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与火的博弈

2017-10-20

商界·时尚 2017年10期
关键词:薪柴烧窑柴烧

中国的制瓷史已经有数千年,而柴烧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就如同原始部落绕着熊熊大火的歌舞一般,令人热血奔腾。柴烧陶瓷以其大气、朴拙等特点逐渐成为收藏界、艺术界的新宠儿。

陶土的温暖

陶土温暖的材质决定了它与人心灵相通的美,火舌的痕迹与落灰又给了器物自然枯槁的美。所谓陶土,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成陶的土质。柴烧所用的土,一般都是粉碎瓷石所得的土或是人工配制成的制瓷原料,经陶者自行调配。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黏土,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但是单纯用高岭土是不能制成瓷器的,须掺入其他原料。

著名的柴烧艺术家田承泰说:“陶是有生命的,和茶一样,所以必须用起来,不要供着。”柴烧茶陶,从塑造至火中涅槃重生,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很多陶器不能和茶很好地匹配是因为没有完全烧熟,土腥味很大,密度不高,柴烧的密度比紫砂的要高,毛孔更细,又能呼吸,留香更好,所以柴烧不但外形和颜色上美,而且适合养,越用越漂亮。柴烧的这种美通过器物本身微微散发,慢慢渗透直挠人心。

1000℃的火热

柴烧的过程因柴火的作用而脱离了人与物的直接关系,使人在烧造过程中失去了绝对的主控性,柴火在成就美丽的同时也在物化艺术家的心智。

入窑是一件郑重的事情。摆窑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每把壶摆放位置的远近高低,摆放形态的平正偏转,都会对最终的釉色形态及每把壶的气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溫度,不同气氛,不同位置成就了柴烧器物的独一无二。在1200℃的高温下,薪柴开始融化,由于窑内位置、温度不同,每个柴烧器纹路也会不同。经过一周的冷却后,拆掉封窑的砖块,将其一一取出,日光之下,每一把壶,每一只杯都在向你诉说着它的重生。

而现在,烧窑的模式有很多选择,相对于电窑、汽窑这些现代工业的烧窑模式来说,柴烧窑当然更古老,更传统,整个烧窑方式历史中用薪柴作为烧窑辅助占据了很长的时期,柴窑的成品率比起现代的烧窑方式成品率要低很多,成本当然也要高很多。

有人不理解,觉得为了一块“破”陶器,有什么好折腾的。不过懂得的人自然明白,“创作,晾坯,素烧,上釉,入窑……”即便你有多年经验,还是有一半要靠大自然的天然馈赠。换句话说,不到开窑取出作品,你永远不知道眼前的景致是令人欣喜或叹息。

曾经,日本的柴烧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为文化背景及审美的不同,中日在柴烧技术上就有了不同的发展:日本是以原始陶瓷烧制方式,柴火直接面对窑内坯体,留下烧制的各种印记,追求古朴天然的美,而中国则利用匣钵装盛坯体,避免烧制时火迹及落灰影响,创造出精致且色彩华丽的瓷器。

柴烧釉上彩

在柴烧中,除了落灰形成的瓷器外,还有在柴烧器皿上进行釉上彩绘画的创作。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可以说一半是偶然,也可以说是一个“借势”的过程。

陈雍别号“三十三行者”,是一个出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自幼研习中国传统水墨画,近年来专攻传统中国画绘画方式以及陶艺,立志要把绘画与柴烧器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柴烧釉上彩简单说就是在已经烧制成的柴烧器皿上用彩料绘制画面,和其它瓷器不同,因为柴烧器皿每一件的落灰形成的纹理不同釉色也有差异,所以柴烧釉上彩并不是直接简单地在上面绘制画面,而是根据出窑后柴烧器皿上自身纹理釉色的基础上,“三十三行者”展开创作。绘制出来的柴烧没有一件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件都不可复制。比起在纸上作画,他更喜欢挑战自我喜欢不拘成法,遵从质朴的原始美,也是他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对于当代柴烧陈雍也有自己的理解:“当代柴烧的理念源自日本,其不仅仅是用薪柴做燃料烧制,更看重用薪柴做燃料让器皿所产生的纹理、色彩,与旧时柴窑有着不同理念,审美角度迥然不同,在原始的粗犷的方式中追求真实永恒的寄托,更符合现代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和个性的体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薪柴烧窑柴烧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最后的砖窑
【陶艺柴烧活动】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