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路巴南 探秘古老巴国碉楼群落

2017-10-19高原

户外探险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巴南碉楼

高原

在巴南东部的崇山峻岭之间,有着许多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也有古老的吊脚楼,但更吸引人的却是另一种神秘建筑——古碉楼。为了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一小群匆匆行者穿山越岭,在茫茫群山之中历尽艰险,去寻觅它们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踪迹。

徒步线路

双星桥村—威锋山水库—鹰嘴岩—龙凤山碉楼—白鹤场老街—八角庙—古墓湾—童家半坡—圣人山—清和大院子—丰岩水库—大坪土炮楼—放生塘碉楼群绍—兴湾碉楼群—石龙镇

徒步行程:约52公里

方式:轻装徒步穿越

难度指数★★★

体能指数★★★

风景指数★★★★★

线路特色

重庆巴南区由巴县改设而成,巴县自古辖属巴国地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以前可以说重庆即巴县,巴县即重庆。巴县崇山峻岭中的茶坪山全长34公里,巴南的第一、二高山都在其中,自古就是与南川区、綦江区和涪陵区等地的交界点。这里山高林密,史上历来匪患不绝,当地富人纷纷修筑碉楼保护家园,最多时达100多座。这条徒步穿越线路正是以茶坪山脉为轴心,走村过乡,寻觅这个边陲区域尚存的碉楼遗迹,唤醒那被尘封的久远记忆。巴南东部因为山高林密,历来属于边远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较小。正因如此,较多的历史遗存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年来,城市建设加速,古老的文明和原始自然景观大都渐渐消亡。要想体验原生态,就必须走向更偏远的地方。跨过未来的水下之桥,开始徒步之行线路:双星树—石牯牛—昙华寺—威锋山水库

冬雨连绵的一个周末,我们一行四人的小队相约来到巴南东面一个僻远村落——双星桥,开始了又一次徒步之旅。这里紧邻南川,四面群山环绕,云雾缥缈。但眼前的村落却并不安宁,挖掘机、载重卡车繁忙穿梭——新建的双胜电站已经开始动工,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一切将被淹没在水面之下。

宁静流淌着的鸭溪河与另外一条小河在这里交汇,形成流向东泉方向的五步河。村口一座古石桥横跨在巨大的石塘上,经过这座桥,沿着河岸小路走了不久,就见一片更大的石滩裸露在河面上,河水经过形成落差水流飞溅湍急,只见几个农妇正在礁石上悠然浣衣。往前走又过了两处石滩,经过堤坝,两边的山势变得突兀高耸起来,道路隐没在密密的荆棘灌木间难以通行,正好不远处有座荒废的小桥,走近一看,桥面上的石板大都被水流冲毁,但桥墩依然坚固。只能小心翼翼地跨着桥墩,走到了河对岸。河岸四周荒凉,隐藏在乱草间的小道朝着山上延伸。爬升100多米,到了一处叫作石牯牛的突兀岩石边,回头望去,只见沟底的鸭溪河如同蚯蚓般在山野深处弯曲盘桓。

顺着山间小路下到芭蕉沟,一段长长的上坡后到了一处农家小村庄,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就是以前的昙华寺,如今寺庙的残墙犹存,已被农户作为堆柴放草的所在。

从残庙背后的机耕道一路下行,下到沟底就是一弯宽阔的湖水。一道高大的堤坝横在湖水的一侧,坝上镶着几个非常醒目的大字:威锋山水库。只见平静的湖面碧绿清澈,湖心岛和对岸的群山倒影清晰可见,如在镜中。

迷路茅草凼,鹰嘴岩下首遇土碉楼

线路:灯草湾—三百步—杨家湾茅草凼—鹰嘴岩—龙凤山土碉楼—白鹤场老街

天上飘着蒙蒙细雨,沿着隐藏在湖岸田野荒草间的小路曲曲折折地行进。过了几户人家聚成的小村庄灯草湾,顺山腰梯田间的石板路走去,一路雨雾弥漫,绿意盎然。过了阎家湾,进入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坳。低洼的凹凼里密密地生长着高过人头的茅草,走在其中,感覺是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似的。因近些年来行人稀少,贯穿草莽的小道紧窄逼人,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小心翼翼,好不容易到了凹凼的中心,却出现了几道岔路。这里只能看见四周高高的茅草,看不见外面的环境,不免感到有些慌乱。大家听取了队友白鸽姐的建议,从中间那条直路往前走。

