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统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

2017-10-20侯富儒

丝路视野 2017年14期
关键词:纲要课程文化

侯富儒

【摘要】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创造性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陶冶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课堂教学、网络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重点是要让课堂成为传播文化自信的神圣殿堂,为此教师必须明道、信道,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弄明白中国道路与中华民族五千悠久文明的内在联系;必须通情、煽情,善于通过与同学们共同赏析近现代史上相关经典艺术作品,在醉美共享中熏陶激发文化自信;在十九大后尽快依中央中国梦、四个自信、一带一路等主旋律对《纲要》教材进行系统修订,适当增加《纲要》课程课时学分,建立全国性课程共享资源库。

【关键词】《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关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其根本与本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为此中央专门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把文化自信建设“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教育部长陈宝生要求,高校思政课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下功夫。要把“四个自信”作为主体,积极完善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体系。2017年“两会”期间,陈宝生部长进一步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等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2017年5月7日中央颁布《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由上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当务之急。那么如何以文化自信统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呢?笔者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来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其主要路径有三:课堂教学——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神圣殿堂;教学博客等网络资源——涵养文化自信的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接通文化自信的地气文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文化自信教育的神圣殿堂进行探讨。首先老师自己要明道、信道,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谓圣。其次老师要通情、煽情,善于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美好情感,是谓神。通情达理,知行合一,师生融合,才能把《纲要》课堂变成传播文化自信的神圣殿堂。再次是希望在十九大后尽快按中国梦、文化自信等中央最新精神修订《纲要》教材,并建立全国性课程共享资源库。

一、首先老师自己要明道、信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那么作为《纲要》课程老师,首先要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明中国道路、信中国道路,特别是要弄明白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因果关系,从而明中华优秀文化,信中华优秀文化。

《纲要》教材的主题,就是中国梦,就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自信来自哪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过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中国道路溯源的论断,一般追溯到1840年止;习近平总书记把它追溯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这一崭新、深刻、睿智的论断,揭开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瓦解后社会主义在中国茁壮成长、一枝独秀的历史奥秘,找到了其根深叶茂、不可撼动的深厚文化根源。

那么道路自信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文化自信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问题,本文仅以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这些近似的美好理念,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关系为例来说明。主要从中国历史上主体民族文字、主体思想、主体阶级三个方面来分析。

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字——汉字,无论笔划多少,每个字都只占一格,一生下来就非常公平,这就给中国知识分子从启蒙一开始就培养了一个恪守公平的良好习惯。而欧美普遍流行的拼音文字,有的单词只占一格,有的单词占很多格,每个单词一生下来就不平等。

中国古代社会主体思想——儒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夫子认为治理国家最令人担忧的就是社会不均等,所以他的理想社会是天下为公、博爱共享的大同世界。这个大同世界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激励出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民胞物与、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也深受影响。

中国社会主体阶级——农民阶级,他们千百年来内心深处的最大呼唤与最大梦想,就是均贫富,等贵贱,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天下无处不均匀,无處不饱暖。

在文化惯性、共同理想、主体阶级三大力量叠加的巨大驱动下,在近代以来开放的世界历史大潮搏击中,在历经百年劫难后,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带路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革命新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这完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这完全是历史逻辑与文化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给全世界提供“一带一路”公共产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担当起促进全球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顺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谓“中国方案,大道之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甚至唱响联合国舞台。因此预见将来必定实现二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因为这必将是历史逻辑与文化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弄明白了这些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因果大势,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追根究底,道路自信的根本与本质是文化自信。老师自己明道、信道了,从内心深处生起了科学的崇高的文化自信,学术与信仰统一了,言教与身教合一了,成了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心口如一的圣者,自然就能高屋建瓴,以理服人,以诚感人。

二、其次老师要通情、煽情

人类文明就是不断追求真善美,但是从教学传播效果看,通过美的情感体验来传播真与善,是比较有效的传道路径。通情方能达理,煽情促进亲和。在《纲要》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歌曲等经典艺术作品,往往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给同学们留下终生难忘的美感体验,从内心深处生起科学的崇高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善于通过美感传播真理止于至善,这才是教学艺术的神通化境。

