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港口发展新常态

2017-10-25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

水运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集团公司码头集装箱

0 引 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是港口改革发展迈向新阶段的治本良方。近几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港口企业实际,围绕“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增效益”的目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2016年,厦门港克服外需不振等复杂经济形势和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961.37万TEU,增长4.5%,增速在全国沿海干线港排名第3位,集装箱年吞吐量跃居全国第7位,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排名升至第15位。其中,集团公司完成814万TEU,占厦门港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84.8%,年增长4.5%。2017年上半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95%,增速位居全国沿海集装箱干线港前列。

通过实践,集团公司深刻体会到要在新常态下实现港口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迎接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展现新作为和新势能,才能传承企业长期以来改革创新积淀的市场基因,促进港口发展向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运营更高效的阶段演进。

集团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推进港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以优化资源配置开启港口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厦门港的集装箱码头生产要素大都已经与市场接轨,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行,但也曾一度存在码头主体多头投资运营、港口资源浪费和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因此,在港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集团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抓重组、调结构、补短板,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营效率的明显提升。

1.1 推动码头由分散竞争向协同合作发展

自1983年开始开展集装码头业务以来,厦门港吸引多方资本参与港口的建设与经营,港口发展日新月异。港口投资运营多元化在助力厦门港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港内企业同业竞争过度,削弱了全港对外综合竞争力。

2010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厦门港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工作。历时3年,借助资本纽带,采取具有创新性的“合并新设加同步出资”的整合模式,整合多家国有、境外的集装箱码头资产成立集装箱码头集团,即现在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于2013年12月13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24.37亿元,投资总额为70.17亿元,所属码头岸线资源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合资股东包括国有资本背景的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厦门国贸集团、厦门象屿集团,以及境外资本背景的香港新世界港口等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港口业混合所有制的典范。通过码头资源整合,厦门港集装箱码头企业握掌成拳,形成合力,为厦门集装箱码头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1.2 充分释放港区和码头潜在价值

集团公司成立后,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保持业务“量质并举”,具体做法是:

(1)提出“优化东渡港区、提升海沧和嵩屿港区、发展刘五店港区”的码头发展目标。本着“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科学发展原则,明确港区定位,优化航线布局,合理配置泊位资源。集团公司将东渡港区定位为对台航运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区,将海沧港区定位为远洋干线和内贸中转枢纽的核心港区,并规划落实嵩屿二期、刘五店港区先期从事内贸集装箱航线业务。

(2)国际货柜码头与海润码头实现“统筹运营”。集团公司根据当时航运市场环境,采取“分别经营,统筹运营”的方式,继续挖掘港口资源整合潜力,使海沧港区1―6号泊位岸线资源成为一个整体,灵活调配船舶靠泊,统一规划使用闸口、堆场和港区交通组织等生产服务资源,实现资源互补,降低码头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3)向海通码头“输血”来适应发展新常态。通过优化整合码头资源,提升集团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率和运营效率,海通码头就是整合中的一个成功案例。海通码头原有配套机械超负荷运行且能力不足,制约着港口生产发展。为满足发展需求,集团公司积极采取措施,从东渡港区原国贸码头调配4台桥吊运抵海沧港区海通码头东岸线,提高了这个码头的装卸效率,加快了货物周转速度,使码头综合服务水平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码头进出港货物实现大幅增长。

1.3 开辟内贸集装箱港区来弥补“短板”

基于厦门港集装箱港区布局的优化调整及港城協调发展的总体目标,集团公司从2014年起着手实施内贸集装箱业务向岛外转移,激发内贸集装箱业务发展潜能,规划建设海沧内贸中转枢纽港区,确保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航运业普遍持续低迷、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这一码头资源优化调整配置,使泊位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升。2014年4月22日,海沧港区新海达码头定位为内贸区域集装箱中转的核心码头,该码头当年集装箱吞吐量就逼近100万TEU,较上年增长达900%以上;随着内贸集装箱中转枢纽建设的推进,2015年,集团公司在嵩屿二期的海通码头再辟内贸集装箱航线新作业点,年吞吐能力超100万TEU;为打造辐射泉州地区的内贸集装箱业务桥头堡,2017年,集团公司规划了刘五店港区的海翔码头,现已形成年吞吐能力近50万TEU的作业规模。至此,集团公司通过增加和优化作业能力的供给,确立了港口在东南沿海区域的内贸集装箱中转枢纽的地位。

2 以提升服务能力彰显港口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厦门是我国内地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集团公司作为厦门港的主力军,必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和集装箱船大型化进程加快、航运联盟化程度提高的新要求,在码头的设施、技术、管理和服务上进一步创新和突破,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集装箱码头群,确保厦门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成为全球航运物流链中的重要节点。endprint

2.1 提升码头“硬实力”

