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夯实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2017-10-2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李明华等

航天工业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型号研制精细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李明华等

实施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夯实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李明华等*

近一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型号连续出现重大失利,严峻的现实将我们再次推到“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困难境地。在深入开展质量整顿工作的基础上,航天科技集团深刻反思当前型号质量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着眼于从根本上推动研制生产体系性变革,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实施研制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再造,推动科研生产体系转型升级,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彻底扭转当前被动局面。

历史的发展总能找到相似的身影,要用历史的眼光深刻认识中国航天发展经历的3次质量低谷。面对1996年“2.15”和“8.18”运载火箭连续2次失利的第一次质量低谷,当时的航天工业总公司出台了强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的“72条”和强化型号质量管理的“28条”,强调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提出了质量管理重心前移、源头抓起、预防为主、过程控制、零缺陷等理念方法,同时制定并实施了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标准”和技术状态更改控制“五条原则”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有效解决了当时航天型号存在的问题。面对2004年“8.24”和“9.21”等航天型号连续失利的第二次质量低谷,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技术风险辨识和控制、试验充分性、测试覆盖性、“四不到四到”等质量控制措施;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型号管理规定》,先后制定了多项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管理要求,从而有效提升了型号质量管理能力与水平。面对2016年9月以来航天型号连续失利的第三次质量低谷,航天科技集团亟待在以往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能为航天发展保驾护航的有效方法。

从中国航天经历的三次质量低谷中,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周期率”现象——大致10年左右出现一个发展薄弱期。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研制生产一线的大量人员周期性新老更替,而知识、经验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导致“新人”犯重复性错误的概率增高,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根本原因是研制生产流程体系不健全,“传、帮、带”式的知识和经验传承模式也已经跟不上当前航天任务量激增的快速发展形势。

面对新形势,航天科技集团需要深刻认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系统思考应对问题的体系性策略、勇于创新和实践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尤其要持续提升型号产品全寿命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研制生产流程进行深入的再设计,不断研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一、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是确保航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的概念内涵

流程再造是美国人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改造企业—再生策略的蓝本》一书中提出的,其定义为: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变革性的成就。其核心是围绕流程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性再造。此后,哈默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在新出版的《企业行动纲领》一书中指出流程再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精细化管理概念源于日本,精细化即是将具体化、明确化的责任落实到位,是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其以精细管理和操作为基本特征,用具体、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可检可测的措施。

流程精细化再造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质量形势下,根据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提出的创新性的管理思想方法。该方法将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再造流程,以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为枝干,以流程节点为枝杈,以枝端果实为岗位要求,通过流程再造,形成科学规范的研制生产流程网络、系统明晰的岗位作业书;二是精细化,流程再造过程要充分贯彻精细化管理要求,包括研制生产流程规范化、过程控制定量化、专家经验知识化、岗位要求系统化、外包控制过程化、平台支撑智能化等方面。

2.解决航天型号研制生产四大问题

一是解决新常态下质量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前,航天科技集团面临的第三次质量低谷,是在国家军事装备竞争性采购改革、改进装备试验鉴定工作与多型号、多任务并举,尤其是质量管理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新的历史关头,必须适应新常态,将“零缺陷”理念深化到型号研制生产管理的最末端,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好,通过流程精细化再造将管理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切实落实到研制生产关键环节,以确保成功。

二是解决研制生产流程不优化、不规范的问题。解决研制生产流程部分环节设置随意性较大,或为了确保成功而凭主观认识重复性开展试验,影响研制效率并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以及研制生产流程执行刚性不够,尤其是航天科技集团有关单位、外协外包单位及部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既定的研制生产流程,无法确保型号质量等问题,必须开展流程精细化再造,从顶层优化研制生产流程,形成延伸到外协单位、刚性执行的研制生产流程规范。

三是解决研制生产岗位有章难循、约束不清的问题。解决航天型号设计、生产、试验鉴定过程中规章不易参照、过程约束不清,既无法保证工作效率,也无法保证工作质量等问题,必须实施流程精细化再造工程,形成基于规范流程、面向岗位,集通用加专用标准、规范于一体、约束清晰的“一本经”式作业书,为消除质量隐患、提升工作效率提供重要途径。

四是解决航天型号研制生产信息化手段不足的问题。当前,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型号研制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还是基于文档的系统,一方面不能适应跨单位、跨部门的高效协同设计和生产;另一方面也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研制生产流程各环节的规范进行刚性约束。为此,必须通过流程精细化再造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形成融合设计、生产、试验鉴定于一体的研制生产智能平台,对研制生产流程进行刚性约束;二是形成智能平台运行所需的知识服务及信息化的岗位作业书,对研制生产岗位智能服务并进行刚性约束。

二、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的总体思路

1.总体目标

重点围绕设计、生产、试验鉴定等航天型号研制生产关键环节,构建流程规范优化、岗位要求系统明晰、智能平台支撑有力、整体运转高效的精细化研制生产流程,从根本上解决航天型号研制生产中存在的流程不规范、岗位要求不系统、信息化手段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推动航天型号研制生产实现从基于文档的设计向基于模型的设计转变、从数字化制造向智能化制造转变、从基于基础技术指标的试验鉴定向基于实战环境与作战体系的试验鉴定转变。

