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汉画像石与当代艺术发展当代校园文化

2017-10-19刘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文物

刘豪

摘 要:随着国家“一帶一路”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推广,当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普及传统文化理念、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托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对青龙山汉墓汉画像石的保护以及开展的一系列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文化活动,探讨了通过青龙山汉墓中汉画像石传递的哲学思想及生态研究。同时讨论了在当代艺术创作过程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以济南大学为例,围绕通过当代艺术创作传承古代哲学思考的途径,针对现代校园多元文化的建设方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龙山汉墓 汉画像石 文物 当代艺术创作

1986年11月中旬,在济南大学(原山东建材学院)校园建设进程中,发掘了青龙山汉墓。济南市文物局在其考古报告中详细阐释了青龙山汉墓的基本状况,包括汉墓的基本结构和汉墓被多次盗挖的事实依据。该汉墓中依然保留了大量汉代壁画,并出土了珍贵文物115件,为该汉墓时代的考证和对地域汉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鉴定,青龙山汉墓建造于东汉末年,历经悠久岁月,如今这批文物古迹和历史资料得以重见天日。虽然该汉墓的大部分珍贵文物已经被政府机构收藏保护,但其中一批汉画像石,由于其体积大和重量大等因素,被遗留在现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济南大学领导和文化艺术中心认识到这批汉画像石的重要性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及时对这批汉画像石进行了妥善保护,将其收藏于济南大学舜道艺术馆,从而得以向公众展示其蕴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基于济南大学校训的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理念和追求,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和舜道艺术馆围绕青龙山汉墓画像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和艺术创作。本文将简述青龙山汉墓画像石的相关背景资料及其对考古和生态环境研究方面所提供的重要历史依据,并分析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和舜道艺术馆围绕青龙山汉墓画像石的创作活动所传递的精神内涵。通过围绕汉画像石和当代艺术创作的讨论,本文还将分析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的依存及传承的重要性,并讨论这一创作思路对弘扬特色地域文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基于汉画像石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精髓,本文将对如何推广青龙山地区传统文化提出建议,并围绕济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传统思想,讨论如何将地域性传统文化纳入当代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以符合当下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主题思想,从大学校园做起,弘扬中国特色。

一、青龙山汉画像石中的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的解读汉画像石及其所包涵的历史文化,首先需要对汉画像石这一艺术载体进行一定的了解。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文化的标志性特点。在汉代的文化和社会风尚中,贵族阶层将墓室建造成豪华地下建筑,将其视为故后的永久居所。汉画像石通常是地下墓葬建筑的墙壁、石柱等主体部分。在东汉的不同时期,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经过查阅多篇文献资料,大多数作者都认同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具有存量大、风格鲜明、表现力强等突出特点,因此,画像石对汉代文化与艺术的认知、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汉中早期,汉画像石所呈现的内容多以故事性情节为主,以达到托“画”言志的目的。例如,李强曾在文章中介绍到,在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山东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图案描述孔子与老子论道的内容。由于当时的社会相对比较安定,贵族生活相对富足,汉画像石的雕刻手法也非常精细,表现的内容也相对具象。徐祈丰在其文章中表示,山东地区汉画像石注重客观真实地展现汉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对于汉代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到东汉末年,汉画像石的表现手法更趋向于运用简洁的线条表现更为抽象的图案和花纹。经过济南市文物局和济南大学学者的鉴定,从青龙山汉墓的汉画像石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该墓的建造时期应当是东汉末年。对于与青龙山汉墓画像石相关的图案,包括蔡先金先生在内的多位学者都曾对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青龙山汉墓的汉画像石上包括了几幅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参考价值的图案,如大吉羊图、双鱼图、多兽图和白鹭衔鱼图等。

1.白鹭衔鱼图

李智在文章中阐释了鱼鸟组合图案在汉画像石中的深刻内涵,并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鱼鸟图案在汉画像石中寓意祈求祥瑞、镇宅辟邪的作用;其次,这类图像与墓主人的生活紧密结合,描述了其生前的生活状况;第三,鸟鱼图案在汉画像石中通常也寓意阴阳和合、男女欢好的生活场景。因此,通过对白鹭衔鱼图的研究,可以感受到青龙山汉墓墓主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向往。