无论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还是构建国际集装箱的干线港,港口的硬件条件决定了港口的发展定位。集团公司立足长远,积极实施“大港强港”发展策略,不断加大对港口回旋水域、港池、泊位、设备等条件的提升和硬件设施的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作业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能力,推动厦门港跻身世界一流集装箱码头行列。2015年,集团公司投入数亿元资金,完成嵩屿码头回旋水域工程和桥吊增高技改工程,嵩屿码头的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作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6年12月3日,嵩屿码头迎来两艘20万吨级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同时靠泊,是厦门港开港以来首次实现20万吨级集装箱船“双轮同靠”,标志着厦门港已跻身可安全接泊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少数港口之列。2015年,海润码头15万吨级泊位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可常态化接泊12万吨级或减载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国际货柜码头1号泊位15万吨级、2号和3号泊位12万吨级泊位改造第一阶段工程已竣工,回旋水域扩建工程计划于2018年完工。届时,集团公司将具备同时靠泊4艘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和4艘15万吨级大型集装箱船的能力。

2.2 打造集装箱码头服务“金字招牌”

本着“服务创造未来”的理念,集团公司以“缩短船舶在港时间”为服务总目标,致力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通过制订客户服务规范,建立内、外部定标对比体系,强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港口作业服务流程,通过实施效率提升计划(EPP),建立港口服务提升改善机制。2017年6月,集团公司对外发布了公司的服务承诺,承诺涵盖了集装箱码头行业的核心服务指标,包括船舶直靠保障、船舶作业效率、拖车进出场效率等内容。服务承诺中引入补偿机制为全国首创,服务承诺形成闭环并落实到具体船次,创新了港口码头作为供给侧为客户提供单边有利的服务模式。随着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集团公司的服务质量获得多项荣誉。2015年6月,美国《商业杂志》发布了2014年全球码头综合船时效率前10名榜单,厦门嵩屿集装箱码头以124 TEU/h的优秀表现排名全球第7。同时,《商业杂志》还发布了2014年全球码头 TEU以下船舶操作效率前10名榜单,厦门嵩屿集装箱码头以131 TEU/h的成绩超越日本横滨港,位列第1,成为全球领先者。

2.3 推行船舶岸电使用,建设绿色港口

2016年12月28日,集团公司首个高压船舶岸电系统在海润码头建成并启用,这是福建省首个成功并网连船运行的高压船舶岸电系统,也是福建省首个由港口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岸电系统。港口高压船舶岸电系统为在港的远洋巨轮提供电力,船舶可以关闭船上的辅助燃油发电机组,实现在港“零排放”。该岸电系统能够满足各种船舶的用电需求,实现船电与岸电的无缝切换,大幅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解决了港口生产与城市绿色环保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绿色港口”建设的重要内涵。2017年,集团公司继续在海天码头、嵩屿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及新海达码头建设高压船舶岸电系统,推动港口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3 以构建智慧港口引领港口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港口新常态发展,需要新动力和新引擎。集团公司高度重视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智慧港口建设。2016年启动大型远程操控自动化技术应用设备;2016年10月9日,集装箱港口智慧物流平台正式上线;2017年6月8日,该平台被交通运输部定为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之一。集团公司用智慧港口之火点燃码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创建港口新业态,激发港口企业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

3.1 新技术探索与推广

2016年,集团公司借助“冯鸿昌工作室”,构建培育港口技术骨干、凝聚员工向心力的重要平台,建设港口科技创新的“孵化器”。集团公司通过各成员企业技术人才的携手并肩、攻坚克难,一系列“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的智慧火花在这里点燃。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已经成为集团公司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冯鸿昌工作室”共完成45项技术创新项目并取得4项专利,被授予“厦门市2016年度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大数据仓库、安全管理系统、设备状态检测系统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助力成员企业码头信息化管理迈上新台阶。2016年,集团公司开展对大型设备的远程操控新技术的探索。2017年,海天码头13号岸桥远程操控技术系统投入实际作业,海天码头2台场桥远程控制改造于7月进入现场测试。港口大型设备远程操控技术的应用探索为将来实现码头自动化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码头技术革新模式,助力港口技术转型升级,为港口供给侧改革注入新动能。

3.2 智能闸口上线运行

2016年10月9日,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上线暨海天码头智能闸口上线运行,标志着厦门港“绿色智慧港口”新时代的开启。2017年,海沧港区29个智能闸口通道将全面投入运行。目前,集装箱拖车在集团公司所属各码头闸口的进出,已经全面实现流转数据电子化,码头闸口实现智能化运作,车号箱号识别、数据录入、箱体验损、核查放行等环节均已自动化,这一模式在全国港口中是首创。与此同时,集装箱拖车运输也实现了信息电子化、智能化,提高了集装箱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益。根据统计,基于智能闸口系统,集装箱拖车在码头闸口的平均通过时间从原来的90 s缩短到,效率提高了71%,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75 t,物流企业可节约单证成本万元/a,并减少一半以上外勤人员及单证管理员,码头闸口作业人员减少近67%,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万元。港口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广大贸易商的时间和成本,也强化了港口物流企业的便捷性,有效降低了社会总物流成本。