(一)书法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赏析近现代史上名人都留下的墨宝,这既是熏陶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别开生面认识历史人物的一个新角度。所谓字如其人;书、心画也。如在洋务运动中,为什么李鸿章负主要责任的甲午战争一败涂地,为什么左宗棠负责收复新疆一举成功?我们来看李鸿章书联:“歌德惠化速邮置,尚节俭志絜羔羊。”观众其字迹肥俗善媚无筋骨,察其心性柔雌如羊不帅雄,缺乏亮剑精神,所谓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在甲午海战中屡因企图保存实力一己之私消极避战,坐失战机,一败再败,实属必然。反之,左宗棠抬棺西征,置生死于度外,先声夺人,相继粉碎阿古柏叛乱及俄、英列强分裂我国新疆的图谋,保住了占中国领土六分之一的广大国土,为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留下千秋功业。在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最衰败晦气的灰暗时代里,让天下人看到还有左宗棠这样顶天立地的奇男子!美国《新闻周刊》在2000年千禧之年评选出“近千年世界40位智慧伟人”,中国有三位:成吉思汗、左宗棠、毛泽东。梁启超说:“左公乃五百年来第一伟人。”毛泽东说:“没有左宗棠,新疆的事难说。”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我们再看左宗棠书联:“爱国心如葵向日,含香意共李无言”“正直光明臣心戴日,齐同振作众志成城”“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瑕”。观其字迹雄迈率性而知轻重,察其胸怀光风霁月有如赤子。其成为晚清文韬武略、平乱抗侵、经世济人、无往而不胜、屡建奇勋的镇国重臣,绝非偶然。其实对比赏析毛泽东、蒋介石二位历史巨人的书法,探究其成败得失,更是引人入胜。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从略。

(二)绘画

在抗战相持阶段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最艰难的时刻,1940年画家徐悲鸿则创作的《愚公移山》,融中西方两大传统绘画技法于一体,以苍劲古朴的神韵,震人心魄的力度传达了一个古老民族持久抗战的不屈意志,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胜利。这其实是绘画版的《论持久战》。当年徐悲鸿还奔走于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賑济灾民。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甚嚣尘上,旅美画家李自健创作了“杀·生·佛”为主题的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画面左侧是两个持剑挺立狞笑的日本军官,中间是一位面对遍地暴尸露体的尸首在号天大哭寻找母亲的婴儿,右侧是一名俯身救人的和尚。与西方油画作品中一向饱享美丽母爱的天使般的儿童们,形成强烈的视角对比。一目了然而铁证如山地控诉了日寇制造人间地狱的滔天罪行。李自健将此画在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自费巡回展出,引起强烈反响,观众达数百万,甚至把日本的文化名人池田大作感动得哭了,在国际上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嚣张气焰。画家徐悲鸿、李自健一画胜过千言万语,一人胜似千军万马,他们的巨大成功在于德艺双馨,爱国为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运用西方油画的现代艺术形式来表达酷爱和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