2.大吉羊图

根据蔡先金对青龙山汉墓中的大吉羊图进行的细致分析,羊作为传统理念中“六畜”之一,自古便有吉祥祈福之意,被广泛运用到祭祀活动之中。结合青龙山汉墓中墓葬文化的历史背景,羊图案的多次出现可能表达四层不同的意思,分别代表吉祥、伦理、祈愿和家族图腾的意向。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古人对羊的生活习性进行的观察和总结,羊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仁义、礼节和孝道等儒家核心道德理念,因此在山东地区,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源地,羊的图案被大量运用在祭祀活动中,以体现当时的传统社会道德观念和理想追求。

3.双鱼图

在汉墓中出现鱼的图案可能主要表达了两方面的精神意向。首先山东地区属于物产丰富之处,泰山山脉、黄河水域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远古文明遗迹中,鱼类图案已经大量出现在各类文物中的生活器具上。在传统文化中,鱼的意像被进一步引申,反映了人们追求生活富裕和多子多福,以及绵延子嗣的含义。青龙山汉墓中出土的双鱼图,经考证有可能是来源于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在统治阶级和文化领域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然而道家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参与了大量古代民间生活,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双鱼图图案简洁,线条流畅,极有可能与太极图案的产生有一定的关联。

青龙山汉墓画像石传递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体系,同时,画像石本身也印证了青龙山地区独特的地理面貌,表达了古代人对这一地貌在“风水学”上的含义的解读。汉画像石上所雕刻的白鹭衔鱼图,印证了济南大学主校区所处的青龙山地区至少从东汉末年开始就已经是白鹭栖息地。根据辜永河对白鹭生活习性的研究,白鹭的食物以鱼类为主,其生活环境通常靠近湖泊、溪流、稻田等水域。通过翟国威对黄河流域,特别是山东地区的湿地生态面貌与水鸟生活习性的研究,青龙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符合白鹭栖息地的主要特征。青龙山地区的白鹭群自古存在,其生存主要依托济南南部山区湿地以及大明湖区域的水脉。因此,白鹭衔鱼图的存在间接描述了青龙山地区在东汉末年时期的生态面貌与目前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相似度。endprint

本文作者之一的于剑波先生,秉持学者的求真态度,提出了对白鹭衔鱼图的命名的质疑,认为“白鹭叼鱼图”应更为贴切。对于古代文物的命名,专家学者须要做到咬文嚼字、反复推敲,用最简洁的名称精准表达文物的关键内容。根据图案上白鹭所呈现的动作,鱼在白鹭口中是竖着从其口中垂下,而非横着衔在口中,因此“白鹭叼鱼图”应当更加贴近图案反映的真實状态。研究历史文物和资料,应该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深入挖掘和反映事实,这也是一个当代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围绕青龙山汉画像石的当代艺术创作

为更完善的保留汉画像石上的图案和内容,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对汉画像石上的雕刻图案进行了一系列拓印等创作活动,并将大吉羊图的拓印图案用作舜道艺术馆的标志,展示给公众。通过这一系列艺术行为,创作者将青龙山汉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建设、推广以及现代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拓印作为一种独特的“复制”式的创作手段,在传统文化习俗和现代艺术创作之间搭建了一条在同一地理区域、跨越时间维度的沟通渠道,使我们能够通过当代的艺术体验和观赏,与青龙山区域的历史文化进行对话和思考,并且深刻体会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地域性特色。根据赵兰对碑拓艺术的介绍,这一拓印作品属于“朱拓”,属于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通常被用作拓印碑文等篆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汉画像石作为汉代传统墓葬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艺术品具有更强烈的仪式感。

