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题材电视专题:以纪实风格传承文化遗产

2017-10-20张彬荣

今传媒 2017年9期

张彬荣?

摘 要:自从电视诞生以来,围绕着这一传媒介质衍生了无数的优秀文艺作品,电视专题片亦在其列。近年来,一大批以反映非遗题材为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从2014年以来,渭南广播电视台投入精锐人手,高端电视摄制设备,对全市一百多个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予以系统化的梳理。该工程以电视专题片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对渭南地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翔实而精准的纪录,拟为后世留下一笔丰厚的影像文化遗产。综观其非遗及文化遗产类内容的文艺类电视专题片,纪实已成为这一题材电视片愈来愈明显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电视专题;纪实风格;非遗电视节目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099-02

在电视媒介处于鼎盛之期的今天,以人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拍摄内容的媒体层出不穷。他们广泛采用电视专题片的形式,以人类的生活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为其表现对象,以瑰丽奇炫的姿采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渭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和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是闻名遐迩的“戏剧之乡”和“鼓舞之乡”[1]。2014年起,渭南广播电视台开始筹拍电视系列片。这是一项伟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内容囊括该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百余个,类别涵盖有戏曲、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特色饮食、民间传说等诸多方面。迄今为止,摄制组业已完成各类专题节目四十集,其中每年的节目汇编为一季。今年,已经展开第四季非遗项目的摄制工作。

过往三年多的苦乐得失,让笔者对这一艺术实践有着诸多感悟。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次摄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丰富的艺术探索和创新体验。其中,为何且如何在非遗题材电视专题片中运用纪实风格,则是最为明显的一项。特撰文以表,和诸位商榷。

一、电视手法表现非遗节目的可能性及定位电视专题片的必然性

1.电视专题片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最为有效的物质载体

众所周知,1926年1月27日,苏格兰发明家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电视”。它声色影音皆备、直观形象生动、表现手法原汁原味、具有其它纸质媒介或者声音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历史渊源来看,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起步最晚,发展却最快,这正是由它视听结合的综合传播优势所决定的[2]。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以电视专题片的方式表现非遗题材,传承传统文化才有了可能。

电视自诞生以来,以其为传播载体的各类文艺作品浩繁如海。其中,电视专题片的出现和发展可谓是有目共睹。笔者在多年的电视工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一艺术形式强大的生命力。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选择运用电视专题片的表现手法,来梳理当地非遗资源,乃是时代之必然。

2.电视专题片的概念分类及其纪实属性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又可分为新闻类、文艺类等。本文着重讨论的是文艺类电视专题片。什么是文艺类电视专题片?就是以文化艺术为其表现内容的电视片。一直以来,该类专题片留给受众的印象都是强调主题,风格鲜明,以高度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取胜。同时,它不过分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文化价值的和社會影响力。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

纪实性的电视专题片也叫纪录片。“在电视行业,纪录片是最有艺术感染力和欣赏魅力的节目类型之一。[3]”它拒绝枯燥乏味的叙事风格,追求“节奏性”“可视性”和“故事性”,成为诸多电视专题片勇于尝新之举。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的摄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的电视实践。

二、纪实风格在非遗题材电视专题片的存在基础

非遗题材电视作品,乃是对于人们在生产生活、思想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映,带有明显的人类活动标志,遵循生活中本来的劳动过程,揭示人类生活轨迹。下面,笔者将从摄制组所涉猎的拍摄内容中择选实例,予以表述。

1.纪实是非遗题材电视作品的基本内核

从事实本身来说,非遗题材电视作品就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化表现。它的基本拍摄要求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实为其内核与灵魂。只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纪实手法,才能最大现状地保留珍贵的非遗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对之予以传承。

从我市非遗项目所涉猎的内容来说,多为散落民间的一些文化珍品,比如某种衰微的戏曲唱法,或者是正在消亡的手工技艺,或者是渐行渐远的文化习俗,或者是留存于民间一隅的特色饮食,还有诸多类似的内容。这些宝贵的非遗项目,蕴藏着先辈丰富的生产生活痕迹。如何客观地将负载着祖先文化基因密码的项目做好,纪实是重要的通行手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多为普通大众,他们或是某个行业的精英,或是某个行当的魁首。非遗电视专题片其实就是这些平凡大众原生态的表演或表现。比如华阴老腔,就由张喜民领着班社到处展演,原味表达。对于他们演出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演出内容的科学纪实,就是对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最大保留。

