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背景下云南花灯的传播现状研究

2017-10-22吴婉婷徐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存在问题

吴婉婷+徐薇

摘 要:云南花灯是当地一种古老的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民间戏曲,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云南花灯的当代传播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更借助了大众传媒的优势,扩展传播空间,创新剧目内容,培养传承人和扩大受众群体。同时,云南花灯亦要克服大众传媒带来的挑战,应对其中流行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冲击,既保留民间艺术的魅力,也增加其包容性。

关键词:云南花灯;大众传媒;传播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17-03

一、前言

花灯,从广义而言是指节庆活动中张挂的灯彩,除此含义之外,从狭义来看更指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剧种,主要是从明清时期就在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和江西等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云南花灯作为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民间戏曲,“主要流行于云南境内汉族聚居区及少数民族杂居区,尤以农村和小城镇为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深受人们喜爱,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下,随着大众传媒兴起,云南花灯的发展一方面延续传统,另一方面也产生新变化,如借助大众传媒进行表演教学、扩大受众群体等,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大众传媒带来的五光十色的影像世界的冲击下,云南花灯也面临着在年轻观众中认知度越来越低,传播范围越来越窄等巨大挑战。

二、云南花灯的缘起

云南花灯作为一种民间小戏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巧妙的将舞蹈、歌唱、戏剧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

本文着力探讨云南花灯在发展中的传播现状,从哲学范畴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有因有果,倘若找不到源头,那么讨论发展只能是一片混沌,可见对云南花灯的产生先行讨论确有必要。卢卡契在《审美特性》中说:“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由一个来源发展而成,它是逐渐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结果”,云南花灯的产生也并非单一事物作用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云南花灯产生的内部原因

促使云南花灯产生的内因有二:一为云南民间社火活动奠定的基础,二为云南各地民间民族歌舞的影响。

具体而言,首先,云南花灯与中国古老的祭祀活动——社火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云南花灯是从社火活动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云南花灯是一种民间戏曲,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出现时间较晚,其出现需建立在其他门类艺术发展完善的基础上。社火又称“百戏”,是一种包含了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祭祀、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在内的民俗活动,云南学者徐嘉瑞说“小说、歌舞、傀儡、杂扮都是戏曲的幼虫,而戏曲即是小说、歌舞、傀儡、杂扮的化合物……只须拿小说作材料,用音乐谱了出来,歌唱的歌唱,跳舞的跳舞,表演的表演,遇排演英雄剧的时候,把武术参加进去,于是构成了最完备的歌舞剧、表演剧、歌舞表演混合剧、历史剧、神话剧、英雄剧等等”①,社火中表演的各种民间艺术为花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社火活动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当时灯彩表演的盛况可见一斑,文字中提及的“百戏”、“杂戏”虽还不可称为“戏曲”,但已孕育着戏曲的萌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門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②不仅中原地区的社火活动繁盛如此,云南民间社火表演也十分兴盛,清代的玉溪县志记载:“元宵,张灯鼓乐,火树星桥,络绎于市,次夕携游,插香道旁,谓可祛疾”,明代被贬至滇的诗人杨慎亦在其诗作中记录了云南民间社火的盛况,如《晋宁观社将归留别诸君子》:“东台北道苦相留,花月春城夜色悠,锦伞夫人双谷转,金轮太子四门游,九枝灯下开华宴,百戏棚中夺彩筹,南北相去殊不远,绿波红屿更轻舟。”诗中提及的“锦伞夫人”、“金轮太子”都是杂戏中的人物,可见当时社火表演中已有角色扮演的加入。

总之,社火作为一种代表土地与火崇拜的祭祀活动,具有较强的宗教功能,花灯在社火活动中各种民间技艺的基础上萌芽、发展,当具备了较充分的戏曲审美特征后,就逐渐从社火中分化出来,功能也由娱神逐渐转变为娱人。

其次,云南花灯的产生亦受到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影响。

云南花灯特色在于小戏、小唱和歌舞相互融合的表演形式,其中花灯歌舞在花灯表演最具代表性,能够将欢欣愉悦的情绪传递给观众,而花灯歌舞艺术特色的形成受云南各地民间歌舞影响最大。从现存史料和出土文物来看,虽地处边疆,但歌舞活动很早便出现在云南人生活中了。云南各地陆续发现了史前岩画,其中有大量内容均与史前歌舞有关,如沧源岩画记录了史前人类狩猎成功后载歌载舞的场面,麻栗坡大王岩岩画记录史前傩舞的盛大场景,金沙江岩画记录了史前人类日常生活的歌舞内容。进入文明社会后,云南民间的歌舞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如楚雄出土的铜鼓说明春秋时期的云南已经产生了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上刻画了当时人们手持羽毛舞蹈的图案,到了南诏国时期,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民间歌舞的规模也更加盛大。这些民族民间歌舞的发达为云南花灯产生奠定了艺术基础。同时,由于云南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地,各地歌舞风格不同,云南花灯在它们影响下也具有了多姿多彩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九个支派:昆明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花灯、曲靖花灯、文山花灯和边疆地区花灯,这九个支派的花灯表演特色不尽相同,如昆明花灯的歌舞中保留的明清俗曲较多;弥渡花灯与白族、彝族的风俗和艺术结合,在人物角色安排和唱腔上,都有白族、彝族特色;建水花灯则多吸收了彝族“跳弦”的音乐等等。

