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科创中心核心区的思考

2017-10-20李星洲

投资北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核心区中心成本

李星洲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北京的使命和责任,是一项国家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对于北京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核心支撑作用。为此,必须深刻剖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改革、优化提升空间布局、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建设中尚存制约因素

科技创新创业成本偏高

纵观世界各国推进典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不论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建设“筑巢引凤”的企业孵化器,还是疏解整治落后产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平台的“腾笼换鸟”,其根本目的都是降低科技创新创业成本,优化激活本地创新创业的资源存量、吸引拓展全球创新创业的资源增量。

有关研究表明,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创新中心相比,北京(海淀)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融资成本、失败成本都处于国际高位,而且随着土地成本上升、员工工资增长、城市交通和生活成本增加,商务成本、研发成本显著增加,逐渐丧失创新创业竞争力的成本红利;与上海、深圳相比,北京(海淀)的知识产权成本、融资成本、商务成本、研发成本、失败成本等方面不具有优势,尤其是包含办公场所租金、职工工资水平等在内的商务成本、研发成本、失败成本均高于上海、深圳,研发成本甚至达到了上海的2倍。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比较,科技创新创业成本已经成为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全面系统地关注创新创业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硬成本和软成本,聚集于总成本的降低,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友好型、成本节约型的生态系统就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的重要课题。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有待提升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和主要载体,要求城市空间必须以更开放的视野和空间承载城市功能和品质,需要持续提供承载重大科技创新功能和创新成果的空间资源。

对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目标,中关村科学城空间布局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创新空间功能能级有待提升,海淀要以开放改革引领创新发展,直面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城市功能的调整与转变给科学城布局提出了新挑战;二是空间布局缺乏顶层设计,空间资源分布零散,布局重点不突出,各片区功能定位缺乏统筹、功能布局失衡,重要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三是面临土地资源紧张和土地利用结构双重约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潜在空间资源规模大,各类创新主体空间发展需求明显,但仍存在大量低效用地,腾退改造利用难问题;四是宜居宜业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较大,面临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不均双重压力,产城融合不足,重点区域职住失衡失调,人口布局有待优化,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五是空间资源统筹利用的政策瓶颈明显,土地权属复杂,管理层次多,迫切需要理顺机制和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需完善

首先,目前缺乏基于顶层设计的能够全面统筹谋划、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配置多方资源的务实可行的治理体系,难以从根本上打破政产学研用分割、资源分散、管理僵化的体制机制,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治理的总体协调。

其次,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不完善。从治理主体来看,政府作为创新治理的重要主体,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创新治理不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目标主要着眼于政府导向,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科技社团、中介组织、科技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社会组织,科技服务质量和能力有待改进。从治理制度来看,需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创新创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第三,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有待提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在区院、区校、央地、军地的创新活力动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区域和国际协同创新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科技创新规律的核心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是核心区建设的重大紧迫现实任务。

打破制约因素的对策

深化市场导向改革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政策链、健全资金链,处理好科技与经济、政府與市场、人才与资本的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就是要让科技创新链上的每个主体能够合理共享创新收益,形成新的科技创新利益轨道。海淀区要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通过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扫除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动能的障碍,让新科技新经济“有前途”,让落后的一般企业和散乱污企业“没空间”。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落实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现有政策,同时根据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需求,探索适合核心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政策突破,当好科技创新激励改革的探路者。

优化提升空间布局

牢牢把握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定位,推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优美、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率先将核心区建设成全国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首先是盘活存量。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建成区,必须树立“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理念,向二次开发要质量、要效益,推动建成区“创新驱动、腾笼换鸟、转型发展”。全面清查低效用地,加大拆违力度,重点推进存量楼宇业态调整、高校院所存量释放、棚户区改造、低效和低端业态用地腾退,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加快老旧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地选择捆绑开发、自行开发、棚改开发、园区开发、收储等模式改造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建立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融资平台,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针对产业用地更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探索作价入股、企业自主再开发等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新方式。

其次是优化增量。海淀北部生态新区新增用地总量相对充裕,生态环境优良。对于增量土地,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强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强化创新要素与资源聚集,推动产业空间集约化布局,推动北部生态新区内涵集约发展。

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完善开放协同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就是要打造科技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效能。

要善于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鼓励参与国际大型基础研究计划,推进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对外开放;支持领军、龙头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在硅谷等全球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研发基地和分支机构,加快建设以本土企业所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的机遇,争取搭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心等国际平台;构建支撑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军民融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先进技术研究院、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等新型产学研用合作机构建设;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核心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主阵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区域科技合作新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大融合、大协同、大创新。

(作者单位: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区中心成本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哲理漫画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