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笔作犁 躬耕俯首

2017-10-20传馨

今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学科

传馨

编者按:作为一名作家,他融情于文字,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剖析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身为一名师者,他传道授业,躬耕俯首,致力于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人。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用敏锐的眼光抓住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用文字构建出一个个理想的温情世界。在传媒大背景下,现代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受众对传统文学应有的注意力,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的基点。他热爱文学创作,以笔为犁,以纸为田,坚持文化自信,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学天地,以其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沟通的桥梁,彰显文学魅力。他拥有诗人所特有的激情,字里行间张扬出大气的格调;也具有研究传媒的学术情怀,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他对传媒教研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他就是本期封面人物——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

徐兆寿,男,1968年出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文艺批评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原生态视野下的西部生态文学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人学的困境与超越”、甘肃省财政厅业务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研究”、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研究”和秦安县“大地湾文化传播”等多项课题。1988年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500多万字。长篇小说有《非常日记》《生于1980》《幻爱》(《我的虚拟婚姻》)、《非常情爱》《生死相许》《伟大的生活》《荒原问道》等7部,诗集有《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麦穗之歌》等2部,学术著作有《我的文学观》《中国文化精神之我见》《非常对话》《爱是需要学习的》等12部,获“全国畅销书奖”“敦煌文艺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多项奖,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近百篇。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徐教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刊的采访。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西

北师范大学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学院,请您谈一谈贵院在您任院长以来,各个方面均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其

中對学院的改革与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徐教授: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西北师范大学传

媒学院是2012年5月新成立的一个学院,是在原来文学院的新闻系、教育技术传播学院的编导系、播音系及美术学院的动画系的基础上组建的。成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这些学科都已经成为新的学科,且生长性强,需要按新的一级学科分类组建新的学科或学院,而不能再依附于其它老学科无所发展;二是甘肃文化建设的需要。甘肃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地段,其它文化也非常丰富,但传播力弱,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受到限制,近些年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文化传播必须跟上去,而西北师范大学的文科和艺术学科是老学科,在西北地区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此两者的基础上成立的传媒学院,一开始便承担着传播甘肃文化的使命。

我本人最初是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3年底成为院长,也是传媒学院第一任院长。在我任副院长和院长以来,首先是确立学院学科发展的方向,就是以学科本身拥有的学科特色为基础(一般性),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特色),从而确立了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两个方向。其次是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传播活动,最有影响的有四个。一是文化名人进校园,邀请了莫言、贾平凹、舒婷、雷达、水均益、朱军、刘震云、敬一丹、朱大可、李敬泽、毕飞宇、陈平原、陈思和、陈晓明等近20位全国著名作家、主持人、文化学者走进西北师大。这一活动持续了近四年,在西部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在全国文学界也有很大反响。二是创办“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传播中外经典名著和影视作品,成为学界热点。2014年以来,创办“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先后邀请雷达、白烨、陈晓明、陈思和、李敬泽、施占军、邱华栋、张清华、韩春燕、陈传席、周星、胡智锋、段京肃、吴飞、杨魁等国内知名学者,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洪俊浩、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赵月枝、美国杰普曼大学终身教授贾文山等3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讲解中外经典名著,出版《重返经典——在中国西北角重读人类经典》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辑(作家出版社2017年7月),即将出版三、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这些活动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在全国高校和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策划“金城讲堂”,助力兰州文化建设。2016年以来,为兰州市策划文化建设项目“金城讲堂”,并受聘学术顾问与学术主持,先后邀请莫言、贾平凹、王蒙、雷达、余华、苏童、欧阳江河、翟永明、李敬泽、陈晓明、王立群、张清华、韩春燕、鲍鹏山、郦波等来兰讲学,发挥文化名片效应,进一步活跃兰州的文化氛围,为把兰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重镇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大力进行实践活动。其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外国青年看中国-兰州行”连续进行了三届,2015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

当然,这些都是不是我一个人所为,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诸事方可成功。我们在成立之初有一个口号:“为梦想而奋斗。”

记者:您本科在西北师范大学就读,获得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又毅然返回母校留校任教,可否谈谈,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最吸引您的都有哪些方面呢?