(二)云南花灯产生的外部原因endprint

从外因而言,促使云南花灯产生的外部动力来自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如果说,内因为云南花灯的产生提供了基因,那么外因则为其产生提供了更直接的推动力。明朝是云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对云南的统治,统治者实行了大规模的屯兵、屯田的政策,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曾令湖广、常德、长州二府民家,三丁以上者出一丁住屯云南”,明洪武年间先后向云南驻军三十万、移民三四百万。这些汉族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也带来他们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与云南当地的风俗文化融合后,对云南花灯产生有重要催化作用。

中原汉文化对云南花灯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云南花灯中许多剧目源于中原传入的杂剧、昆曲的剧目。这些剧目在民间表演时被进行了一定改编,保留原来故事梗概的同时,也融入了云南农村生活的内容,更易为民众接收。云南学者徐嘉瑞的《云南农村戏曲史》在考证昆明花灯的来历时,看到云南花灯许多剧目源自中原戏曲,如“有《王大娘补缸》、《乡城亲家》两曲……是在扬州已经组成戏曲,后来流入云南,又加上各乡村风俗,方言土语,成为现在流行的灯剧了。”③除了这两部剧之外,云南花灯中《打渔》、《朱买臣休妻》等剧亦是源自中原戏曲中的剧目。

二是云南花灯,尤其是昆明花灯的曲调,主要源自明清时中原民间流行的小曲。徐嘉瑞在《云南农村戏曲史》中认为云南花灯中“挂枝儿”、“打枣竿”、“金纽丝”等曲,都是明代南方民间俗曲的代表,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一段对云南花灯曲调考证的经历,“如‘倒搬桨一曲,段义念作‘刀班节,我听了莫名其妙,勉强把他写做‘倒搬节;后来慢慢考察,才知即是明代小曲中的倒搬桨。发现之后,为之狂喜”④,这段经历使徐嘉瑞更确信云南花灯的曲调主要源自明清时期传入的俗曲,它们流入云南后,去除了其中淫靡的成分,经过一定改编后成为农民的“真诚朴素的牧歌”。对于中原的戏曲剧目和民间小曲对云南花灯的影响,徐嘉瑞的论断较为准确:“花灯继承了昆曲(中原戏曲)的一些传统剧目,并把‘打枣竿、‘挂枝儿这一些更通俗的民间曲调,代替了昆曲,这是一种发展。”⑤

三、云南花灯的传播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花灯作为古老的民间剧种,在当代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传统舞台的演出,更借助了电视、影像光碟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其传播现状呈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特点。下文将通过对具体传播要素,如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的分析,对云南花灯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传播现状进行探讨。

(一)多种渠道培养花灯传播者

云南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民间戏曲,其内容呈现需要通过演员的舞台演出,花灯演员是花灯艺术传播的主体,对传承人的培养一直是花灯艺术传承传播中的重点。在大众传媒的背景下,云南花灯表演者的培养主要分两种方式开展,专业花灯剧团的演员主要通过传统师承和学校教学的方式进行培养,其他业余爱好者更多通过电视栏目或互联网视频学习花灯表演。

首先,从传统师徒相传的教学方式来看。

云南省出于对花灯的重视,于2011年4月,在官渡古镇成立了名为“古渡梨园”的云南花灯传习馆,这是昆明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花灯传习馆,通过该传习馆对云南花灯进行传承和传播。“古渡梨园”花灯传习馆内长期举办云南花灯传承培训班,至今已培训学员300余人。传承培训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面向专业演员和业余爱好者授课,一方面该传习馆与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市艺术学校等院校合作,从专业剧团内选拔演员进行深造,另一方面也邀请省内的知名演员从表演、唱腔、乐器等方面对业余爱好者进行培训,使更多的花灯业余爱好者也能学习到花灯的精髓。

其次,从通过大众传媒的学习来看。

云南花灯的业余爱好者以农村人口居多,他们较难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进行系统学习。随着电视和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为这些业余爱好者学习花灯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如云南电视台开办了多档《俏花灯》、《闹花灯灯友汇》等花灯类栏目,又如各大互联网视频网站上有上百个花灯类教学视频,它们一方面为业余爱好者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花灯爱好者的群体。

