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7-10-23胡益侨谢昊

速读·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胡益侨+谢昊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新兴心理学分支,与传统流派重视干预的理念不同,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体问题的预防。社区心理学的思想与主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我们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关注和发现大学生个体的内在潜力。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多重问题,基于社区心理学视角的反思,对教育路径进行建构,运用社区心理学的社区感、赋权等核心价值概念,从生态学视角进行分析,加大教育多元主体的参与、建立跨领域的协同合作,重视赋权取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重视社区感的培养、强调全社会的参与和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改善组织、社区乃至社会的环境、为城市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路径

社区心理学诞生于1965年在美国召开的“斯万普斯科特会议”(Bennett,1965),是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新兴心理学分支,与之前传统流派重视干预的理念不同,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体问题的预防。社区心理学是在社区背景中对社会系统与个体福祉之间关系的研究,它代表了对于人以其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系统为背景的行为和幸福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佐斌,2001;冯增俊,1989)。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单单是个体或环境,而且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个人和社区之间起到联结的作用(詹姆士,2010),同时社区心理学还在研究人类行为在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差异(刘视湘,2012),并专注其核心价值,譬如赋权、社区感培养等方面,并希望通过影响个体从而提高社区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生活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教育是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重要途径。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担负着一种重大的社会重任,即从教育人、提升人、塑造人的境地出发,进而从根本上使人超越现有的状况,在最终的价值旨归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我国学者一直在探索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及其运用,寻求构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教育路径,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学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郭彦雯,2008;王文思,2012)。但是,前人的研究多停留在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分析问题,而在如何构建有效的教育路径上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先前研究者所选取的心理学研究视角多基于以往的心理学学派。一般而言,传统心理学派在研究中普遍重视个人成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个人和环境的联结。而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单单是个体或环境,而且关注个体与环境的联结。因此,理性选择社区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明晰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思路,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转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性分析

社區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力图消除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偏差。因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互,把人和环境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社会及社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人是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情境人”。社区心理学目前在国内方兴未艾,研究者也停留在对社区心理学的发掘认识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杨莉萍,2012;贾林祥,2016),尚未涉及到将社区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其他领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诉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尤其是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必要手段和重要载体,在此之中,它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注重学生对集体的适应和贡献,通过融入集体、适应集体、发展集体从而成长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一)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应运而生的。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这个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新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就要不断适应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向时代前沿。

1.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浪潮中,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渗透,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人文关怀来塑造人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人们的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们积极的社会心态,为创造积极、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象牙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开放式发展自身工作,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尤其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放置于社会环境中,吸收社区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谐,行为习惯和谐。endprint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趋势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个性鲜明,普遍追求自我个性的凸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核心,也是人类幸福的关键(温慧婷,2015)。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为工作对象,其活动的主体是人,教育的主体是人,发展的主体也是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助推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内涵、工作方法,从而追求人的幸福成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夯实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再一味的追求政治性,而是尊重人,发展人,使之能适应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性”取向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而要尊重人,实现人的主体地位,就要承认客观存在的环境,从环境中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把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多,导致其在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因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许多学生呈现出精神迷茫、缺乏目标,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方面缺位,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迷茫。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师生之间感情淡薄,使得高校不能很好的为社会提供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大学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最终这些学生都会进社会,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些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掀起了创新热潮,创新模式层出不穷。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意在吸收社区心理学教育的主要思想和方法,结合我国思想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致力于塑造大学生面向未来的积极品格,既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提出的改革措施。

(二)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分析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成长规律,进行人文关怀,关注其内心成长。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教育。社区心理学虽然在国内兴起不久,也未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然而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有相同之处。

1.大学生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是其内在前提

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作为成年人,大学生也已经作为准社会人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并参与到部分社会活动中。大学校园作为由学生和教职工构成的小社会,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的部分形态,在经过了高中高压的学习生活后,大学生活更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中难免会迷失,这就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在大学中创造拟态社会,让学生在大学中进一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大学生在其发展的过程已经具备了部分品质,但是还不完善,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这时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实践和理论的手段使学生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置于社会环境之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社区心理学通过将个体联结为社区,再通过社区中培养人,从而促使个人融入社会,发展社会,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可以借鉴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实现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也是符合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3.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有力支撑

