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2017-10-13高秀清

中国书画 2017年6期
关键词:书写文字价值

◇ 高秀清

论中国古代“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 高秀清

人类的行为皆因一定的目的而产生。“书写”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其功能意义内蕴丰厚,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文化性。本文就是对中国古代“书写”活动的意义作一研究和探讨。

书写的目的性显示了书写者自觉。文字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书写”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显示”出来、“存录”下来,以防止人类的失忆。

书写的直接目的是显示文字,文字的功能与书写的功能是一致的,正如张怀瓘《文字论》中所言:

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远不经?可谓事简而应博。范围宇宙,分别阴阳,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植,是以八

荒籍矣。纪纲人伦,显明君父,尊严分别而

爱敬尽礼,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

行焉。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

业者,莫近乎书。〔1〕

文字是“六艺之宗,王教之始”〔2〕,“书写”使得“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3〕。国家的统一与治理、帝王的政令与传达、官员的擢拔与贬谪、各民族的凝聚与团结、各种规章制度的起草与拟定等等,都离不开文字的书写。秦始皇初灭六国统一天下,诏令下达至桂林,竟无人识读,可见当时文字异形之严重。于是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即制定“书同文”政策以实施政令的畅达,从而稳固秦之政权。汉丞相萧何重视秦文书的行为等,皆主要是基于为政管理的考虑。东汉王充评价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之事,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4〕此说提供给我们两方面的思考:作为丞相萧何,之所以重视前朝所留下来典籍、文书,是基于政治家管理国家需要方面的考虑;作为评价此事的王充,对文字“书写”承载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强大实用功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荀子·王制篇》云“君者,善群者”〔5〕,管理国家需要大批的官吏,而中国的官吏和“书写”渊源有自。据《周礼》所载,“周之典册,皆史所为”。可分为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五类,“《周官》太史掌邦法,内史掌八枋(即掌王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等,是王的辅佐,掌王命),即法律之学所从出也”〔6〕。可见史职几乎等同于吏职,书写和管理紧密相关。宋《宣和书谱》中《制诏告命·叙论》亦曰:

[汉]河西简牍遗墨

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戸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故其目则有曰制、曰诰、曰敕牒者,是其所操之柄耳。盖上之所以命下者或不一,于是制以扬之,诰以告之,诏命敕牒以行之。岂特中国然耶,殊方异域皆由此治。〔7〕

面对地域辽阔的国家,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帝王的命令,“书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制”“诰”“敕牒”等皆是以文字“书写”的形式显示以上驭下、行使国家管理的行政手段和方式。

试看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的两则制敕。如《左侍禁李司可供奉官》:

敕。蠢尔裔夷,凭崄窃发,不时讨击,何以惩艾。尔能奋命,破走靖边,何爱一官,以劝吏士。可。〔8〕

如《乔执中可吏部郎》:

敕具官乔执中。士知爱身则知爱君,知驭民则知驭吏。故端静惠和之士,施之内外,无适不宜。朕察汝久矣,今自部使者,入为天官属,无易其守,以称朕命。可。〔9〕

可见,苏轼所任职事就是以皇帝的口吻代皇帝而书,下达朝廷对官员的任命。

总之,“书为言立征”〔10〕。《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11〕皇甫谥曰:“黄帝使仓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12〕当有关国家政务管理法律制定等内容被“书写”下来,记录在案,就具有了契约性。

中国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史籍著作、各种文献文本资料的形成,都与中国古代文人书写密不可分。所谓的“时代观点、历史观点、个人观点”,会因着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但无论赞许认可与否,文人们都会借助手中之笔“书之”、记之,又形成了新的历史,使学术研究得以承接。

“书写”与学术传承关系密切。诸子之学的兴衰亦如此类,孟子曾言“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显见一时盛况,而后竟泯灭。为此,清俞樾发出感慨,“唐以来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阙文错简,无可校正”,而墨学“尘霾终古矣”〔13〕。这里的注释也好,校正也罢,皆需要“书写”来完成,“书写”过程是不可逾越的。只有书写出来的才是“信史”,才可能被征考。