(二)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

作为戏曲艺术的云南花灯最初多为舞台演出,这样具有一定局限性,若观众没有观剧时间,就丧失了观看花灯的机会。现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云南花灯打破了传统的与观众面对面的舞台演出方式,与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结合,从而具有了更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观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随时随地可以观看花灯。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云南花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需要有较强的现场感,它在與大众传媒结合过程中,较之报纸杂志,与电视和网络的关系更为紧密。先从电视来看,云南花灯在2006年6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引起了人们对花灯的重视。云南电视台抢占先机,于2007年11月全程直播了“星耀杯”花灯小戏电视大赛的复赛和决赛,2008年直播了“俏花灯”灯迷电视大赛,并于2008年先后制作了《闹花灯》和《俏花灯》两档电视节目。这两档节目具有亲民性,受到观众喜爱,《俏花灯》是为百姓提供了花灯表演的舞台,即使是业余爱好者报名即可参加,并有专业花灯艺人进行点评指导,而《闹花灯》是以选拔人才为宗旨,优胜选手有机会进入专业花灯剧团深造。再从互联网来看,一方面云南网对云南花灯进行集中的报道和宣传,云南花灯的大部分活动都能在云南网上看到。另一方面,在各大网站上也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有关云南花灯的视频进行欣赏或学习。

云南花灯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传播,可以使花灯借助新技术,表演效果更有感染力;可以使花灯跨越时空限制,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还可以更加立体的展现花灯艺术的魅力,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呈现花灯演出的现场,还可以通过客观的纪录片等形式讲述舞台背后的故事,给观众更全面的艺术感受。

(三)巩固、扩大的受众群体endprint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收者,对花灯而言,就是观看表演的观众。任何传播活动都需要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完整,在花灯演出中,观众是表演的最终“目的地”,是花灯传播的重要环节,观众通过现场或大众传媒观看演出,调动自己的心理参与到演出过程中,达到与作品对话的程度,并可对演出效果做出反馈。

据有的学者研究,云南花灯的观众群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中老年观众较多,青年观众较少;农村观众较多,城市观众较少;女性观众较多,男性观众较少。”⑥云南花灯借助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可以巩固、拓展受众群体。先从巩固方面来看,中老年观众和农村观众是花灯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对花灯有深厚感情,但又很少有机会或是不愿走进专业剧场观看花灯演出,这使花灯面临着观众流失的危机。随着电视和网络在农村的普及,拓展了花灯的生存空间,农民和老人不需要走进剧场或等到逢年过节请专业剧团表演才能看到演出,只要借助家里的電视或网络,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剧目,这样有利于巩固喜爱花灯但又难有机会走进剧场的的老的观众群体。

再从拓展方面来看,互联网上关于花灯的报道和视频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云南花灯。年青观众现已不满足被动地观看演出,更希望能随时表达自己观点,互联网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便可满足年青观众的这一需求。年轻人通过网络观看花灯报道和视频,可随时通过留言、弹幕等方式发表看法,这便把一部分年青观众吸引到花灯身边,还可对花灯创作形成积极反馈,使主创人员创作出更具时代感、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心理的剧目。

(四)新老结合的传播内容

剧目是云南花灯表演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云南花灯剧目已不适应当代生活,如《七妹与蛇郎》等虚构的神话剧,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如上所述,今天的观众多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欣赏花灯,他们对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不再是恐惧和全盘接受的心理,而是积极利用受众的选择权和表达权,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表达真实愿望,大众传媒可通过收视率、点击率和网络留言等方式反馈受众对花灯剧目的喜好。于是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便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如省花灯团在2014年创作了新的剧目《空巢》和《路灯下》,这两部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背景下孤寡老人的生活,作品演出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另外,还有一些新剧目根据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如刘康民创作的《法官老倌》,此剧根据发生在宜良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剧中讲述了在宜良农村养羊户家的羊把养鱼户家的庄稼吃了,结果养鱼户放狗把养羊户家的羊咬死,双方僵持不下的事件,最后这件争端通过一位老法官讲法律得到平息。这出花灯剧的演出对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又如花灯剧《家家有本经》让我们永远记住世间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还有花灯剧《山上的嫂子》歌颂了大山深处的军嫂,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善良和热情等。

除了有新剧目的创作之外,近几年来一些老剧目的二次创作也引人注意,它们多是将老剧目加入新的现代元素之后再来演出,如创作于60年代的花灯戏《小姐与长工》原剧中的主人公二姑娘是个悲情人物,经新戏改编后融入了更多现代女性的性格,使剧情更跌宕起伏,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再如《包二回门》、《刘成看菜》、《大茶山》等剧也是一改往日大家对花灯的旧印象。大众传媒成为花灯新剧目创作的推动力,使编剧们根据人们生活中的点滴进行创作,由此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也让花灯具有了更丰富的表演题材。