虽然这条直路也是曲曲折折,高一脚低一脚,但不多久就出了茅草凼,前面是一路石梯,一鼓作气上到垭口,又发现路分成了左右两条。雨雾中,隐约可见山腰间有条盘山土公路。顺着右边的路靠着石壁走了一段,头顶上方出现了一列突兀的岩石,恍然看去,如同尖利的鹰嘴。到了鹰嘴岩下,抬头仰望,只见“鹰嘴”如钩,凌空欲飞。石壁上有清晰的刻字,为同治六年当地为修桥补路捐款的条文,诉说着这段古道的来历。过了鹰嘴岩,青苔斑驳的古石板路通向竹林深处,只见竹枝茂盛,蓬拱成了一个幽暗的“隧道”,穿行而过,走到尽头才有光亮。

走出竹林,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处古老的民居院落,静静地隐藏在山坳之间。院落虽然古旧,但结构依然完整,只见屋梁高挑,厅柱粗大,门窗雕刻精细,台阶宽阔。屋后矗立着一栋三层的土墙碉楼,背靠大山,两排瞭望窗黑洞洞的,似乎正在透露着岁月的秘密。它是这次行程中第一次发现的碉楼,意外的邂逅令人惊喜万分。

据这家主人杨姓老人叙说,此地叫龙凤山,以前属于巴县的东部地区,与涪陵、南川等地交汇,山高林密,曾经引来不少土匪,于是当地富人纷纷修造碉楼保平安。最有名的还是清和场的大院子炮楼。我们也就把寻找清和大院子作为下一个目标。稍作休整,就顺着这户人家门前的青石板路往下走,终于到了平坦的大路上。路在沟底沿着一条小河延伸,走了差不多一小时,过了一座石桥,就开始了漫长的上坡。因着阴雨连绵,天色也早早地暗了下来。但终于在黑透以前,走到了鸭溪河边的白鹤场。endprint

白鹤场老街顺山脊梯级而建,清一色的抬梁、穿斗吊脚楼,从半山腰一直延伸到河边的桥头。从上往下看,整个街道如同一条青色的巨龙埋头饮水,尾巴却还在半山之上。雨雾中屋顶上的小青瓦如同鱼的鳞甲一样微微反光。条石铺就的路面高高低低,窝窝凼凼,透露着岁月的沧桑。房屋大都古旧,上面残留着斑驳的历史印记,此時天已经黑尽,就在河边小街上找到一家旅店歇了下来。

八角庙寻古探幽童家半坡古道路滑遇险

线路:打熊湾—八角庙—古墓湾—连萧井—回塘湾—童家半坡

清晨依然是微雨蒙蒙,河边的空气显得格外湿润。沿着河岸走到被称为打熊湾的地方,就听当地老乡说,来风场下面的后湾里有一栋完整的老宅,远近闻名,不少外地人也是慕名而来。因为时间还早,就决定绕个远路去看看。

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忽见一处山坡顶上一棵巨大的黄桷树格外醒目,一座样式古旧的庙观坐落树下。沿着长长的石阶走到树前,只见树身苍老粗壮,我们四个竟然不能环抱。粗大的树根盘根错节裸露在外,牢牢地趴在堆砌的墙基上,由于年代久远,石头、树藤和树干绞在一起,当地人称为“树包石”或“石包树”。据乡民讲述,这棵黄桷树树龄在300年以上,高约30米,树冠约20米,相传为开山祖师所栽。寺院矗立古树之下,相传旧时为观塘村出名的大庙,现在仅存这个八角庙。庙顶第二、三层分设八只亭角,以前的飞檐上各悬铁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大树南面不远处发现石佛一尊,根据雕刻工艺看,应为清代遗物,虽面目风化严重,但仍能看出身着袈裟,呈结痂跌坐在基座之上,头戴冠,腮部丰满,手腕处外翻衣角搭于右膝外侧,刻工质朴浑厚。

离开古庙,沿着庙背后一条土路,不久就到了古墓湾,打听了一下,虽然叫古墓湾,当地人却不知道哪里有古墓,不过就在路边,还是眼尖的队友露露发现了一处裸露出来的石棺,雕花式样看起来很有些来历。又到了不远处的后湾,终于找到那栋传说中的老房子。整个院落式样古旧,而且非常完整,雕梁画栋的残迹处处皆是,但这里却没有看见我们想要寻找的碉楼,可能是因为此处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没有必要建造碉楼的缘故吧。老宅附近有两口被封埋的古井,相传这里曾出产硝盐,但因为盐水流出影响了附近的农田,所以被泥土封埋,现在仅剩下这个怪异的地名——连萧井。

接着又另寻一条小路绕回到了鸭溪河边的回塘湾,只见河道在这个地方连续两次回旋成大拐弯,形成了一个弓字。在其上游过了一座石桥,又沿着迂回复杂的乡村路上下穿行。过了藏在山坳深处的野鸭池水库,就沿着一条漫长的老石板路向上攀登。此时雨已经停歇,山路因为常年行人稀少非常湿滑,石头上覆盖着青苔。因为害怕滑倒,需要踩在旁边的泥土或者凋落的树叶上才敢走。有几处弯道几乎是陡直上升,后面的人可以看着前面人的脚跟,只能是手足并用地攀爬,站稳后才敢迈出下一步。

