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芸像大观园里的谁

2017-10-18苗连贵

月读 2017年10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大观园

苗连贵

陈芸是谁?《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美妻,又称芸娘。林语堂赞她:“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人说《浮生六记》是小《红楼梦》,陈芸有如大观园中的人物。不错,陈芸是有点像,那么,陈芸像谁?

有点像探春。缘何?曹雪芹和沈复描摹二人时不约而同都用了同一个词——“顾盼神飞”,眸子明亮灵动,神采飞扬。这样的眼神告訴我们:主人聪慧,有主见,行事练达。不是吗?探春理家,把乱象丛生的大观园整顿得有声有色;陈芸则把小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且饶有情致。

说起来,陈芸其实命苦,幼时“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工于针黹、刺绣,并以之养家,这就又有点像史湘云了。史姑娘虽是侯门千金,但“他们家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两人都为生计而辛劳。

苦虽苦,但二人皆性情豁达、喜乐。史湘云在芦雪庵吃烧烤、饮酒、联诗,豪兴大发。陈芸亦不甘寂寞,沈家常有友人聚会,衣食不济的她“拔钗沽酒,不动声色”,很有几分女汉子的豪气。她也参与男人们的派对,品诗论画,纵酒放谈。

更巧的是二人都爱女扮男装。一次,史湘云把宝玉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带子也系上,猛一瞧,活脱儿就像宝兄弟(宝钗语),哄得老太太以为真是宝玉,还说:“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陈芸则是为游水仙庙而改装。因女子不便去,沈复出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于是经过从头到脚的装扮,“效男子拱手阔步者良久”。她便放胆随沈复去了,庙里庙外玩了个不亦乐乎。洒脱、略有调皮,二女子似都未脱孩子气。

在为人上,陈芸大度、体贴、隐忍,这有点像薛宝钗,但她的性格中更多要强的一面。沈复因连年失馆,生计无着,陈芸因穷苦劳累,“血疾大发”,为了节支,誓不医药,亦不求人。后值友人访,倩人绣《心经》,陈芸因其绣价丰,竟接了这活。“友人行色匆匆,不能久待,乃十日告成。”《心经》260字,要用丝线一针针绣成,病中之人,焚膏继晷赶工,何其劳苦!何其损伤心力!这使人想起大观园中晴雯发寒热夜补孔雀裘的事。陈芸为柴米而绣经,比之晴雯补裘,更令人心酸。二人操练,都是舍命相搏。由此见出女性性格的坚韧。

大观园中还有一人不可忽略,谁?林黛玉,陈芸似更像她一些。这不,俩人都对《西厢记》痴迷:大观园里,黛玉接过宝玉的书,“从头看起,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陈芸则在家里看。沈复回来,见屋里高烧银烛,她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便问她:“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答:“顷已欲卧,开橱得见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记》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西厢记》故事,描写青年男女悖离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幸福,显然,林、陈都为之心旌摇动。

爱情以志趣为基础。宝玉因黛玉从来不与他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把她视为知己。陈芸也从未鼓励沈复读八股考官,或在游幕中巴结向上、谋得一官半职。林黛玉希望和宝玉评花品月,吟诗论画,厮守一辈子。陈芸向往的则是:他年与沈复卜筑郊野,买绕屋菜园十亩,请人种瓜蔬,“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茶饭,可乐终身”。陈芸对功名利禄如林黛玉一样冷淡,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她最像林黛玉。

自然,陈芸又不完全等同于大观园中的人物,她还有自身的特点。她的视野更开阔,行为更大胆。前面说过,她曾女扮男装游水仙庙,事实上她与沈复相携游玩了不少地方。她不甘宅在闺房,想外出开开眼界,以旅游之乐为幸事。游太湖,她深为感叹:“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大观园女儿们大都圈在园中,在这一点上,陈芸比她们幸运。

陈芸更令大观园女儿们不敢想象的是她出游中的洒脱,几近狂狷。游太湖,夜泊万年桥下,陈芸跟着丈夫与船家女行酒讴歌,一夜唱闹。数日后,闺蜜好心告诉她:“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之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有这事,其中一名妓女就是我啊!言讫大笑。陈芸的言行似有些超前。在封建时代,像她这样放任、口无遮拦的“潮女”极少见。

对于陈芸这样的媳妇,封建家长是不满意的。在公婆看来,陈芸没有劝丈夫立身扬名,不仅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反而助其“恣意胡为”,显然不能为封建家庭所容。其后陈芸又因与娼家女义结金兰等事不符合封建道统,遂使家长大发脾气,斥于沈复:“汝妇不思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将陈芸逐出家门。所幸沈复陪她一道离开。二人从此流离失所,生活屡遭不幸,陈芸精神压抑达于极点,终至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如同大观园女儿们的早夭。

自宋明以来,礼教“存天理,灭人欲”,对夫妻关系有严格而具体的规定,不承认爱情的合理性,不认可礼教之外的儿女私情,谁违背了这一点,就会遭到社会的挞伐和摧残。《红楼梦》中林黛玉、晴雯的命运即如是。大观园的掌权者王夫人似乎从来没有给黛玉好脸色,对晴雯更是恨不得要揭她的皮。她们在大观园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陈芸在叛逆的路上比她们走得更远。她的率性、不忌流言,她偕丈夫出游,抛头露面,与人谑语,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自然为社会所排斥。

《红楼梦》和《浮生六记》都诞生于封建“末世”,这一时期的中国,特别是富庶的江南一带,是新旧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带来新思想,鼓励青年追求个性自由,寻求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她们也成为守旧的封建道统斥责的对象而备受压制和戕害。

陈芸集中了大观园众多女儿的个性,本真、慧心、叛逆,而她们的命运无不是悲剧的结果。可见,在旧社会里,女性试图突破某种桎梏是很难的,其代价,往往是自己的生命。

由陈芸像大观园众多女儿这一点看,说《浮生六记》是小《红楼梦》,还是有点道理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沈复大观园
浮生六记
沈复自嘲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