2.总体思路

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以“三流程”、“五精五优”为总体思路。

“三流程”是指设计流程、生产流程和试验鉴定流程。

“五精五优”是指精细梳理流程网络、优化形成规范流程;精准确定节点要求、优质实施量化控制;精确形成岗位作业书、优选固化知识经验;精益构建智能平台、优效控制岗位操作;精密控制外包过程、优先延伸控制要求。

一是精细梳理流程网络、优化形成规范流程。针对各类航天型号特点,开展现有研制生产流程的梳理,形成设计、生产、试验鉴定流程网络;以此为基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技术进步及研制保障条件的更新改造,对流程网络进行优化改进,固化形成规范有效、具有一定通用性、能够根据型号特点进行适配改进、可执行性强的研制生产流程。

二是精准确定节点要求、优质实施量化控制。基于规范的流程,针对研制生产各流程节点,明确覆盖设计准则、生产工艺、试验鉴定标准的技术规范、管理要求以及具体工作内容,使设计、生产、试验鉴定有章可循;加强对各流程各节点输入、输出关键点的优质量化控制,实现技术要求量化、设计参数量化、工艺参数量化、操作过程量化、过程控制量化、多媒体要素精准化。

三是精确形成岗位作业书、优选固化知识经验。基于流程节点规范,按总体、分系统、单机、零部件不同专业,将流程节点工作内容分解到设计、工艺、操作、检验、管理等不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通用和专用标准、规范,形成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系统化的岗位作业书;总结凝练设计、生产、试验鉴定领域个体化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教训,优选固化并形成专家经验知识库,将个人经验上升为集体智慧,作为岗位作业书的重要内容,条件具备时上升为岗位通用标准规范。

四是精益构建智能平台、优效控制岗位操作。建立全面覆盖设计、生产、试验鉴定三大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平台,将研制生产流程和岗位作业书融入信息化智能平台,实现对研制生产流程和岗位操作要求的刚性约束;优质高效地实时推送岗位知识和工具包,为型号设计、生产、试验鉴定的岗位工作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和经验支撑。

五是精密控制外包过程、优先延伸控制要求。将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制生产流程规范和节点控制要求优先延伸到关键产品的外协外包单位,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节点要求开展外协外包产品的研制生产,从而对产品的研制生产过程形成刚性约束,实现对外协外包产品研制生产流程的精确和缜密有效的控制;将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生产智能平台延伸到外协外包单位,实现信息化监督检查。

三、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的实施思路

1.以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研究为突破口

以“基于流程面向岗位的航天型号产品形成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课题为基础,启动了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研究,目前正处于研究成果总结提升阶段。在目前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化“五精五优”总体思路,结合生产实际已初步形成了航天总装总测过程作业书,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业书编制的思路为:对现有航天型号总装测试工艺流程进行精细梳理,通过拆分与整合,将总装总测工艺流程划分为200多道工序,并明确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优化构建工序逻辑网络图;精准确定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将各种工艺输入输出进行整合,通过量化参数、表格化管理的方式优化过程的量化控制;总结生产经验,结合工艺布局,根据工序逻辑关系及关联程度划分工位,明确每个工位承担的固定操作内容即作业书、配置固定的工艺装备、检测量具以及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实现流程各节点、各岗位要求“一本经”;后续还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作业书在作业现场和信息化平台上的运行。

2.启动设计和试验鉴定流程精细化再造研究

航天型号设计流程和试验鉴定流程精细化再造的前期论证工作已经启动。后续,将完成设计流程和试验鉴定流程梳理,形成基于流程、面向岗位的航天型号产品设计过程精细化管理指南和航天型号产品试验鉴定过程精细化管理指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厂所进行试点应用;对指南进行进一步完善,并结合智能平台建设情况逐步实施。

3.同步开展智能支撑平台建设研究

同期启动将设计、生产、试验鉴定三个环节融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平台建设研究,并基于三个流程精细化再造的阶段成果逐步优化。首先开展信息化智能平台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智能平台开发,嵌入产品设计常用的工具、方法和知识库,选择试点单位和试点型号联合开发并试运行。

研究实施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是航天科技集团面对当前困境所提出的系统解决方案,也是确保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国内外情况看,波音、西门子等国外大型企业已经全面实施研制生产流程的再造,中航工业、华为、海尔等国内企业也在不断推进研制生产流程再造,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航天科技集团内部看,当前多个单位已自发的开展了研制生产流程和岗位作业书的梳理工作,具备了开展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工作的基础。加快实施研制生产流程精细化再造必将为航天科技集团确保型号任务连续成功,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航天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支持。

*其他作者:邵飞鹏、 田德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祝彬、陈杰、朱华桥(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猜你喜欢

型号研制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