半坡上出现一片农田和房舍,因为地处偏远的缘故,看起来很是凋落荒凉,烟雨朦胧中山村和群山融为一体,恰如一幅逼真的山水画。村后的道路已经被荆棘和杂草掩盖,只得进村找人问路。喊了好久竟然无人应答,正当我们有些无助的时候,一个老年农妇从山下缓缓上来。上前询问,才知道这里就是清和村的地界,这一大片斜坡叫作童家半坡,因为现在村人大都外出务工,村后以前的老路已经荒废了,但有条捷径可以直接上到去清和村的大路上。那里离我们要找的清和“大院子”就不远了。不过这条路要经过一段靠岩壁的路,有些吓人。

老人把从山下采购来的生活物品放回家,就带我们到了那个路口。原来,那个路口在一处田埂小道的尽头,外来人很难发觉。这条路也是一条老路,是以前当地人去邻村或乡里赶场的必经之路。这段路开始还比较平缓,但过了一片竹林后,就是一处急上坡。道路上铺满厚厚的树叶,路面感觉不是很滑了。一直上到一处垭口,它的背面就是一壁悬崖,小路就在悬崖峭壁间凿就。悬壁是朝内的小弧形,大家很小心地斜着身子朝前挪步,幸好的是,雾气很大,看不清下面的高度。虽然这段路只有短短的几十米,但大家用了近10分钟,而且还紧张得出了一身汗。

圣人山偶遇溶洞口 清和大院子寻碉楼落空

线路:圣人山—清和大院子

从崖壁小道转过一道弯,就到了一片广阔的梯田地,此时雨早已停歇,天色也变得透亮起来。只见田野的上方是一列高大的山体,气势逼人。一看地图才知道这里就是巴南南端的圣人山。它悄悄地隐藏在巴南茶山山脉众多的山峰当中,巴南的第一第二高峰也在这列山当中。相传圣人山应为剩人山,当年张献忠部到此,一乡屠杀无余,唯剩一人到此避难幸免,古称“剩一人”,后避讳,叫圣人山。其山间曾经有古庙洞泉寺,我们也想去看看这处遗址,但上到半腰,道路已经迷失在荆棘荒草深处。还好的是,在一处峭壁下面,发现了两处溶洞的出口,一高一低,外形如同猛兽的血盆大口,獠牙毕现,因洞口湿滑泥泞,又无专业探洞设备,还是放弃了进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沿着去清和村方向的大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进,终于到了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大院子”。当地因为地处偏远,见到这群外来的客人,都非常热情。说到“大院子”,就是以前当地有名的王姓大户的宅子,大宅分为上院子和下院子,分别有一座炮楼,面对南北两个方向,以确保平安。但我们眼见的却是面目全非的“大院子”。旧宅大都被改造成新式住房,炮楼更是没有了踪影,唯有中庭的地坝和几堵残墙还保留着以前的规模。在这里寻找碉楼的想法落了空。

丰岩水库遇阻 屡陷“八爪鱼”怪圈

线路:丰岩水库—石龙镇

短时间的沉默不语之后,我提出自己的看法:圣人山的南面才是旧时与綦江、南川等地交界的偏远地区,历来战祸纷争不断,而且因为地理原因,受现代文明冲击较缓慢,去那里应该有所收获吧。大家采纳了我的建议,意味着要回头朝着反方向行进。但为了不走重复路,就选择了另外一条稍微有些绕的小路。走小路明显比走大路困难很多,但沿途的景色却更加的原生态,走起来也更有趣。

又是上上下下的穿梭行进,一片片山坡田野村庄从眼前过去,地势是越走越低。终于一片宽阔的湖面挡住了去路,这里就是高山为坝的湖泊——丰岩水库。奇怪的是,这个湖的每一边角都深深地扎进山凹深处,要绕行很久才能走到拐弯的尽头。打开GPS地图一看,好家伙,整个湖面的外形不就是一只“八爪鱼”吗?本来到对岸最多只有一公里的路程,但要走完每一个“爪子”的末梢才行啊,这样就要增加差不多5倍以上的路程。别无他法,只能老老实实地走下去。endprint

后来才知道,最大的难题还不是路程,而是到了每个“爪子”的尾端,都没有直接转弯的路,而是要沿小路上到半山腰再下到湖边继续走。我和队友青山商量了一下,为了节省时间,就只能从湖边的石壁边直接跨过去。但需要先过去一个人接应才行。青山自信满满地说:“我来试试!”只见他抠住石壁上一块凸起的岩石,借助手劲猛地一跃,就顺利到了另一边。因着他在那边接应,大家一个接一个终于跳跃了过去。经过一阵连续不断的急行军,终于在天色刚刚黑尽的时候走出了“八爪鱼”的怪圈,上到了大路上。