文字的书写一般来讲都是基于一定之用,特别是在信息交流手段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之间的书信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将文字书写于壁是唐宋时期重要的人际沟通手段,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按罗宗涛先生的总结,“诗人题壁,其目的就在于传播”〔14〕。书壁作为文字显示的表达方式,将人们想说之话、欲办之事、来往行踪、思念之情、牵挂之语等内容得以彰显,实现了书写的传达功能。

甘谷汉简,高23cm,宽2.6cm,正面墨书两行

宗教的传播离不开文字的书写。无论是自两汉才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都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普泛的影响。大规模的翻译佛经、抄写道经,使佛教、道教的经义广泛地深入人心,引发了人们的兴趣。佛门弟子及俗家弟子们抄写佛经的热情来自佛陀的许愿与寄寓:

凡愿由经咒获得力量,必须抄写七十七遍,置于经幢,诚心供养。……诵读此经咒,有九十九万佛。凡虔诚诵读者,其罪恶将被蠲免。〔15〕

由此他们更加虔诚地“抄写”佛经,一方面希冀通过抄写佛经而带来福祉,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使佛教思想得到更大面积的传播。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有竹简七百多枚〔16〕,内容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等先秦儒、道两家的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佚书共十八篇。上述这些宗教经典书迹的产生与传播皆离不开“书写”,是“书写”活动使得宗教教义得到了极大范围的传播,使教义更加深入人心,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对人们的思维、心理等都产生了重大的触动。

“书写”作为沟通人际交往的工具,在讯息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显得重要。诚如唐张怀瓘所言,“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摽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17〕,“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18〕。所以,在日常生活友朋交往中对于会书写的文人来讲,见“字”如“面”,他们常借文字书写表达感情、沟通讯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与梅圣俞,经常在一起聚饮赠和,品尝奇珍美味,他们也常常以书记之。如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知开封府,因梅圣俞寄银杏来,而有《梅圣俞寄银杏》之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问予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封包虽甚微,采掇皆躬亲。物贱以人贵,人贤弃而沦。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勤。”〔19〕他们的诚挚友情,正是通过文字的“书写”才得以记载。

又,苏轼在贬谪惠州时,境遇困顿,常处衣食窘迫之态。时循州太守周彦质常常送桃、荔、米、酒、粟等救济苏轼,因有诗为记:“蔬饭藜床破衲衣,扫除习气不吟诗。前生似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未敢叩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知君清俸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20〕借助着文字,苏轼书写了他对朋友的感念之情。

以上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体味、友朋交往的简札和诗句,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文集中俯拾皆是,书写原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书写”的价值是巨大的,从根本上说“书写”具有当下价值,即当时书写的时效性,同时书写的字迹若得以流存就还兼具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书写活动的价值有着诸多方面的体现。法国的著名学者德里达在其《书写与差异》中说:

……书写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声音描绘”(伏尔泰语),它创造意义并把它存录下来,把它托付给一个雕刻,一条槽纹,一块浮雕,一块能无限相传的平面。〔21〕

把文字“书写”下来让它存录“意义”,让“意义”、让文字显示的内容垂久行远,这既是文字的功能,又是书写的目的,这也是书写的价值。“书写”作为一种“运动”或“行动”,其目的在于显示汉字,显示汉字的“过程”是书写,“过程”的结束也正是“目的”的实现。“书写”作为一种实践、一种“行为”,总是表现为书写者理性的自觉,总是在实践中、“行动”中实现显示汉字的目的,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书写”的功能及意义。

所以,我们的国家管理因“书写”而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的学术文化因“书写”而得到了绵延不绝的传承,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知识因“书写”而愈集愈丰、包罗万象,而“书写”又使得因时代久远不能谋面的人们的思想、情感能够跨越岁月的鸿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使不同时代的字体、书体形态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历历在目。也就是说,因“书写”而产生的文化价值以及“书写”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视而可识、察而可知的。

书写的价值和书写的功能紧密相连,但又不完全一致。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我们今人多重其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而其当时主观为治国编写宝典的目的已发生变迁,对此梁启超先生说:“《资治通鉴》其著书本意,专以供帝王之读,故凡帝王应有之史的知识无不备,非彼所需,则从摈阙。此诚绝好之‘皇帝教科书’,而亦士大夫之怀才竟忠以事上者所宜必读也。”〔22〕可见,价值的评价是随着事过境迁会发生变迁的。所以,一般来讲,功能倾向于事物本身的使用,含有一定的时效性,价值则多倾向于事后评价,多有衍生之义。既有社会性又有文化性,且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即便是面对着同样一段文字记载,也会因研究者主体所关注的角度、层面、领域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阐释。