(三)歌舞

其实最能打动青年大学生,引起强烈共鸣的还是激情澎湃的历史歌舞。所谓一首歌,一个时代。《北伐军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我的祖国》等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谱写的经典历史歌舞,满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每当在课堂教学进行到相关章节时,这些歌舞通过多媒体一展示,都能引得同学们精神为之一震,全神贯注地聆听观赏。《北伐军歌》歌词最短,“打倒列强,除军阀”,但是却唱出了大革命时期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无畏气概。《大刀进行曲》,反映了爱国将士们终于等来了抗战杀敌这一天到来,那种急迫而欢喜的心情。《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面临亡国灭种关头的彻底觉醒与凤凰涅槃。周恩来亲自主持的英雄史诗《东方红》歌舞剧中《游击队之歌》这段短小精悍,把什么是游击战,什么是军民鱼水情,什么是人民战争,演得十分传神,同学们看后无不肃然起敬。《我的祖国》更是唱出历经百年磨难后诞生的新中国那股青春力量与扬眉吐气,唱出了新中国威武豪迈泱泱大国的雍容风范。这里重点分析一下《红军不怕远征难》。毛泽东所写的这首诗歌、草书与谱曲三者配合,天衣无缝,生动地谱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產党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敢于压倒一切困难、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最为宝贵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真实地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思想、品德最杰出的传人;完美地诠释了苦难如何孕育辉煌,天如何降大任于斯人斯党,历史与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与共产党的奥秘。大学四年毕业后,同学们所学大多都可能忘记了,但是课堂上某首曾产生强烈共鸣激发崇高情愫的红色歌舞可能终生难忘。所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赏析红色歌舞,这是传播熏陶文化自信最美好最神圣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三、既明道、信道,又通情、煽情

从情与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老师就可以把《纲要》课堂教学变成陶冶文化自信的神圣殿堂。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全国现有的《纲要》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一些缺陷,希望在十九大召开后尽快弥补。

(一)《纲要》教材

2015年修订版的《纲要》教材有三大缺点。1.教学目的。没有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四大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等这些主旋律作为教学目的与中心思想来统摄教材。这是四个意识上的严重迟疑与失误,需要提出严肃批评,希望尽快改正。2.教学插图。这本教材理论性非常强,又没有一张插图,影响亲和力与可读性。建议配合中国梦、文化自信、一带一路等主旋律配上相关插图。3.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末这一段历史只写中国如何屡战屡败,如何一次次割地赔款,似乎大中华无一人是男儿,读后让人非常泄气;而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样关系到一带一路彪炳千秋、大快人心、大长中华儿女志气的伟大胜利,却不着一字,这样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不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希望尽快需补上。

(二)《纲要》课程全国网络共享资源库

高校《纲要》等四门思政理论课是如此重要,可是却没有办一个全国性的课程共享网络资源库。这严重落后于共圆中国梦伟大时代与伟大实践的需要,严重影响全国《纲要》课程教学效果,希望尽快建立。

(三)《纲要》课时学分

目前高校四门思政理论课中,《纲要》课程课时与学分最少,只有2学分,这非常不合理,引起全国《纲要》课程老师不满。

1.从教材份量看

《纲要》教材在四门思政理论课中最厚。据调查,由于课时太少,几乎所有高校,《纲要》课程只能讲到1949年。建国后三章只能让学生自学。更无法进行《纲要》课程特别重要的参观红色基地实践教学。

2.从受学生欢迎程度与效果看

《纲要》课程由于其故事性、趣味性、丰富性,成为四门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同时可为学好另外三门课打好基础,更容易达到思政课总的教学目标。

3.從習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学习看

他是一位历史修养深厚、特别有历史担当、历史智慧的领袖人物。他特别是重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此凝聚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增强治国理政智慧。

结合中国经史互参学术传统,强烈建议对四门思政理论课课时学分进行改革:《纲要》与《毛概》课时一样多,4个学分课堂学习,2个学分实践教学。或者如浙江大学所实施的变通办法,把《毛概》建国前部分的2个学分让给《纲要》课程,两门课程平分秋色,都4个学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EB/OL].2016-07-13.

[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

[3] 陈宝生在浙江大学调研时强调——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EB/OL].2016-12-05.

[4] 张树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大工程[EB/OL].2017-03-04.

[5]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

[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

[7]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

[8] 宋·朱熹.四书集注·季氏第十六[M].长沙:岳麓书社,1993:247.

[9] 李盈.缘何“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唱响联合国舞台[EB/OL].2017-05-08.

[10] 苏铁锚.中国左宗棠——悟透、践行中华文化的世界伟人[EB/OL].2015-11-07.

[11] 高清.画家李自健创作惊世巨幅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EB/OL].2014-12-12.

猜你喜欢

纲要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自行车的发明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