大家戴上头灯,沿着大路走了几十分钟,终于到达了今天的投宿点——石龙小镇上的旅店。大坪土炮楼唤醒怀古梦放生塘碉楼叹奇观

线路:石龙老街—放生塘碉楼群

走过赶场天熙熙攘攘的石龙老街,顺着离乡场不远处的陡坡上行,按GPS定位,快到放生塘的时候,在半山腰就可以远远看见两座碉楼矗立在山野间的一座宽大庭院的两侧,与山势相呼应,一眼看去,真的是蔚为壮观。走近大院门口,只见青石台阶宽阔气派,中门高大厚重,两侧是临街的两层吊脚楼,木质的门窗栏杆花纹雕刻,色彩依旧。门前一石牌上书:放生塘覃家大院。

走进中庭大院,里面正厅和两侧厢房都是粗大柱头支撑的吊脚楼样式,挑梁也更是粗大笔直,处处残存的雕梁画栋似乎在诉说着这家主人曾经的荣耀和骄傲。尽管这些年来一直有村民居住,但并没有破坏其主体的结构。进到室内,只见屋屋相通,走廊阁楼曲径通幽,左右两侧的卧室可以与屋后的回廊相通,厨房、仆佣间、粮仓、柴房、杂物间、牲畜栏……巧妙合理,各归其所。整个庭院门窗护栏都雕刻精美,石墩柱头都雕凤刻花,令观者无不啧啧称奇。这样的豪门大宅,如果没有良好的防卫系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是难以存留的。

末代碉樓现身绍兴湾惊叹民间防御建筑的集大成者

线路:绍兴湾古碉楼群—石龙

正当我们站在对面的田野问远景欣赏碉楼全景的时候,从田埂的另一头缓缓走来一位老者,只见他面容清瘦,皱纹深如刀刻,他自称姓田,祖居此地,对当地的历史脉络颇知渊源。他告诉我们另外一个秘密,就在石龙和南川大观交界的绍兴湾,有着更大规模的碉楼群。这个消息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使得我们不顾连日来徒步跋涉的疲劳,又连续赶了近两小时的路。沿途随处可见宽阔平坦的田园,在初晴阳光的映照下,与连绵不绝的苍翠青山相映成趣,格外美丽。群峰之下,杨家碉楼群悄然映入视野,远远看去,薄雾缭绕,如梦如画。

站在扑面而来的巨大碉楼群前,我们这几个匆匆来客无疑被深深震撼了。碉楼是建在一千多平方米的条石院坝上的,据当地老乡说,院坝周围过去有高大的围墙,门开在围墙正面,围墙内外古柏参天,而眼前的庭院却是杂草丛生,灌木横陈,四处是荒凉冷落。碉楼建于百多年前,原来有四栋碉楼环围,是当年杨姓大地主为四个儿子分别修建的,有一座被大火烧毁,现存还有三座。

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座六层楼高的碉楼,位于西北方,另外两座有三层高,都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门窗也是西式装饰,六层碉楼上的阳台也是圆拱形的欧式设计。

碉楼地面四周过去都挖有深沟,沟里蓄水维护,上面建有一座石拱桥,类似护城河的功能,不过,现在水沟和拱桥都早已消失。

高耸挺拔的碉楼处处透露出岁月的沧桑感,碉楼石门两侧刻有对联,如“文章绵雅世折依然,清白绍遗徽家风苑在”“护宅龙层层曲抱,临门客步步高升”,字迹清晰如新。新中国成立后碉楼被改为学校,墙壁上刻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醒目大字。碉楼过去功能齐全,有粮仓、厕所、厨房、烟道。各层都有挂马灯的挂钩,天花板绘各种图案,浮雕做工细致入微,图案有飞鸟、蝙蝠、山羊、貔貅等,辟邪祛难。

围绕碉楼观看,发现每层楼的转角处都开凿出两个内大外小的弹孔。碉楼的双扇木门也是用青冈木制作,外包铁皮。墙体上残留的斑驳弹痕,也在无声地诉说那久远的故事……

回到石龙街上,坐上了返程的汽车,但我们的心似乎还没有回到现实。短短三天的时间,探寻岁月遗留的文化印记的心愿如同磁铁一样,牢牢抓住我们几个行者的心,用不停的脚步去丈量大自然,追随每一个惊喜而意外的发现。但愿那些记忆中美好的东西都存留在现实,而不是虚幻的梦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南碉楼
巴南: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西藏古代碉楼演变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乐享四季 生态巴南
采春茶 学茶艺
广东开平碉楼里的时光往事
GHOSTS OF GUANLAN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引领巴南快速发展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生态文明是最大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