徐教授:事实是,我还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成立了传媒学院。那时,我的确有想留在上海或去北京、广州等地发展的想法,学校领导不知从哪里听到,便感情留人,在各方面都给予关怀,正好在我读到二年级时,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传媒学院,学校领导让我来主持工作,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当时确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院长这个职务,是我觉得在这个岗位上可以为甘肃做些事情。所以我回来带领师生们做甘肃的文化传播。这些年来,应当说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当时在想,等这些事情做完后,我就辞去院长职务,专心写作。说到这里,这就不能不再说说一个内在的原因。我在复旦读书时,写了长篇小说《荒原问道》,我发现,离开了西部才能真正看清西部是什么样子,同时,也明白我的写作资源仍然在西部。我的导师陈思和先生不经意地给我说过,西部是能产生大悲剧大作品的地方,我在内心深处是做一名作家,因为这样一种指引,所以我便回来了。endprint

还有一点,那就是当时我的年龄已经四十过了。都说落叶归根,人到四十岁以后就一直想回到故乡。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写到一个事实,即我从上海坐着飞机回到兰州时,当我再次看到那久违了的荒山野岭时,不知为什么,突然间产生了难以想象的亲近感。我觉得这就是我所认定的地方。我必须为它奉献生命。这大概是难以说清的原因。

记者:贵院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方法独特,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传媒人才,请问,贵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什么?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特别的举措呢?

徐教授:学院发展理念“传媒六艺”。我们在古代六艺的基础上提出今天的影视人才要学会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礼、乐、摄、制、书、说”,这就是传媒六艺。礼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礼的内容在今天是缺失的,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礼仪风尚。书便是写作。只有不断地写作,才能培养学生阅读与思考的习惯,才能使学生有能力应对当下的就业及社会环境。在培养研究生方面,这要求对书写尤其重视。摄是摄影、摄像,制是影视后期制作、动画制作,是我们学生们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们如果学会这六种能力便什么都不怕了,到哪里去都能有好工作,也有好生活。

此外,为了把学生的基础打扎实,我们又提出经典阅读计划,这就是“三百计划”(阅读一百本经典名著,看一百部经典电影,写一百篇文章)。这一活动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并受到学者们的赞扬。

记者:您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而现今文坛充斥着“文化快餐”现象,文学商业气息浓厚,以在校学生为主的青年读者只知郭敬明、韩寒等之类的作者,而对于经典文学书籍知之甚少。您认为我国传媒高校文化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亟需解决?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您有何建议?

徐教授:传媒界的问题在于,当新闻、电影等学科从原来的文学和艺术学科中脱胎出来之后,就想割断脐带,独立生活了。这本来是好事,但后来的情形是在自立门户中,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忘记了故乡,所以后来被技术力量挟持,忘了人文价值这个归途。在我看来,文学、哲学、历史不应当成为单独的学科,而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尤其是传媒学科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我们便不知道为谁传播和传播什么、传播的目的。所以,我还是觉得我们得打好这个内功。这就是九阳神功,练成后会自动护体。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提出经典阅读,让学生们接触经典,远离和化解那些流行的商业、娱乐的东西。而且,我始终认为,传媒学科不能简单地成为术,还要有道,所以大学生至少要花一至两年的时间去学经典,再用一两年时间去学传媒之术。术是很容易学会的。今天摄像机和照相机已经人人都会了,且几分钟就能掌握,重要的是拍什么。这就需要道的引导。

记者:您认为文学和传媒有哪些互通的地方?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讲,如何做才能使两个学科互融互通,互相发展呢?

徐教授:这个问题我在上个问题的回答中已经回答了。新闻的情怀怎么培养?要从文学、哲学中培养。人们都说“文学即人学”,其实新闻学何尝不是人学?新闻的笔法从哪里来?更是文学。新闻从文学那里学习修辞,使枯燥的新闻变得有趣、有味、有情怀。我不大赞成所谓的客观写作、零写作等观念,任何写作都会有观念。戏剧影视学更是如此。

现在,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中觉得了一些方法,花样百出,还以为那就是道,其实不是,那些学科中也有道的一面,但它们本身得从文学、哲学、历史学科中去找到真正光明的道。所以,归根结底,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两者应当紧密相连,传媒学科才會有生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作品赏析(3)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Writing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赵玉兰作品
张超、哈春发、罗炜、白杨作品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