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式研究

2017-10-18褚红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举措创新创业

褚红婷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关键变化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迎合了经济新常态的这一特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成为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情势复杂而严峻。通过分析2016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探讨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问题,探寻国家、社会和高校如何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式,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非师范毕业生;就业方式;举措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8.036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放缓的经济增速使市场对就业的需求减少,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加剧了供求矛盾;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大量存在。加之2016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因此2016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鼓励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研究表明:创业每提升 1 个百分点,就业会相应增加 0.1-0.22 个百分点而高校毕业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当下的冲突环境下充分掌握创新创业潜力较大的高校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式以及趋势尤其重要,只有这样国家、社会才能运用相关政策,高校运用教育手段科学地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式,以创新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

1相关理论

1.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一种是将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该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这也是适用于我国的就业市场现状的,由于各种历史、自然和发展原因,我国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明显,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分割现象。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呈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就是我们通常所疑惑的“怎么毕业生都选择这些就业方式和职业?怎么那个职业和工作没人去?”这是因为毕业生选择的劳动力市场是哪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签订有保障的劳动就业合同,待遇好,工作稳定有保障,风险小;而很少或者无人问津的哪些就业方式和职业则被默许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给人们的刻板印象就是工作环境条件差,待遇低,风险大,不稳定无保障,于是高校毕业生自身接受了高等教育,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不愿意进入那些所谓的次要劳动力市场。

1.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励、刺激人们做出某些行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能够预见到自己做出某些行为后,能够获得自己期望的一些收获,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们才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上正是如此,高校毕业生通过预见自己选择哪种就业方式,会给自己带来哪些收获和福利,然后做出自己的就业方式的选择因此,高校毕业生更期望于签订有保障的劳动就业方式,尤其是政府机关和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选择能使他们获得低成本、高收入、稳定保障而承担低风险。而自主创新创业的高成本、高风险、不稳定则让毕业生望而却步。

2山东省高校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式现状分析

本文選取了山东省十二所比较典型的地方性综合型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滨州学院、德州学院、济宁学院、枣庄学院、潍坊学院、泰山学院,由于个别学校没有具体划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生的自主创业就业方式,该项数据总体上就偏小,个别为具体划分的就分析整体数据。通过报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选择越来越灵活,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但总体上还是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的就业方式,因此主要阐述比较集中的集中就业方式,具体数据如下。

报告显示,山东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主要集中在国内升学、出国出境、签定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主创业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共29人,就业率为026%。在各高校中的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选择比率上最低。济南大学主要的就业方式选择包括1556%的升学率,3040%的劳动合同就业,2308%的协议就业率,其他还涵盖出国、非派遣省外签约、科研助理、个体经营、公益性岗位、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方式就业等多渠道就业。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人数为45,就业率为057%。鲁东大学的就业方式的集中选择与济南大学基本一致,分别呈现毕业生2794%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3416%的协议就业率,1773%的升学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和个体经营就业方式的总计94人,就业率为208%。烟台大学的就业方式的集中选择与济南大学和鲁东基本一致,分别呈现2217%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3574%的协议就业率,1779%的升学,133%的出国率,182%的个体经营率。其中有35人选择自主创业,就业率达到049%。临沂大学的毕业生4469%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1349%的协议就业率,1364%的升学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有145人,就业率达到195%,这是所选择高校中在自主创业就业方式选择上比率最高的。聊城大学的毕业生1875%的协议就业率,2434%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1638%的升学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有17人,就业率为033%,相对而言在各高校中偏低。济宁学院的毕业生882%的协议就业率,1780%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1750%的升学率,382%的个体经营就业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有12人,就业率为044%,相对而言在各高校中较低。滨州学院的毕业生1470%的协议就业率,3474%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2403%的升学率,586%的个体经营就业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有19人,就业率为046%,相对而言在各高校中也较低。枣庄学院的毕业生789%的协议就业率,4504%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 1636%的升学率,447%的个体经营就业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有14人,就业率为054%,与山东大学近似。德州学院的毕业生2569%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2703%的协议就业率,1526%的升学率。其中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有17人,就业率为039%。潍坊学院的毕业生1777%的协议就业率,1873%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890%的升学率,494%的个体经营就业率。其中有59人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就业率为126%,相对较高。泰山学院的毕业生1017%的协议就业率,3668%的选择劳动合同就业,890%的升学率,363%的个体经营就业率。其中有22人选择自主创业就业方式,就业率为062%,相对较高。endprint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协议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就业以及升学和个体经营以及他的就业方式选择来说,选择就业创业这种就业方式的人数比例和就业率明显偏低,这与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和推动的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以及以创业推动就业的方针是相违背的,在当下最难就业季的就业市场环境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不利的,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也不利于新常态下的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

3引导自主创新创业就业方式选择的举措

根据以上对山东高校2016年非師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就业方式的选择数据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的自主创业的就业方式选择动力不足,需要国家、政府和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多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共同推动或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和就业压力,更好更快地促进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

3.1政府加强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和引领

首先,政府要作为,不能把国家的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当作空话,只是挂在嘴边,没有实际行动。政府首先要负起责任,要积极向社会和高校落实和引领国家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让社会、高校和毕业生对于创新创业政策充分了解,有信心,认识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急切需求,明白创新创业对于国家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毕业生对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芥蒂,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责任感,将自己定义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做贡献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其次,政府要与社会企业团体和高校紧密联系、通力合作,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平台,拓宽就业空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消除毕业生。

3.2高校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创新创业工作,倡导全员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毕业生的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3.2.1以创新创业政策为依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调整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

3.2.2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加强指导

首先,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进行严格审批,不能鱼龙混杂,同时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还要积极引入创新创业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进校开展讲座和专业指导,不断健全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培养体系,作为通识课程,同时开设创新创业专业实践课程,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全程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3.2.3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创新创业团体,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设创客空间,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大赛,创新创业体验基地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打造基于“高校+企业”,“理论+实践”的创新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升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就业方式的期望,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车恩利.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11).

[2]姜开华.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研究生就业期望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9).

[3]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03):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举措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