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法学院里的诗与远方

2017-10-12毛亚楠

方圆 2017年18期
关键词:法学院法学教材

毛亚楠

法学的严谨与诗性的浪漫相悖,这似乎是文人墨客们纷纷逃出法学院的原因

“我真不想为法学那广博高深去勉强自己,我只能对你们说不要对它感到厌恶。”如果说,诗剧《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与学生的这句对话,真的代表著者歌德对自己当初“弃法从文”的态度。那么我们或许也可揣摩出,历史上其他著名“法学逃逸生”们的心声,他们中有作家卡夫卡、音乐家舒曼、诗人泰戈尔,还有画家塞尚等人。法学的严谨与诗性的浪漫相悖,这似乎是文人墨客们纷纷逃出法学院的原因。

不可否认,对于法学的研习,自古至今都是一项艰辛苦涩的修行,人们投考法学院,多半抱持的是一份“寻找体面职业”的愿望,很少有人能从中看到“诗和远方”。但是留美法学院的鲁佳却能做到“诗意地栖居”。他的《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一书近日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被北大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评价为“一本令人捧上就难以放下的书”。

众所周知,较之以培养专家学者为目标的中国法学院,美国的法学院是律师的摇篮,其法学教育以“实用主义”著称。且因其“高起点、高收费、高压力”的“三高”特点,即便是美国学生也视若畏途,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则更是难上之难。曾有留过学的人在圈子里流传,每逢课前,美国法科生们都是拖着旅行箱、背着大背包、手上抱着大书从四面八方赶来上课,这在国内恐怕难得一见。

这点在鲁佳这里得到确认,他也曾是那个怀抱“辞海”般教材辛苦求学队伍中的一员。但置身于单一枯燥的求学常态里,他怀有的却是一颗“审美”之心,在书中,鲁佳围绕“在美国法学院留学”这个主题,从生活、学习、旅游等各个方面“现场直播”了自己精彩的留美体验,通过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表达了对美国法学院学习生活及法律文化的感悟和思考。

鲁佳告诉《方圆》记者,虽然很多诗人都是法学院的逃逸者,但书中所写的诗意并非是鼓励法学学子们集体出逃,而是希望告诉读者,不需从法学院逃离,“诗与远方”就在我们身边,它存于求学生涯的点滴中,“法学院也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

小镇中的大学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位于美国五大湖区印第安纳州,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最古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身为美国30所“公立常青藤”成员和美国中西部“十大联盟”高校之一,印第安纳大学是美国老牌名校,在全国共有8个分校,其中旗舰级校区布鲁明顿分校成立于1820年,是印第安纳大学系统中最早成立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法学院在2009年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法学院中被列为全国第23名,鲁佳便是在这里攻读他的法学硕士(LLM)学位。

台湾学者廖元豪曾在《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一书中写到布鲁明顿的美丽,这里被称为“开花城”,“鲜花盛放,阳光明媚”。置身于这所传说中位居全美前五漂亮的大学城,“我来到了一个童話王国”,初来乍到的鲁佳感叹道。

有中国留学生这样幸福地描述布鲁明顿:“在这个不足十万人的小镇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听到不同的语言;在四街靠近印大的短短的几百米距离内,有各种迥异的香味四处飘荡,因为那里坐落着来自五大洲不同菜系的餐馆……”

在这里,人人各得其所,自由探索。镇上的人们搬家,会将带不走的家具放门前,为的是给需求者提供便利,如此可解入学新生们租房置家之急。在慢调的生活节奏里,人们享受着安逸,工作总是懒洋洋地开始。快递员们从不用手机,喜欢将货物丢到门口,也不用担心会被别人拿走。“法律是一种生活方式,夜不闭户就是这里的习惯法。”鲁佳说。

不仅如此,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布鲁明顿法学院图书馆,曾被媒体评为全美最佳的十所法律图书馆之一。图书馆共有四层,建筑金碧辉煌,场地宽敞明亮。各种藏书数以万计。这里也是学生们看书自习的场所,与其他院系的学生相比,法学院的学生总是最用功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学院的国际学生里,最为勤奋的要数中国学生。有时候鲁佳在图书馆“酣战”到午夜,偌大的馆场内,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中国学生的面孔。

除了法学院图书馆,布鲁明顿大学的中心地段,还有一座向学校所有学生甚至布鲁明顿市民都敞开怀抱的主图书馆。这里集娱乐学习为一体,一天24小时开放,全年无休,无须出示“图书证”或“阅览证”等证明便可入内。

“不到美国不知道书贵”,作为一名法学留学生,为自己准备教材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鲁佳提到,与国内教材的价钱相比,美国教材的价钱“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国内合同法教材最贵也不会超过50元,而美国合同法教材竟要卖到120美元,折合人民币800多元”。如此一来,学生们开始开辟各种省钱的办法,买卖二手教材就成了流行。

鲁佳观察到一个现象,即便是二手教材的市场供不应求,法学院的学生们也不会选择“复印教材”这种国内学生常见的做法。因为在美国,私自复印整本教材会被视为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表现。好在法学院有赠书的传统,有高年级学生放弃把用过的教材卖回书店的想法,直接共享给需要的人。人文关怀在这种细节中展露无遗。