除了汉画像石的美学理念和艺术风格,汉画像石所代表的除了其艺术品本身的身份之外,更代表了汉代传统丧葬习俗和葬礼与祭祀等严肃的社会活动。在研究当代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情感关系时,不能单一地从艺术品如何从感官上刺激和影响观者去分析,更要探讨艺术品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其调动观众内在思绪的方式方法。因此,当观看者了解到这一组拓印作品和其与历史和社会活动之间的紧密关系的时候,这些附加在视觉信息之外的补充内容同样影响了观看者的情感活动。当代人在观赏这一拓印艺术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已知的事实和想象,将个人思绪与古代建立一种共鸣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他们当下所处的环境正在与历史交相辉映。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处当代社会,却能够通过拓印的艺术作品,在脑海的想象中绘制一幅该地区的原始地理图景,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围绕拓印汉画像石的当代创作经历,我们还可以深入探讨当代艺术创作与历史文物资料之间的共鸣关系。张强在其论文中讨论到,汉画像石作为考古学的重要资料,可以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和各种学习实践经历,将汉画像石的古代艺术元素向现代艺术进行转化。而创作于当代的艺术作品也不能一并归纳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因此,古可以为今用,而今日创作的艺术也不一定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特质。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品必然要通过某种方式,无论是从主题、材质、理念、方式还是艺术家本身,与当下的时代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既要包含时代的特点或现象,同时也要直接影响到艺术品所传递的信息。

回归到拓印青龙山汉墓汉画像石这一发生于当代的艺术行为本身,通过拓印历史资料的方式,从创作方法上拓展了艺术品自身的内涵。艺术不再仅仅是具象的展览物品,更加包含了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精神内涵。在某些艺术品中,其创作过程、元素和材质所包涵的意义,甚至可以超越作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从古代或者近代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观赏者通常只将观看理解为接纳这件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视觉内容和信息。然而,实际上,优秀的作品中通常蕴含着艺术家对美学、技法及艺术风格的追求。基于这一事实,当代艺术拓宽了观赏者的体验过程。在观赏这一系列青龙山汉墓画像石的拓印作品的过程中,观赏者通过身处该拓印品被展示的空间和侧面了解到的讯息,通过不同观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等因素,与该地域及该地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发生了关系。举例说明,在观看鱼拓作品的过程中,作为观众,我们不仅仅是从视觉角度来体会鱼拓作品所展示的美学理念,同时,也通过观看体验,与被拓印的鱼的本体和画面所呈现的生命力建立了某种内在的情感关系。简而言之,这一创作过程承载的信息及其引发的情感共鸣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拓印作品所呈现的直接讯息。

与青龙山汉墓相关的艺术活动,包括了从古代的建造到现代的发掘,再到依托汉画像石进行拓印的再创作。通过拓印青龙山汉墓画像石这一创作过程,古老的传统艺术被创作者应用到了当下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创作并非脱离历史背景的相对独立的文化活动。当代创作过程本身需要考虑材料、地域、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学习传统艺术的相关内容,包括传统文化、传统技法以及传统艺术形式,也并非是对古代艺术作品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在传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去探讨当下的文化和社会主题。因此,拓印汉画像石的艺术创作过程,表面上是在复制汉画像石的图案,实际上,这是一种学习和模仿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过程,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模式之一。通过学习和模仿传统文化和技法,艺术家可以自由运用古代文化元素去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因此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中,艺术家应该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拓展他们的艺术创作行为。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之下,艺术家所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艺术作品具有深远意义,超越了艺术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青龙山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其遭受了盗墓等因素的破坏,所留存的汉画像石数量较少,所以,还不能完全填补关于青龙山地域汉代文化的缺漏。虽然青龙山汉墓所留存的汉画像石数量有限,但是,如果对其进行盲目复制,同样是不可取的方法。保护文物的意义在于其包含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其承载的文化内容,经历了岁月的洗刷,依然能够为当代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而不假思索的粗劣复制,对传承传统文化却不能起到积极作用。根据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理念,拒绝盲目复制的行为就如同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缺失的部分应保留他缺失的状态,在引发观众对缺失部分的想象的同时,也能教育观众深刻认识盗墓行为对文物和历史造成的破坏的严重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者对待历史文物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更是尊重了历史文物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因此在思考当代艺术创作意义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去填补历史的空缺,而是以当代的审美视角去进行创造,借用传统元素丰富当下的精神活动。endprint

