而形成独特的影响或支配人们行为的思维方式。国情化翻译人才,是指在翻译教学国情化背景下培养出一批既熟知双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又具备广博而深厚的多学科知识,尤其是能够对本国独特事物进行恰当推介或外宣的翻译人才。新媒体环境下的冀东地区地方高校翻译教学中,教师应以推动评剧跨文化传播,培养国情化翻译人才为目标,更多地融入评剧剧本资料的翻译,冀东地区语言国情、文化国情资料的翻译,并以翻译策略和技巧为基础增加中译英讲解和训练,力争使冀东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拥有强烈的地区文化认同感,使其成为宣传评剧文化、冀东文化的有力推手。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长久以来,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使得学生的翻译水平流于表面,侧重形式,且经常出现误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理解原文进而做到准确翻译。如评剧剧本中有许多称谓词,如“六太爷”、“小姑”、“小黄毛丫头”、“姑奶奶”,这些称谓词有些是对亲属关系的称谓,有些是尊称,有些带有蔑视色彩。即便是同一称谓,在不同语境下也可能传达了不同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应站在跨文化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中想要传达的意思。

以推动评剧跨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时应格外注意培养学生文化平等意识。文化平等意识是指正视本国与他国文化,不自视过高,不妄自贬低。因学生对评剧文化缺乏了解,很容易将之视为乡土气息浓厚、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落后艺术形式,形成不客观的文化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对评剧文化的了解,培养其对评剧文化的热爱,在尊重他国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的基础上,准确、得体地弘扬民族文化。

(三)归化、异化相结合的跨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跨文化传播翻译以传播为目的,文化传播过程与文化传播效果同等重要。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以目标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削弱了中国文化的含量,而忠于原文的异化翻译有时又难以被受众接受。因而以提高评剧跨文化传播效果为目的的地方高校翻译教学,应注重以评剧剧本和相关文化知识为语料,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互为兼顾、互为补充,既不减弱评剧文化的魅力,又使国外受众乐于接受。

根据德国翻译学家赖斯(Reiss)的翻译文本分类,有学者认为信息类文本和召唤类文本应以接近性和可读性为原则,适用于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表达类文本承载了更多的语言美学和文化内涵,在可读性前提下,应更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地方高校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首先将评剧相关语料进行分类,再进一步探讨并实践其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效果。如评剧剧本语言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以唐山方言为主体现农村韵味的口语,因而在翻译中应更注重归化策略的使用,使其贴近国外受众的口语表达;二是擅用、巧用、多用歇后语,在翻译中如更多使用异化策略,保留冀东文化特色,使国外受众不时体会到冀东文化特征,保留一份文化的神秘感和独特性,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感受。

五、结语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评剧的跨文化传播突破了场景的限制,打破传统了文化壁垒,使其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为评剧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地机遇。地方高校应抓住此次机遇,为地方建设和文化传播,培养更多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形式,具有跨文化意识,了解评剧和冀东文化,能熟练使用翻译策略的跨文化国情化翻译人才,为扩大评剧和冀东文化影响力做出改革和贡献。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冀东评剧跨文化
评剧《女儿》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