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黑海到南中国海越南秘密引进部署俄制“棱堡”岸舰导弹

2017-10-14章明

现代兵器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反舰导弹导弹系统越南

章明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时,为了遏制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海军向黑海海域派遣了1艘“阿利·伯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库克”号,进逼俄黑海舰队司令部驻地塞瓦斯托波尔。但是,随后不久,该舰迅速撤离黑海海域。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海军未曾跨入黑海。外界一直在揣摩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美舰退出黑海。直到近期,俄国内媒体披露,由于黑海舰队大多数战舰老旧,不具备与美舰直接对抗的能力,为有效应对美舰威胁,俄军紧急从国内空运了几套“棱堡”岸舰导弹系统部署于克里米亚半岛,打击范围覆盖整个黑海海域。由于美军对该系统尚没有有效数据和应对之策,不得已只能撤离该海域以确保自身安全。

撒手锏背后的故事

“棱堡”作为俄军最新技术装备之一,首次亮相是在安德烈·孔德拉绍夫拍摄的纪录片《克里米亚·回归祖国之路》中,俄總统普京在评价它时不无骄傲地宣称:“这种武器谁都没有。”正是因为“棱堡”的存在,美国和北约才不敢冒险将军舰开进黑海。这些系统出现在叙利亚也防止了美国和北约舰队干涉该国内战。由于担心被攻击,五角大楼和北约均未冒险向叙海岸派遣航母。“棱堡”导弹系统究竟有什么来头,性能究竟有哪些超凡之处,让武功第一的美国海军都挠头发憷。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海军经过与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多次海上对峙较量,深切感受到航母战斗群特别是以“宙斯盾”为核心的海空防护体系的严密与强大,以致当时装备的大多数反舰导弹都难以有效突破。当时苏联海军装备的“玄武岩”“马斯基特”“花岗岩”等反舰导弹虽然都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但是为了实现远距离打击,均采取高弹道飞行,容易被美航母战斗群强大的侦测预警体系发现并实施拦截。

因此,苏联海军为有效突破美防御体系,计划构建由3种导弹系统组成的对舰打击体系:一是以“宝石”系统为主的远程超音速导弹,主要打击大型水面舰艇;二是以“天王星”为主的中近程亚音速导弹,主要打击中小型水面舰艇;三是以“克拉布”为主的多用途导弹,主要覆盖大、中、小水面舰艇,兼顾水下和岸上目标。各项研制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展开,预计在90年代中期完成。如果这3种导弹系统研制成功并服役,苏联海军将具备全方位、涵盖远中近射程、横跨亚超音速、具备高中低弹道的对舰打击体系。初期的研制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导弹的设计与初始试验都很成功。正当计划按部就班推进之时,苏联大厦轰然崩塌,让一切想成为泡影。资金、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这3种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举步维艰。

身怀绝招

“棱堡”系统分为移动式“棱堡”-P和固定式“棱堡”-S,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岸基反舰导弹。按照俄专家的说法,1套“棱堡”系统可以防护600千米的海岸线。越南秘密引进的就是移动式“棱堡”-P系统,该系统采用公路机动发射方式,标准配置为4辆配备有2具TPS运载/发射筒的K340P自行导弹发射车、1~2辆K380P指挥控制车、1辆战备任务车以及4辆K342P导弹运输装填车和32枚导弹。

与前几代反舰导弹相比,它克服了传统苏俄制反舰导弹重量和尺寸偏大的缺点,具有配置灵活、突防速度快、隐蔽性强、作战威力大等特点。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导弹全长8.6米,弹径0.67米,翼展1.25米,发射重量3000千克,战斗部重200千克;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液体冲压发动机,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作为当前最先进反舰导弹的杰出代表,“棱堡”导弹的设计可谓是思路精妙、手法灵活、剑走偏锋。

从导弹整体设计上看,它采用了在传统设计中罕见的整流中心锥式进气口,气动效率很高,与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师出同门。实际上,“布拉莫斯”就是俄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与印度工业部门以“宝石”为原型发展起来的,由俄罗斯负责导弹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推进系统,印度负责制导系统。导弹采用圆柱形弹体及渐缩的头段和尾段,弹体中部有4片X形配置的可折叠梯形弹翼,在弹翼后不远处有4片也是X形配置、翼面积较小的可折叠梯形操纵尾翼。该导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是串联在导弹尾端,而是作为整体式助推器装在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内。这种布局设计非常适宜超音速飞行,气动效率高,但同时也对导引头的设计、战斗部装药等带来很大影响。