三、开发和推广青龙山地区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开放,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程度的进步,当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这种认知也可能来自于当代中国人对自我的认知,特别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可和认可度的逐渐增高,还包括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坏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当整个社会逐渐认识到追根溯源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一系列的回归传统的社会活动也逐渐从小众文化走向热门,例如,近年来由高校学生和青年人掀起的汉服运动和在教育机构被热烈讨论的国学热。因此,在济南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开发中,应将重点放在探讨以怎样的方式去加强老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当代人的身份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进而增强在文化方面的身份认同感。

根据前文所述,济南大学地处原青龙山汉墓旧址,并且又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从而为校园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料,有利于对历史的考察和学习。其次,通过当代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探索了一条与历史和传统对话的沟通渠道。济南大学坐拥青龙山地区的地理生态资源以及青龙山汉墓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条通过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对接的途径。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可以继续强化这种当代与历史、前卫与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进一步扩展济南大学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逐渐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强化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以上优势为推广和弘扬济南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方法和思路可以概括为开发文化艺术衍生品和营造构建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1.文化衍生品的开发

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推广特色地域性文化和宣传传统理念的有效方式。文化衍生品的种类是多样,包括手工艺品、宣传册等印刷品,概念性的文化衍生品,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拟产品。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于精神和意识上的理念,传播途径通常相对局限。而通过说教式的传统的传播途径去推广一种独特的文化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这种推广方式的传播,其效率普遍较低。开发文化衍生品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抽象的理念和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具象化地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被直观感受的物品。由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先行实践的拓印青龙山汉墓画像石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将理念具象化的行为,同时也通过转化承载艺术理念的媒介,将图案从巨大沉重的石块“搬运”到轻便、易传播的宣纸上。由于拓印这一传统工艺是对被拓印对象的内容的“完全复制”的制作方式,青龙山汉墓画像石上的图案信息和岁月在其上留下的磨洗的痕迹都跃然纸上。因此,青龙山汉墓画像石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源,而通过拓印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将这些资料中的文化内核进行了有效的转变,为生产文化衍生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制作方式,为开发文化衍生品提供了多种可实践的方式,并可借用拓印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和图案。首先,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现代化的印刷和扫描技术可以将图案进行复制和归纳,并进一步投入到工业化生产模式中,去制作一系列的拓印品。其次,可以将拓印图案进一步运用到各种印刷制品中,如宣传册、图标制作、文化衫等衍生品。例如,舜道艺术馆将汉画像石上的大吉羊图作为艺术馆标志展示给公众,就是一种文化衍生品的应用实例。这一类印刷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渗透到当下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去。如果青龙山汉墓汉画像石上的图案频繁出现在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中,青龙山地区的传统文化理念就将时刻围绕在校园的文化氛围之中,并以此组成济南大学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已经把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网络传播和推广青龙山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济南大学当代校园文化,也将成为衍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

舜道艺术馆收藏并展示青龙山汉画像石和与其相关联的拓印作品,印证了济南大学与汉代文化在哲学、艺术、地理和生态上强烈的相关性。由于深刻认识到青龙山汉画像石在文化上的重要价值,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对汉画像石进行了妥善保护和深入研究。然而单独靠舜道艺术馆去推广与青龙山汉墓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济南大学当下的校园文化氛围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艺术馆本身的性质只吸引了极少部分愿意了解艺术的人群,对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来说,舜道艺术馆并不是他们时常踏足的场所。这部分局限性来自于艺术馆本身存在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当人们意识到面前的空间是艺术馆的时候,他们本身便能清楚认识到踏入这一空间的行为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这种目就是去感受和体会艺术品。然而除了美术学院的师生和少部分对艺术有强烈兴趣的观众之外,愿意主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艺术馆欣赏艺术的人是相对较少的。这一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审美教育的缺乏所导致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在校园内推广、普及青龙山地区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其次,济南大学校园占地广阔,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设施齐全,如同一个微缩的社会,很多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学校内生活多年,却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舜道艺术馆的文化价值。因此,当下济南大学校园内,还没有具备积极推广青龙山地区传统文化的有利氛围。