2.纪实是非遗题材电视专题片受众的必然要求

诸多非遗项目,传承者多是各个行业内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对于他们技艺的记录展示,则是对其行业文化成果的客观保留、最大肯定与忠实传承。在摄制过程中,只有对他们真实的表现如实纪录了,对其文化元素展现了,对其生活内涵揭示了,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节目播出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这也是由广大受众群体决定。非遗题材电视节目,一类关注群体为对于人类社会有着较高学术追求或文化探索的学者型受众,另外还有民间广大的与该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民众。这两大群体对于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有着天然的敏感和非常便利的核验资源。只有客观记录、符合生产生活逻辑的电视作品,其内容才能经受得起事实的考验。

3.纪实风格可以全面展示“非遗”丰富多彩的面貌endprint

非遗项目涉及庞杂,唯有纪实,方可在表现上避免雷同,展示风采。我市所搜集的非遗项目中,包含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5项,省级以上96项,数量丰富、内容全面,涵盖了国务院标准的十大分类。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只有遵循纪实的电视手法,尊重每个项目的个性,才会对那些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项目予以客观表现,才能得到广大电视受众的肯定。

综上所述,纪实风格乃非遗题材电视专题片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那么,如何理解并贯彻纪实风格对于非遗电视系列片的现实意义呢?笔者试从以下方面予以阐释。

三、非遗类电视专题片纪实风格的现实运用

从“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第一季节目摄制开始,编导们就统一认识,以纪实作为系列片的基调。无论是地方戏曲的异彩纷呈,还是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不管是东府饮食的色香美味,抑或是秦东民俗的古老深厚,都务必遵循生活本来的样子,以纪实风格表现非遗项目的丰美。笔者所编导的手工技艺类的《富平石刻》《富平柿饼》和曲艺类《蒲城走马戏》分别为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节目内容,下面具体阐述。

1.手工技艺类节目的纪实手法:严把手工工序完整展示技艺

先说《富平石刻》。石刻,是个很苦的行当。用当地艺人的话来说,是个“暖石头”的活计。手工雕刻艰辛无比,一般要经历三大工序:采料、取坯、刻制等。就刻制工序本身,又分为若干小工序。以刻字为例:从写字、勾字、过字一直到刻字。在拍摄过程中,为了真实完整地表现石刻艺人的工作状态,镜头步步跟随,让观众既有对石刻技艺的认识,也有对石刻艺人高超技艺的敬佩。

同是手工技艺,拍摄《富平柿饼》时,在有关《编导阐述》里确定拍摄步骤:从采收柿子开始,经历采摘、削皮、串挂、晾晒、揉捏、潮霜等十多道工序,直至成型。严格把握柿饼制作的每个关键节点,逐步跟拍每道加工过程,做到完整翔实。

“纪录片因其过程性、纪实性的影像记录品性,更易于建构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文本结构”[4]。两部节目制作完成后,正是由于具有鲜明的纪实风格,因而赢得业内肯定和受众好评。《富平石刻》获得第七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年度“优秀对农电视作品”二等奖;《富平柿饼》电视专题片也在2016年度的金鹰奖评选中,荣获“纪录片?专题片”二等奖。

2.民间曲艺类项目的纪实风格:场景多样化演出接地气

而在曲艺类非遗题材电视专题片中,这一纪实化的艺术风格同样鲜明。以第二季《蒲城走马戏》为例,该片由民间班社在农家小院的纳凉演出为切入点,贯穿洛河湾的外景演出,穿插乡镇剧院简陋的剧场表演,以及龙池村巷口的弹奏,层层深入,让观众立体化地领略了这一草根艺术的生存现状,又结合非遗工作的时代要求,于纪实性中挖掘深度思考的潜力。

同时,节目在制作上高瞻远瞩,追根溯源,前后对比,始终将对民间曲艺的珍爱和保护意识贯穿全片。创作格调上忠实于艺术本身,遵循创作规律,客观再现古老戏曲的艺术魅力。在创作上熟练运用电视手法,从视觉到听觉,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蒲城走马戏》荣膺2015年度“陕西广播影视奖”文艺类电视專题片一等奖。

四、结 语

“留将根蒂在,岁岁待东风”。当然,纪实并不等于对生活的原搬照套,也不是冗长单调的影视生活片。它是一种有智慧的概括选择,是从业者对于受众呈交的“良心账簿”。就“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来说,就是要以清晰精美的镜头、走心动情的解说、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来完整地追溯并记录先辈们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四季以及今后的的摄制工作中,它就像是一个标杆,让我们不断地矫正自己,无论是对人物的关照,或者是对非遗内容的关注,一切唯实为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运用好纪实风格,用客观明晰的影像内容,去表现那些源远流长、美丽诱人的人类文化珍宝。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新华传媒出版集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 温化平.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3] 冯文强.浅析新闻纪录片《建设者》是怎样炼成的[J].当代电视,2016(4):65.

[4] 何苏六等.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5):38.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