社会是由人群构成的,是由各个群体、各个阶层构成的。而一个社会根据各个群体及阶层所处地位的不同会构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国自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一种人情社会结构,亲族、邻里之间关系紧密。将许多不同的亲缘关系网,混合类亲缘关系网,以“乡土”的观念,编织为更庞大的地方组织,也是传统中国,权力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有显著的不同,而正是这种集体主义文化,才可能使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应用。

二、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思路

社区心理学认为个人并不需要加入一个由专家领导的、特别正式的小组才能获得帮助,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同事,哪怕是施助者是非专业人士,也很可能给困难中的人以支持(詹姆士,2010;崔伟,2014)。在互助组中,人们既是受助者,又是施助者,互相支持便能获得渡过难关的力量,并不需要其中一定要有专家。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从别人的关心中得到了温暖和爱;另一方面,人们从遇到相似困难的人们分享的经验中相互学习,在互助组中也习得了一些应对困难的技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因此通过社区心理学的相关模式可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抓住时机——构建拟态社区单元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渴望改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大学生进入到大学时对大学生活怀揣着梦想和憧憬,但是离家的忧愁和独立自主的生活对学生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学生充满着诱惑,这时候对学生的引导和习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作为刚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而言这是步入社会,学会适应社会的第一步。此时,就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帮助学生建立集体,将一个年级或学院构件为一个拟态的社区单元,作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发展自我的有效载体。此时,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自身对于集体及拟态社区的社区感。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社区和社会行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元素:①成员资格:是指社区成员投入到社区中,并且归属于某种社区的感受;②影响:社区成员和社區整体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③整合和需求满足:前者是指共同的价值观和互换的资源,后者是满足需要和在社区成员中交换资源;④共享的情感联结:联结精神的联结和纽带。社区感指出公众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将二者联结起来。将大学及学生所处的年级、学院作为一个拟态社区单元,培养学生的社区感,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防范,提供有力的社区支持,从而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endprint

(二)静观其变——培养赋权意识,增强对主体意识的关注

赋权是提高个人更积极地控制自己生活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丁未,2009)。赋权意味着社区心理学者扮演的角色是研究者——通信员、合作者——教育者、倡导者——行动者,他们赋权给个体,使个体不仅仅能够控制和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郭静,2014)。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大学生活中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占到了极大的比重,大学的管理和其他学龄阶段不同点就在于此。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赋权。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他们赋权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意识的觉醒化过程。即改变个体的态度、价值观,令其自我觉察到自身是一个能动性的主体,而非被操控的客体,从而相信自己具备探索出问题的成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所面临的的问题,通过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赋权,使之重新认识其自身,进而提升主体意识,释放潜在能力。这是增强自身主体意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②训练,即知识、技巧、权利的分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发现并肯定自己的优点,进而提升主体意识,分析自身能力。这是分析自身权利及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③共同的支持,即自助网络支持系统。开展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鼓励班级学生说出自我的心声,并从其他班级成员的分享中吸取经验,例如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改善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是分享集体经验并共同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④集体活动的参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寻找产生阻力的人际关系、政策、设施等,培养自身主体意识。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中,班级成员间需要建立一种互助关系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以求获得重视和问题的公正解决。这是产生评判性思维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综上所述,将赋权观念运用于大学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

培养学生离不开校园环境的陶冶,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当面临问题时,个体需要做出一定调整去适应环境,相应地,环境也需进行调整以适应成员。

大学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系统并非单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各个学院、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的。这个社会学的生态系统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的校园生态包括硬件和软件设备。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内在发展,为此必须加强校园中相关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和学生均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也存在交互作用。社会中的文化氛围、社会活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提高自身责任心和认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机制。

参考文献:

[1]Bennett,C.C.(1965).Community psychology:impressions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American Psychologist,20(10),832.

[2]崔伟.社区心理学视角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214-216.

[3]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76-81.

[4]郭静.社区心理学视角下城市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1989(2):45-50.

[6]郭彦雯.以人为本,激励学生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5-77.

[7]刘视湘,郑日昌.社区心理學[M].开明出版社,2012.

[8]贾林祥,拾硕.社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EB/OL].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4):1-8.

[9]王文思.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温慧婷,冷松.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2):51-53.

[11]杨莉萍,D.D.珀金斯.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02):48-56.

[12]詹姆士·H·道尔顿&毛瑞斯.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1,(01):71-76.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