从导弹突防方式上看,采取全程超音速方式、高低混合弹道,突防能力很强。考虑到导弹需要在航母战斗群防御区远端高速接近,导弹弹道设计得较高,而在近端需要躲避各种防空火力,导弹需要低空接近。因此,“堡垒”设计了两种基本飞行模式:低空飞行模式,最大射程为120千米,整个飞行轨迹都维持在9~15米高度,速度约为680米/秒;高低空混合飞行模式,最大射程高达300千米,中段在高达15000米的高空飞行,到末段攻击阶段时降低到9~15米,速度约为780米/秒,躲避舰载防空雷达的搜索,隐蔽突防。极高的飞行速度留给目标的反应时间很短,其近程防御系统仅有一到两次射击机会。这种速度加上可变高度的飞行弹道,是现有舰载防空武器都难以拦截的。

从制导方式看,采取了多模制导和自主选择目标,命中精度很高。为了应对突击航母战斗群时可能遭遇的各种电磁干扰,“堡垒”导弹采用了多种制导方式,以提高打击精确度和可靠性。导弹在飞行中段由光纤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负责导航,进入末段攻击阶段后由脉冲主/被动雷达导引头制导。在主动模式下,雷达导引头覆盖范围至少为50千米,探测角为±45°。导引覆盖区域大,即使目标高速机动也难以逃脱打击。弹上装有目标指示数据链系统,可实现自主发现和攻击目标,能够自行识别目标并自主选择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齐射时还能依托数据链进行类似“蜂群”战法的战术协同,命中精度4~8米,对大型水面舰艇编队的威胁非常大。正如导弹设计师所言,导弹齐射后将自行决定它们当中谁来袭击目标,谁进行佯攻以转移防空系统注意。在摧毁舰群的主要目标后,其余导弹再攻击其他军舰,避免两枚导弹攻击同一目标的情况。endprint

从部署方式上看,系统采用公路机动发射和系统分散部署,生存能力很强。“堡垒”-P采用越野性能很强的牵引车,其中自行发射车为4轴驱动,曾用在“伊斯坎德尔”地地导弹系统上,行驶速度达到80千米/时,非常适合在越南的沿海地区、森林、城乡等地域快速机动。进入发射阵地后,系统可在5分钟内完成展开部署,导弹发射后几分钟即可撤离,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开敌人的反击,从而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在完全展开后,每个发射单元可备好8枚处于待发射状态的导弹。一旦部署完成,整套系统可在3~5天内维持备战状态。

此外,该导弹系统可分散部署在相互距离较远的区域,发射车在非作战状态时发射筒掩藏在可折叠的车厢顶内,从外观无法分别是何种车辆,很容易伪装成一般的军用补给车,隐蔽在乡村、森林或城市建筑群中,增加了对手确定其具体位置的难度。

在俄军战斗编成体系中,“堡垒”作战单元由海军总部的指挥所进行控制。指挥所拥有两个自动化的工作站,这两个工作站与5千米以外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由电缆连接在一起。该无线电系统能够让操控人员同350千米以外的战斗指挥控制车进行对话。发射车与指挥车之间的距离为15~25千米。发射车也可通过覆盖范围为40千米的超高频无线电线路,或卫星通信系统,直接从海军司令部接收信息。各发射单元可依据指挥部的目标指示独立作战,成为几乎独立的作战单元。目标数据通过地面通信线路或加密无线电线路传输给处于发射准备和隐蔽状态的导弹发射车。

发射时,操控人员通过无线电系统可远距离操纵战斗指挥控制车,每辆指挥车又可以直接控制4辆发射车,每辆发射车可以越过指挥车与上级联系。因此,即使单个发射单元或指挥车遭受攻击,整个导弹系统也很难被全部消灭。这种分散的系统构成,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被发现摧毁的可能性。

从导弹发射方式看,采取垂直筒式发射,作战使用灵活。“堡垒”作为反舰导弹,采用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同类导弹不同的垂直发射方式,在作战使用中更加便捷。“堡垒”自行发射装置采用白俄罗斯MZKT-7930四轮卡车底盘,携带有2具发射筒。发射筒长8.9米,直径0.71米,起到贮运和发射的作用,舰对舰和岸对舰通用,装在可仰起的发射架上,最大仰角可达90°。在准备发射导弹时,发射系统的后盖打开,发射筒竖起后,先让底部接触地面,之后再垂直上升一小段,为火箭燃气留出喷射的空间。发射筒升高后,位于底盘第三及第四轮之间的两个千斤顶降下,以提高发射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使导弹能够放进发射筒内,其弹翼与空气动力控制面被折叠起来,脱离发射筒后会自动展开,当整个翻折动作完成之后,导弹鼻锥封口被丢弃,鼻锥处的进气口打开。此时,导弹仍由固体火箭助推器提供动力。当导弹达到预定速度,固体推进装置及附属气动稳定系统即被抛弃,弹体内的喷气发动机启动,使导弹加速飞向目标。导弹垂直发射的最小发射间隔仅为2.5秒。采用垂直发射避免了导弹发射对射向的要求,不但降低了对发射场地的要求,也使导弹便于利用海岸线上的丘陵山岳进行隐蔽,这无疑使导弹使用更加便捷。