相反,上文所述的局限性也证实了推广活动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推广空间。关键问题是,将长远的发展方向放在如何主动让传统文化走入校園生活中去。通过前文中论述的内容来看,拓印青龙山汉画像石作品能够深层次的将观看者的个人情感和思维带入到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的氛围中。借用当代艺术创作的包容性,可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结合历史和当代文化进行再创作。在推广、普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继续扩大艺术创作的影响力,使更多的艺术品和艺术观念从艺术馆中走出去,更多地深入到当代大学生活的细节中。例如,我们借用白鹭叼鱼图中包含的历史、人文、生态环境方面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更大众化的公共艺术项目。例如,通过设计开发白鹭叼鱼的公共艺术项目,可以利用青龙山地区从古至今都是白鹭栖息地的生态特点,结合汉画像石上白鹭叼鱼图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相互交融的特点,以艺术的方式从主观上去感染学生和教职工群体。endprint

周称璐在其探讨公共艺术的论文中提出,公共艺术的开发和展示能够促进观看者与公共区域的特色文化一起成长和发展。开发可行的校园公共艺术项目,既能推广青龙山汉墓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够帮助济南大学营造多元的当代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魅力,从公众的角度去增进济南大学师生与校园之间的情感关系。开发公共艺术项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艺术的方式,使师生能够被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所感动,积极强化师生对于当地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济南大学本身的文化氛围,并将这种包含多元文化的艺术氛围积极地推广出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及舜道美术馆所展示的青龙山汉墓汉画像石向我们诉说了东汉末年青龙山地区的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历史资料。作为历史文物,汉画像石受到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其艺术表达形式和风格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作为历史文物,汉画像石也起到了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佐证作用,为自然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济南大学文化中心及舜道艺术馆通过对汉画像石进行保护和图案拓印等工作,依次开展了围绕这一主题的积极研究和当代艺术创作,并通过艺术创作行为探讨了当代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一创作经历和体验不仅符合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倡的文化交流和弘扬独特地域文化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展现了济南大学校训中博学和求真的学习态度。在当代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推广和学习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和生产工具,包括现代生产技术和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多元的传播特性,结合传统文化去建设和丰富当代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致谢:感谢济南大学艺术中心于剑波主任为本文提供的资料和对本文成文所给予的指导、帮助!

参考文献

[1]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山东济南青龙山汉画像石壁画墓[J].考古,1989(11)

[2]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点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3]杨宁.图石为书:山东汉画像石造型文化特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4]许箐.山东汉画像石鸟图案研究[D].东南大学,2016

[5]蔡正煜.鲁西南汉画像石题榜题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6]李强.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J].华夏考古,2009(02)

[7]徐祈丰.山东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初探[J].大众文艺,2011(23)

[8]吴佳佳.山东汉画像石装饰风格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9]蔡先金.济南大学藏汉浮雕与汉画像的象征意义及其观念世界[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

[10]李智.汉画像石中鸟鱼组合的图像学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09(01)

[11]辜永河.白鹭的栖息地与取食行为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6(03)

[12]翟国威.黄河湿地豫东段水鸟群落多样性和生境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

[13]寻宝花,冯兵,龚克.生态性、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协调——以济南青龙山为例[J].城市问题,2006(09)

[14]赵兰.浅谈碑拓艺术[J].祖国.2014(02)

[15]張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用“考古美术”的方法进行的汉画像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3

[16]吕智强.中国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现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7]韦德.鱼拓——来自水中的影像[J].钓鱼,2006(16)

[18]肖丰.中国方式: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汉画像考古资料中的“天”与“地”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