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的启示与践行

2017-10-18王璐瑶

智富时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启

王璐瑶

【摘 要】新批评的名称来自约翰·克娄·兰色姆的《新批评》一书,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40、50年代达到顶峰。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并使用这种批评方法对高启《登金棱雨花台望大江》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高启;《登金棱雨花台望大江》

作为新批评的奠基人之一,托马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诗歌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历代文学作品自成一个客观体系,构成一个理想秩序,每个作家的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个人是受传统制约的。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物的象征;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离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他认为诗人的任务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和经验转化为艺术的情感和经验。表现非个人的情感的途径是借用客观关联物。优秀的诗是诗人把自己个人感情转化为人类的普遍情感,既创新又遵循传统,描绘出客观关联物的有机体。比如唐代诗人贾岛在《忆江上吴处士》一诗中写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用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几个意象就将秋天萧瑟凄清的景象描绘出来,读者一看便知其中蕴含的诗人内心的凄凉。

另外一位奠基人瑞恰兹在他的《文学批评原理》中提出了语义学理论,之后他又提出了“伪陈述”,他认为科学是真陈述,而文学是伪陈述,伪陈述的指称性等于零。这就分裂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联性。他还指出,语言有两种用途,一种为了指称,是科学用途;一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运用陈述,作为情感用途。文学创造使用的就是语言的情感功能,所以诗跟科学没有联系,只是调动起读者的感情来,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印证,不指向外部事物。比如《诗经·云汉》中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如果这是对现实的印证的话,那周朝岂不是没有人存活下来了,所以对诗歌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其字面之意。

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的影响日益扩大,韦姆萨特和比尔利兹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发表,他们提出了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其中,意图谬误在于将诗歌和诗歌的产生过程混为一谈,它企图从写诗的心理功能中推衍出批评标准。感受谬误是将诗歌与诗歌的结果混为一谈,将诗是什么和它的效果混为一谈,从心理效果推出批评标准。文学批评的重点应立足于文学文本。

作为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提出“本体论”,他指出,本体就是诗歌存在的现实。诗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本身,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本体,文学批评要立足于文体本身。在《作为诗辩的批评》中他还提到了“构架——肌质论”,认为诗的肌质构成诗的本质意义。以诗论诗,诗分为“构架”和“肌质”两部分,肌质是诗歌的主要部分,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构架是作品的逻辑线索,能用散文进行表述。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形式批评,重点应放在诗的肌质。

韦勒克、沃伦还在《文学理论》中提出了文学内部研究论,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作品本身,外部研究只会弊大于利,他们想要引导人们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他们所提出的层面分析也为读者提供了操作程序,这种分析是对作品整体从表层到深层进行分析,力图挖掘出作品本体及其反映的世界的意义。

新批评这种理论在实际进行文本批评解读时,多以文本为中心细读式的批评,集中精力逐字逐句阅读作品的文本,从语义学角度分析结构、语义、象征、悖论、反讽等特征。语义方面有复义,此外还有隐喻、张力等批评范畴。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受召到南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此时,明朝刚刚建国,南北方基本平定,下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为医治战争创伤,拯教民困,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号召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诗人风华正茂,看到举国上下一派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心潮激荡,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乘兴写下了《登金棱雨花台望大江》这首七言歌行: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用新批评的方法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以“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通过一些眼前之景引出过往历史,末四句由怀古回归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朱元璋平定天下,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但在欢快爽朗的语调中蕴含忧虑,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联系全诗主旨,末四句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望。居安思危,他在大胆质疑新王朝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

这首诗在语言上十分有张力,“大江来从万山中”四句,写目之所见。大江要东流,钟山要西上,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诗人却赋予了它们以人格的力量,赋予了它们以浩然的正气,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大江和钟山都成了自己的化身,气势之雄伟,器宇之轩昂,是江山的传神,也是诗人的写照。这些自然景物就象征了诗人自己的志向。

通过“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秦皇这类帝王的做法进行了讽刺,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历史事实充分证明:江山险固不足凭靠,要守住天下还在于得民心。因为秦始皇不得民心,所以纵然他使尽办法压制所谓的“王气”,也终究改变不了秦王朝走向灭亡的结局。

关于意象方面,这首诗中还出现了荒烟落日、石头城这样的意象,“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这种联想自然而然地导出了后面的典故,这也是这首诗最突出特点。在不长的篇幅中,用了秦皇瘫黄金、黄旗人洛、铁锁横江等历史典故,确切有效地反映出秦和六朝的惨痛结局,表达了诗人反对分裂割据,要求天下统一的进步思想感情。还有些典故则暗用,如“武骑千群谁敢渡”,含蓄地讽刺了陈后主盘据金陵,苟且偷安,终于导致亡国的可悲下场。

这首诗作于洪武二年,在建国之初登上金陵雨花台,本是盛世的壮阔景象,但诗人又说“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建国之初,气象更新,哪里会有愁思?读完全诗就能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这种写法用新批评理论来解读应当属于悖论。

最后四句其实还是一个悖论:“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长江本就是南北方的一条界线,但诗人却說“不用限”,这其实是表达了诗人居安思危,对平和统一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总之,这首诗不是简单地通过历史来烘托现实的和谐与和平,而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首诗学会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确保“四海永为家”。

【参考文献】

[1]于建华.本体论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本质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2003(5).

[2]何宇丹.浅析英美新批评文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3]郑伯勤.“四海永为家”的高亢颂歌——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解析[J].名作欣赏,20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启
我相信
被腰斩的明朝伟大诗人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论高启词与诗的互文关系
论高启的“诗余”之词
我的同桌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
明 代 诗 风 的 开 启 者
——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
Proton-exchange Sulfonated Poly(ether ether ketone)/SulfonatedPhenolphthalein Poly(ether sulfone) Blend Membranes in DMFCs*
Proton-Exchange Sulfonated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PEEK)/SiOx-S Composite Membranes i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