秘密进入南中国海

为了解决系统研发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考虑到岸基导弹的强烈防御性色彩,不像舰射或潜射导弹那样更具进攻性,岸基反舰导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受到国际条约和政策限制更少。负责“宝石”系统研制的俄罗斯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在该导弹尚处于试验阶段时,就在1993年阿联酋迪拜防务展上首次展出了岸基型号“棱堡”设计方案,期望以此打开国际市场,通过出口换取研制经费,推动整个研制计划的进行。

然而,由于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缓和,国际军火市场萎缩,加之该导弹系统研制前景尚不明朗,推出伊始并未引起更大的国际关注。其研制工作也由于资金问题和俄罗斯科研机构的改组而长时间停滞不前。但是,俄军工系统一直没有停止技术性论证和系统完善工作,每次参加国际防务展,“堡垒”的系统组成都有所变化。这一方面说明俄罗斯科研人员一直在尽量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武器始终没有最终定型。例如,“堡垒”首次出现时为牵引车,以后出现的“堡垒”又采用了S-300(5 轴底盘车)地空导弹发射车结构的布局,再以后又改为“伊斯坎德尔”地地导弹发射车的布局方案。这种变化直到本世纪初才最终停了下来。

随着“宝石”系统的舰载型号、潜射型号等陆续列入俄海军的采购清单,并准备配备新研制的“北德文斯克”级攻击核潜艇、22350型导弹护卫舰等舰艇上,外界才逐渐认识到该系统的先进和过人之处,尤其是越南、印度、叙利亚。越南由于长期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有争议,且武器装备发展较为落后,反舰导弹仍以“冥河”等第一代反舰导弹为主战装备,早已不能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水面作战的需要,迫切拥有性能先进的反舰导弹。除了随“猎豹”护卫舰一起引进的“天王星”艦舰导弹,越南还需要一款能够保卫其漫长海岸线的岸基导弹,他们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国际市场。当时,在国际上能够提供先进的岸基反舰导弹系统的除了俄罗斯、中国,还有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由于此时西方尚未解除对越南的武器禁运,中国自然也不可能将导弹技术出口给越南,只剩下俄罗斯可供选择。而俄罗斯手中拥有的岸基反舰导弹除了冷战期间装备的老式型号外,就只有在国际上到处推销的“棱堡”系统。

2005年,“棱堡”系统尚处于测试阶段,越南便迫不及待地与俄签署采购合同,购买1个营套的“棱堡”导弹系统,总价值1.5亿美元。越南在合同中明确,导弹系统必须于2011年前交付使用。2009年5月,俄罗斯媒体率先对外报道,俄已经开始向越南交付“堡垒”岸基反舰导弹系统。据悉,当时该系统尚处于定型的最后阶段,按常理此时系统整体性能还没有固化、还有部分缺陷需要修补。但是,越南似乎已经等不到整个系统完善的那一天,他们要求俄方在当年就必须交货。于是,越南在2009年成为“堡垒”系统全球首个装备国。2011年,俄罗斯媒体对外披露,越南再次与俄签署了数套该导弹系统的采购合同。endprint

在获得首套“棱堡”导弹系统后,越南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一直对外保密,外界一直对其是否真正拥有该系统表示怀疑。直到2013年2月22日,越南军方公布一组时任越南总理阮晋勇视察“堡垒”岸舰导弹部队,该部队编队号为681,属于沿海导弹防御部队。这也是越南“堡垒”第一次对外正式公布,标志着该系统正式形成战斗力并担负作战值班任务。