3.3 网上营业厅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集团公司积极推动客户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和建设先进的数据仓库和客户服务线上平台,提升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决策能力和行业竞争力。2014年5月,集團公司统一24 h客服专线为96861001,覆盖所属成员企业。该热线具备在线问答、有问必复、邮件受理、短信群发、短信定制、个性化需求等多种类服务,已成为专业化、规范化的码头服务品牌。此外,集团公司还提供企业官方网站(www.xctg.com.cn)服务,客户只需一部手机,下载安装好客户端应用程序,便可轻松查询集团公司旗下各码头的运作情况,数据单号、生产动态一应俱全。endprint

目前,集团公司对智慧港口的探索实践仅仅是在起步阶段,下一步将结合智慧港口建设,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对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加工和分析,主要从4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统一信息标准,降低数据共享和项目建设成本;二是大数据分析推动港口运营和企业管理精准化;三是打通港口物流链,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四是建设集装箱行业信息平台,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力。

4 以加快发展布局深化港口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引领港口发展新常态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团公司坚持以发展新理念为指导,主动适应和引领港口发展新常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发展的主抓手,坚定不移深化港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 强化企业治理机制

作为一家由多家国内外实力雄厚的上市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混合所有制港口企业,集团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了投资主体适度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在经营管理上重视对股东企业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吸纳各家之长。通过切实履行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权、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并完善了港口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优化了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为企业运行机制的提升创造了科学制度与先进体制的双重保证,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贴近市场化竞争的需求,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优势。

4.2 谋定发展战略规划

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的港口发展的新趋势,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厦门“五大发展”示范市的战略核心,提出构建港口发展战略平台思路;围绕厦门港“国际航运中心”“对台航运中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三大战略定位目标,拟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发展布局,深化港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公司未来几年创新发展的主要导向、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

4.3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4年,厦门集装箱码头运营“一带一路”航线为14条,目前增加至21条,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口和国家的数量大幅增长,货运量从2014年的27.3万TEU增至2016年的52万TEU。同时,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价量协同、合作共赢”市场策略,鼓励航运企业通过做大港口中转业务,降低船舶运营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随着厦门港国际中转口岸监管系统的升级,集团公司已经建立起港内驳船、沿海支线、国际中转的调度监管流程,确保中转货物在厦门港的顺利对接,强化厦门港国际中转港的服务品质。2017年上半年,厦门港国际中转业务爆发式增长,完成箱量36.75万TEU,凸现厦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4.4 做强做大主营业务

充分发挥港口物流全服务链的功能,紧紧围绕“港口服务促进贸易发展”主线。具体做法:(1)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持,通过加强海陆双向腹地的业务拓展,强化与大物流节点、大货主客户、大物流商的多层次合作,提高厦门港对周边省份地区的服务辐射能力;(2)通过“改流向、陆改水、散改集”等创新业务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集装箱货物在厦门港聚集;(3)通过加强与政府口岸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优化港口货物通关环境和贸易营商环境。

4.5 推进企业党建创新

企业越发展,越要高度重视党建,这是集团公司的传统和独特优势。集团公司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企业党建创新,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守住了国企的“根”与“魂”,实现企业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具体做法:(1)配备专职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基层公司党组织机构健全,确保党建工作落实到位;(2)坚持企业党建与改革同步谋划,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把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主业”和“首责”,从严管党治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3)找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结合点,把党建工作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当主人、当能人,服务生产经营,服务改革创新;(4)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在企业选人用人、资产重组、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主动作为,强化监督,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5)打造企业品牌文化,通过开展繁荣港口、人才培训、技术比赛、鼓励创新等活动,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用文化催生生产力和竞争力。集团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学习型班组、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班组等一批先进集体和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冯鸿昌,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黄印成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典型人物。

5 结 语

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发展,集团公司从大整合到大磨合再到大融合,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目前公司资产总额已达117亿元,企业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明显提高,实现了新的较大跨越。但集团公司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諸多困难和挑战。过去的成绩依靠改革创新,未来的发展同样依靠改革创新。下一步,集团公司将继续深化推进港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港口企业平稳健康发展,通过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寻找新商机,培育新动力,开辟新市场,谋求新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集装箱码头运营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团公司码头集装箱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优化集团公司管理控制体系
大块头和小不点
H5 智联韵动版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前往码头
浅议某集团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在码头上钓鱼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集装箱与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