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新闻报道探索研究

2017-10-20刘伟

今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新华网

刘伟?

摘 要:以数据挖掘和可视化驱动新闻生产已成为当前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新华网作为“中国数据新闻开拓者”,其在数据来源挖掘、报道类型拓展、可视化形态创新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尝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数据新闻报道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072-02

作为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以“数读新闻,据焦天下,用数据和图表传递独特新闻价值”为理念,创新报道形态,受到广泛好评[1],其数据新闻实践对传统媒体数据新闻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新闻报道现状

本文抓取了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2017年上半年每周一、三、五发布的数据新闻(共155篇),从数据来源、报道类型和可视化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其不足之处并尝试提出优化策略,以此为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

对于数据新闻来说,数据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新闻作品质量。数据是否真实准确是数据新闻作品能否被受众信服的前提,数据是否丰富翔实是数据作品能否被受众二次传播的基础。根据对所抓取报道的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未注明数据来源的文章有19篇,交叉数据来源(指数据来源是多个单一数据来源的集合体)的文章有96篇。在单一数据来源的区间内,有18篇文章的数据来自于新华社内部资料库,有9篇来自于政府及政府网站,此外还有各5篇分别提取自权威报告和第三方数据库,3篇来自于网络及其他媒体的资料库。具体数据来源情况如图1所示。

在研究样本中,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报道有约88%都注明了数据来源,数据来源的不透明会对新闻真实性造成一定损害。接近70%的报道都属于多渠道整合数据的交叉来源,这既有助于栏目强化自身的权威性,也有利于数据的二次积累和整合,反映出栏目强大的数据筛选能力和为数据新闻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二)报道类型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将新华网的数据新闻的报道分成热点解码、政策解读、生活服务、交互数据和科普知识五大系列[2]。笔者对所抽样的155篇新闻进行分析后发现,热点解码系列占比最大,其次是生活服务和政策解读系列,这三种主题类型加起来占到了总体的78%。值得注意的是,交互数据系列占到研究总量的9.7%,相较于以往占比有所上升,交互数据是数据新闻中比较高级的呈现方式,传播效果和互动效果都更好。具体选题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反映了栏目对政治题材的重视。五大系列虽然各有侧重,但占绝对比重的热点解码和政策解读系列的文章几乎都是政治类的作品,其他系列中也不乏政治和生活、科技相交叉的内容。新华网“数据新闻”将政治议题与数据新闻进行了完美融合,是对时政新闻写作方式和传播模式的新探索,有利于更好地解读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硬新闻。

(三)可视化形态

可视化形态作为数据新闻对受众的直接呈现,是评判一则数据新闻好坏标准中重要的一环。对抽样的155篇新闻的可视化形态进行分析和统计发现,栏目采用最多的可视化形态为图解方式,其次便是多类型呈现方式,动态可视化新闻占到了大约10%的比例,其他均为静态可视化新闻。具体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

数据来源:作者研究计算得出

由上可见,新华网“数据新闻”已经能够熟练地将图与文进行处理加工,并根据自身的媒体定位和栏目要求对作品中的元素进行多种类型的叠加,甚至可以完成较高技术水平的可视化动态交互式数据新闻。但就目前占比情况而言,其可视化形态程度还处于继续向成熟阶段靠拢的过渡阶段。

二、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来源渠道简单,回收率低,深度挖掘不够

“数据新闻”栏目对于数据的利用无论是在数据来源方面还是在数据利用率上都存在不足。反观国外数据新闻的领跑者,其数据来源非常广,包括且不局限于自身、政府及其官方网站、第三方企业(尤其是社交网站)、各种权威报告以及学者的研究等,还有的数据来自于与用户的互动过程。此外,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对数据挖掘深度不足,所生产的新闻作品大多仍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解读。

(二)类型:过度依赖时政要闻,人情味不足

“数据新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大多以国家重大的时事政治为选题,尽管对部分作品做了“软化”处理,但过量的硬新闻仍显得人情味不浓。同时,栏目的选题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日程,如3月份密集发布20多篇报道全部是有关两会的,4月份发布了近10篇关于雄安新区的数据作品,5月份多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在其他少有大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内的议题设置能力则显得相对较弱。

(三)形态:丰富性不足,缺乏动态交互设计

新华网的可视化形态仍局限于静态,且多为图解等形式,缺乏动态的交互设计,导致数据新闻成为图表新闻,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与用户的互动仍停留在早期的转发、评论之上,缺少和读者的深度互动。如3月29日发布的《互联网时代,你有多久没写字了?》一文,采用长图式的各种统计图表,缺乏动态交互设计,使其转化为单向输出型的普通新闻,难以引发读者共鸣。

(四)内容:数据和文本失衡,创作流于表面

数据新闻如果单靠数据驱动而没有经过记者的深加工,有时也会陷入数据淹没信息的尴尬境地,或生产出嚼之无味的作品。新华网的“数据新闻”中,有一些作品便属于这种情况,仍以上文提到的《互联网时代,你有多久没写字了?》这篇数据新闻为例,文章下设五个部分均只有一个小标题和一张“冰冷”的统计图,这样的内容无异于数据的堆砌,其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三、关于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的若干思考

(一)拓宽数据来源,优化数据利用

传统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变革,决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已有的资料库,而要拓宽数据来源,尤其要注重与专业渠道的第三方信息来源建立合作;同时要探索建立媒体内部数据库和媒体间的共享数据库,以提高数据的回收利用率;还必须以广挖深耕的态度对待数据,生产更优质的数据新闻作品。

(二)加强新闻策划能力,推进调查性数据新闻探索

调查性数据新闻是新闻策划在大数据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基于大数据的调查型数据新闻采编应该尝试与媒体新闻策划业务紧密结合,通过借鉴媒体新闻策划部门或团队积累的宝贵经验与资源,推动调查型数据新闻的发展成熟[3]。通过调查性手段创作的数据新闻作品有利于延伸、深化主题,挖掘到背后的故事。

(三)提升技术水平,注重受众体验和反馈

数据新闻既要求记者要培养传统的职业素养,更要求从业者要通过掌握可视化呈现新闻作品的技术来加强新闻的动态可视化交互,提升用户体验。此外,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打造开放型数据库,让用户深度参与,利用“众包新闻”原理创新数据收集方式,适当采用基于社会化媒体的UGC模式,传播兼具趣味性和独特性的数据新闻产品。

(四)优化叙事能力,形成数据新闻写作范式

数据新闻在我国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尚未形成一种普遍认可的写作范式,叙事能力不足是目前数据新闻作品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要继续发扬传统媒体的叙事优势,探索传统媒体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形成可视化效果强、叙事能力优的写作范式。

参考文献:

[1] 马轶群,曹素妨.“数”读新闻“据”焦天下——新华网数据新闻的探索与实践[J].传媒,2016(14).

[2] 新华网.五大体系探索“数据可视化”新闻[EB/OL].中国新闻采编网,2015-05-30.

[3] 郝雨,任占文.我國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J].新闻界,2016(12).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新华网
新华网登陆A股
国内网络数据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党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