受制于国内经济条件限制,俄军并没有在该系统研制成功后就立刻装备部队,而是极力对外出口。随着军费开支的增加,并且基于该系统在国外的成功运用,俄军逐步开始少量装备。2008年,俄国防部和机械制造科学生产联合体签署了3套“堡垒”-P系统采购合同,供驻守在阿纳帕附近的黑海舰队第11独立火箭炮兵旅使用。2014年2月27日,俄军在科拉半岛部署了2套“棱堡”-P导弹系统。俄军宣称在巴伦支海为北约军舰划出300千米的“死亡地带”。2016年3月4日,据俄罗斯卫星新闻报道,俄罗斯东部军区新闻局信息保障处处长罗曼·马尔托夫海军上校表示,太平洋舰队火箭炮兵旅也组建了1个“棱堡”岸防导弹营。

“棱堡”入南海的影响

越南军队获得“棱堡”导弹系统后,可在沿海地带机动部署,300千米的火力打击范围将覆盖北部湾、西沙、南沙西部部分海域,大幅提高其近海打击能力,对他国海上兵力活动构成较大威胁。未来,如果该系统部署到越占岛礁,其火力打击范围将完全覆盖整个南沙群岛,严重威胁他国航行安全和兵力活动。该导弹系统的打击威力巨大,按照俄罗斯的设计初衷,命中1枚导弹即可重创驱护舰,命中2枚可以确保击沉驱护舰,命中5枚可以报废1艘航空母舰。他国海上舰艇编队特别是航空母舰等主战舰艇在南海地区活动,将面临非常巨大的反舰导弹威胁。

但是,即便该型导弹具备如此强大的威慑和作战能力,越南方面仍不敢将其部署至既占岛礁。深究其原委,笔者认为有三:

一是越南引进的“棱堡”导弹系统数量有限,需要防卫的地域远远大于系统覆盖的范围,处于僧多粥少的境地。据目前俄罗斯媒体披露的消息看,越南从2009年引进第一个营套“棱堡”导弹系统后,用了近4年时间才最终形成作战能力,而后又陆续引进数个营套该系统。根据2016年3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5年,越南从俄罗斯引进了32亿美元的武器装备,金额巨大,但主要是“基洛”级潜艇和苏-30MK2V战斗机,以及部分配套的导弹系统,尚没有发现引进“棱堡”系统的信息。

由此可见,越南引进该系统主要是从2009年至2011年之间。这三年越南的军费总额约为50亿美元,除去正常维持经费外,真正用于装备引进的费用并不多。1个营套“棱堡”导弹系统就需要1.5亿美元,价格不菲,即使性能再强,也不可能大批量引进。按照越南军队的海防理念,这几套系统只能机动部署于金兰湾、岘港、牙庄、海防等重要港区附近,担负对抗来袭水面舰艇的任务,保卫越南海军重要的港口基地和为数不多的主战舰艇免遭打击。因此,概略估算约有4个营套。在当前“棱堡”导弹系统数量还不足以防护整个海岸线的情况下,越南海军断不会将该系统部署于南沙岛礁。

二是贸然将该系统部署于南沙岛礁,必然会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弹,引火烧身,适得其反。越南目前已经是占领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其所获经济利益也最大,俗话说“闷声发大财”。当前与越南争端最多的中国顾全两国关系大局和发展外部环境,没有在南沙岛礁问题上对越南发难,至少暂时没有军事行动的意图,争取双边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他区域内国家海军,暂时还没有能享受“棱堡”导弹打击的权利。所以,越南在没有现实军事压力的前提下,不会出此下策,将威力巨大的导弹系统部署于岛礁之上,对他国造成严重威胁。但是,不排除日后爆发军事冲突,越南狗急跳墙,动此念头。

三是越南目前缺乏完备的战场监视、目标跟踪、毁伤评估等整套感知系统。虽然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越南在沿海高山上布设了许多雷达、光电探测系统,但是受制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大多数探测系统的对海作用距离不超过150千米。越南从波兰引进的M-28型海上巡逻机数量稀少。而且,这是一种在苏联安-28运输机基础上改装的小型巡逻机,航程只有1500千米,配备的ARS-400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仅160千米,无论是巡航能力还是探测系统性能都较为低下,难以完成南海地区大范围的目标探测任务。缺乏有效可靠的数据链更是阻塞该导弹系统最大效能发挥的关键瓶颈,即便有舰艇或飞机发现对方目标,也无法将目标信息传输给导弹系統并成功引导至作战海域,“棱堡”导弹空有数百千米杀伤距离也只能望敌兴叹。

(编辑/笔啸)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舰导弹导弹系统越南
读图
越南·河静省
水面舰艇齐射反舰导弹
越南百里“银滩”
海军反舰导弹方队
“凯萨娜”侵袭越南
巴黎航展上的QW-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