中国很早就有史籍,如《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23〕“史”的职责就是“书之”,即“书写”之意,为动词。记言之史,称为《尚书》,可见“书写”活动完成,言语变成可视之文字、史料。我国最古的史籍是《史记》,吕思勉先生认为,“有历史的材料是一事,有史学上的见地,又系一事”〔24〕。笔者认为,此话或可借来一用,即“书写”者的主观目的会随着时代久远、事过境迁而使“书写”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发生转移与变化。但就“书写”记录而言,本身就具有史学之价值。如宋范镇曾言“予尝与修唐史,见唐之士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后数百年有可考正者甚多”,说明他以明确意识到“书写”记录的重要性。书写行为亦是有史料价值。

“史学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而吾国最古之史家即为史官”〔25〕,唐刘知几谓“史官备于周室”;柳诒徵先生认为“历代之书,莫备于《周史》”〔26〕;清末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中对周代史官之学术如是说:

夫《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筮之史也;《书》也者,记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编之竹帛,付之司乐者也;《雅》、《颂》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者也;《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之故府,而时以诏王者也。

由以上诸种说法我们可知,“六经皆史”不虚矣,“史”和文字的书写活动密不可分,最早是诸职官的统称,又细分为不同的职司,有不同的“史”官去担任,掌管不同事务,而这些职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书写”。那些书籍皆是由“史”通过整理、记录、采编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书写”是功不可没的。史的最初职责就是记事,若没有各种“史”的书写活动也就没有《六经》的诞生,当然更不可能成为后世学术之渊源,诚如柳诒徵先生所言“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传后也”〔27〕。

在中国历代钟鼎彝铭、石刻、碑版、纸张等书写载体材料上文字之迹,若从字体上划分,有古文、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的不同。在这些字体的使用过程中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反映了当时人的文字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文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很多研究金石学方面的著作也记录了相关的一些碑别字的写法,如方若的《校碑随笔》,启功先生编写的《碑别字新编》等。秦公、刘大新在前人基础上辑《广碑别字》收入碑刻中的别体字字头3450余个,重文别字21300余个。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书、草书,可说各体俱备。历史上又有许多集刻法帖,容庚《丛帖目》有系统著录,大都是为书法临摹之用。

文学创作也依赖文字的书写。张怀瓘《书断》中就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28〕正因有了“书写”活动,文字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从而它的价值才得以更好地体现。尤其是著名诗文家在“书写”活动中所产生出来的妙词佳句,虽然诗文家们大量的手书墨迹已不可重见,但正是因着文辞的美丽、深邃、富于哲理等优长,被喜欢文学的人们所传抄、誊录,使得优美的文词内容得以存留千载,广为传诵,从而使它的文学价值得到极大的体现。

岁月更迭,历史变迁,大量的手书墨迹尽以不存,更多的是存留着文本。如宋仁宗诏令大臣修撰《新唐书》之时,大臣曾公亮所上表的言奏:“惟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兴衰治乱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美,宜其灿然,著在简策。”〔29〕直接点出“书写”对于保留历史的重要功能,它所产生的历史价值也触目可见。又如,《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记有一段杜周的答客问:

客有谓周曰:“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30〕

我在此引杜周之言是想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些法律条文不很健全,有些“律令”等形成于过去官吏判过的判“狱”案例的载录之词。过去的“书写者”对他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人、物、事的“书写”记录,一旦存留下来便会被后人引以为证据,从而又附以更多的含义,尤其是作为官方正史的记录具有权威性。即便不是“信史”,只要是历史上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书写”的价值,除了因其记录的文字内容所产生的史学价值、文字学价值、文学价值、文本价值外,它还有作为一门技艺的价值。诚如唐张怀瓘之言“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贤达,莫不珍贵”〔31〕,“书法”的直观性显而易见。翻阅中国书法史图录,上面存录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遗留的珍贵之作,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都有优秀的“范本”留存,我们称其为“法书”。学书者可以将这些“书法”作为书写的“法书”“范本”,通过心追手摹,以提高书写的技艺。启功先生曾说,习字者的最好老师就是古代存留的优秀“碑帖”。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都是基于对前人书技继承上的创新,才可能形成自家面目。先继承再创新,这是学习所有文化传统的不二原则。对书法技法的学习更是如此,习碑摹帖是不二法门。所以说,中国历代书写者所留下的珍贵“书法”,具有极高的“法书”价值。如王羲之的书迹《兰亭序》等,被历代喜欢书法的帝王、官吏、诗文家、学者、僧、道、书法爱好者等所向往,甚至是心追手摹、视为圭臬。