四、大众传媒背景下云南花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大众传媒对于云南花灯的传播而言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花灯传播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也对云南花灯发展提出了挑战,其中的流行文化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挤占了花灯的受众人群。云南花灯在当下时代背景中如何能焕发生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的缺失

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史无前例的时代,按照媒体行业标准,大众传媒对信息的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但由于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对云南花灯等民间艺术的传播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众传媒缺乏对云南花灯的深度报道。

媒介组织对于受众了解事件真相,负有告知、表达、解释和指导的作用,但现在大部分报道仅停留在第一层面,即告知何时何地发生何时,并未对时间的深层背景进行深度报道,如有的新闻仅报道某场花灯演出的时间地点和剧目,至于该剧中花灯歌舞的艺术特色、剧中所传递的文化风俗、以及剧目的传承演变等都挖掘不够,难以使受众充分领略花灯魅力所在。

其次,大众传媒对云南花灯的报道缺乏客观和全面。

根据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媒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大众传媒由某些媒介组织控制,出于不同原因,尤其为了吸引更多受众,他们会对信息进行增删或重组,或使用较为夸张的标题等对内容进行传播,这就使云南花灯的传播面临着失真的尴尬处境。

(二)花灯传播主体缺乏继承人

大众传媒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与传统迥异的、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年轻人的观念随之改变,他们更在乎“出名要趁早”,如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等更契合年轻人创业心理,花灯等传统民间艺术不仅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学习,且不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其后继人才的培养渐渐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因花灯不再是观众进行艺术欣赏的主流,学习花灯表演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伦不类的行为,甚至会被人取笑,导致专业花灯剧团大量减少,云南省专业花灯团队如今仅存8个。

其次,高等院校花灯专业学生生源严重不足。在云南花灯的昌盛时期,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培养花灯人才的重要基地,但今天因毕业生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带来就业困难,导致该专业招生生源不足,不得不暂时取消此专业。因缺少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一些花灯剧团只能从社会招生,用“以团代班”的形式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剧团的培养缺乏统一标准,从过去的职业班变成现在的临时培养,由此大大降低了花灯演出的质量。endprint

(三)年轻受众的认知度低

大众传媒为人们营造了目迷五色的环境,其中充斥的现代信仰用物质崇拜取代了古老的神祇,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一个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流行文化成为其中传播的主要内容。云南花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受到流行文化的猛烈冲击,年轻人更喜欢借助大众传媒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在闲暇时光中更乐于借助电影、电视和网络来获得流行文化的娱乐内容,更喜欢带来充分感官享受的好莱坞大片,而非传统的民间小戏。加之,云南花灯的传播虽一定程度借助了大众传媒,但对其利用率仍较低的,一方面,没有云南花灯的专业网站进行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对云南花灯的报道多较为零散,这就使得云南花灯的受众认知度,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逐渐降低。

(四)花灯剧目陈旧

传播媒介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媒介的变革不仅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更带来了传播内容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当下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所传播内容的数量相当惊人。二是传媒内容创新是未来媒介发展的核心和成功的关键。

大众传媒传播内容以上两方面的发展特点恰是云南花灯的弱势所在,云南花灯中,如《小放羊》、《绣荷包》等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不多,而且创新程度较为匮乏,许多十多年前的云南花灯剧目至今还在演出,呈现“吃老本”的状态,很难跟上大众传媒求新、求快的发展节奏。花灯剧的创作应大胆取舍,不仅做到老戏新唱,还可以引入一些热门网剧、IP电影等的内容进行创作,增强剧目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拉近观众与花灯的距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云南花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戏曲要有创新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云南花灯在大众传媒背景下进行传播,一方面要积极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打破传统花灯传播的时空局限,创新内容、培养传承人、扩大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亦要克服大众传媒带来的挑战,应对流行文化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冲击,既保留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增加其包容性。

注释:

①徐嘉瑞,马曜主编,徐演执行主编.近古文学概论,徐嘉瑞全集(卷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09):172-173.

②孟元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2(01):164-165.

③徐嘉瑞,马曜主编,徐演执行主编.云南农村戏曲史,徐嘉瑞全集(卷四)[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09):15.

④徐嘉瑞,马曜主编,徐演执行主编.云南农村戏曲史,徐嘉瑞全集(卷四)[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8:15.

⑤徐嘉瑞,马曜主编,徐演执行主编.云南农村戏曲史,徐嘉瑞全集(卷四)[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8:14.

⑥刘红,刘灵仪,吴桐.浅析云南花灯的电视传播现状及策略[J].云南电大学报,2012(09).

参考文献:

[1]马曜主编,徐演执行主编.徐嘉瑞全集[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晨光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桥,陈复声(执笔).花灯[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2009.

[3]张晓秋.昆明市戏曲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群.云南花灯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存在问题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