中国的文字书写承载着中国的文明,它的功能是博大的。在文字大量使用的过程中,它本身所具备的审美潜质也逐渐被使用它的文人们所发现和开掘。唐刘禹锡《论书》中曾言:

或问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答曰:“此诚有之,盖举下之说尔,非蹈中之说。亦犹言居室曰:避燥湿而已;言衣裳曰:适寒燠而已;言饮食曰:充腹而已;言车马曰:代劳而已;言禄位曰:代耕而已。今夫考居室必以闶门丰居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鲜泽为甲,评饮食必以精良海陆为贵,第车马必以华辀绝足为高,干禄位必以重侯累封为意。是数者皆不行举下之说,奚独于书也行之耶?”〔32〕

敦煌曲子残稿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可见,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类书写活动也会对文字的美寄以极大的关注。清代康有为也有如下是说:

……或曰:“书自结绳以前,民用虽篆草百变,立义皆同。由斯以谈,但取成形,令人可识,何事夸钟卫、讲王羊,经营点画之微,研悦笔札之丽,令祁祁学子玩时日于临写之中,败心志于碑帖之内乎?”应之曰:“衣以掩体也,则短褐足蔽,何事采章之观?食以果腹也,则糗藜足饫,何取珍馐之美?垣墙以蔽风雨,何以有雕粉之璀璨?舟车以越山海,何以有几组之陆离?诗以言志,何事律则欲谐?文以载道,胡为辞则欲巧?”〔33〕

从以上刘、康二人的言论中可知,他们都认为汉字书写的主要功能是实用,而在此前提下追求书写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是合理的。历代的书写者为把字书写得更为美观、更好看,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总之,中国古代“书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尽管其作为文字记录仅是手段和方式,但当文字被“书写”之后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书写行为本身,而且随着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沧桑、人事的变换,“书写”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审美价值将愈发得到彰显。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注释:

〔1〕(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2〕(北魏)江式《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页。

〔3〕同上。

〔4〕(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5〕《荀子·王制篇》:“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君者,善群者。”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23页。

〔7〕《宣和书谱》卷二十,《制诏告命·补牒附·叙论》条,《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8〕余冠英等主编《唐宋八大家全集》第五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苏轼集》卷一百六,第4302页。

〔9〕余冠英等主编《唐宋八大家全集》第五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苏轼集》卷一百七,第4314页。

〔10〕(唐)张怀瓘《书断》上,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57页。

〔11〕《子夏易传》,卷八,《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12〕同〔10〕,第158页。

〔13〕孙氏《墨子间诂》序。

〔14〕罗宗涛《唐人题壁诗初探》,《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15〕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3页。

〔16〕《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17〕同〔10〕,第154页。

〔18〕(唐)张怀瓘《书议》,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49页。

〔19〕(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五,“梅圣俞寄银杏”,《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20〕(北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三,“答周循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集部,别集类。

〔21〕(法国)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第20页。

〔2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一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3〕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文化》,九州岛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18页。

〔24〕同上,第219页。

〔25〕金毓黼《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页。

〔26〕同〔6〕,第222—223页。

〔27〕同〔6〕,第27页。

〔28〕同〔10〕,第154页。

〔29〕《新唐书》卷首《进书表》。

〔30〕(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史部,正史类。

〔31〕(唐)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208页。

〔32〕(唐)刘禹锡《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1版,第40—41页。

〔3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10月版,第754页。

猜你喜欢

书写文字价值
Unwritten 尚未书写
文字的前世今生
用什么书写呢?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书写春天的“草”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