在布鲁明顿这座大学城读大学,有留学生甚至寻到了当年“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蔡氏精神的影子,布鲁明顿小镇的朴实与包容,是它吸引世界各地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鲁佳于日常生活中的感触。

忙碌的学习生活

大学的学习生活,离不开选课、听课和考试。但与较为宽松的中国法学院学习生活相比,在美读法学院的学生则要辛苦太多。

美国法学院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这种方式决定了每节课都“让人精神高度紧张”。所谓“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又称“案例教学法”,这类似于“法庭上的实战”:教授提问,学生作答,相互辩论,老师再给出解说和点评。不仅如此,鲁佳提到,课上学生的表现,是要纳入平时成绩,这将占到期末最后成绩的30%左右。endprint

因出国之前在央视从事版权管理的工作,鲁佳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版权法、合同法、传媒法、娱乐法等课程。一旦选定课程,就必须花很多时间来准备。鲁佳在书中写道,“老师会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通知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几乎每一门课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页的阅读量,所以要学好选修的课程,要付出很多的时间”。

除了上课,布鲁明顿法学院每周至少有两天中午会安排讲座。由于这种讲座几乎都在中午12点到1点之间,很多学生都是刚刚上完上午的课就去听讲座,听完接着上下午的课。可见学习时间的紧凑。但鲁佳告诉记者,好在美国法学院有为所有听讲座的同学准备午餐的规矩。所以,一边吃着披萨一边聆听老师们的讲座成了美国法学院一景。

更让人觉得温馨的是,法学院的地下一层设有让学生休息和午餐的公众休息室。大厅里有好多长沙发,供吃完饭的同学们小憩。每周末或是假日,鲁佳有时会选择在这里度过半天休闲的时光。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生活最紧张的环节自然是考试。美国学生看重考试成绩较中国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据鲁佳介绍,法学院期末考试对于美国法科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美国的律师在招聘时都要看考生的GPA,三年下来各科成绩排名将直接决定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律师工作。考试周内,法学院图书馆里总是黑压压坐满了人。学生们拿出书和笔记,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就靠法学院门口的快餐充饥。这种场景与国内考试周的景象并无二致。

经历美国法学院的期末考试,对鲁佳来说是一种“令人兴奋又忐忑不安”的体验。案例分析题每一段都暗藏玄机,主要测试考生日常的积累和功底。而用英语写法学论文也考验着国际学生的个人水平。就算是在国外,学生们也逃不过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折磨”,好在有热心的学长整理出精华笔记,在法学院的中国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中间代代相传,这点还真有些“中国特色”。

精彩的业余生活

除了要面对中美法学院不同教学体制带来的冲击,留美法学院的学生还要面临日常生活的考验。鲁佳在书中对留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细节做了描述,可谓“一本预知留学生活的百科全书”。在鲁佳的描述里,在布鲁明顿的法学学习是与文艺色彩的日常生活相伴而行的。

在美国留学,最首要的是要解决“吃”的问题。鲁佳在书中提到布鲁明顿一家远近闻名的中餐馆,老板的营业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没有菜单、没有单价是这里的特色,如果有食客思乡心切,想吃中餐,只能进来“客随主便”,老板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且价格由老板当天的心情定。可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食客们的脚步。

鲁佳在书中还以浓重的筆墨描绘了自己做饭的闲情逸致,读来令人垂涎三尺。他将自己做菜的本领归结为“天赋使然”。为了保持“作品”体系和逻辑的统一,鲁佳做菜从不用帮手,他自创复杂工序,“肉一定要切成肉丝,肉片坚决不要。炒肉前一定要先把肉用各种调料腌个十几分钟才下锅炒,腌的过程就是美味的酝酿发酵”。而且他通过做菜不断创新,尝试加入新的配料和工序。鲁佳说,他将做菜的过程看成一种创作、一种悟道,就跟画画、写歌、设计一样。自己动手节约了鲁佳和伙伴们的生活开支,也加深了集体的友谊,有时候,饭菜的美味甚至吸引了美国人前来做客。

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鲁佳也不忘提升精神上的追求。比如经由一位美国朋友的推荐,他养成了阅读《纽约时报》的习惯,这让他在业余时间也能拓宽思维,了解时事。而为了博采众长,课余时间他会去学习耶鲁大学网站上的公开课。这让他能够吸收除法学之外的人文课程。

除此之外,美国学生的社团活动也很多。法学院的教授与学生相处融洽,在节假日经常会组织学生到家里聚会,而模拟法庭、到律所实习等国内法学院常见的活动,美国法学院也会有。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拓展社交圈,了解更多实践知识。

法学留学的意义

鲁佳如今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版权和法律事务室。每当有人问他出国留学的意义时,鲁佳总是说,“近几年来,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出国读书”。

曾有在美国法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说,“在美国法学院学习,不在于给我传授了多少法律知识,而在于教会了我法律思维方式,而这才是受益终身的”。鲁佳深有同感。鲁佳告诉《方圆》记者,留学经历让他看待生活的角度变得不同,也让他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更近距离欣赏,且让他变得更加包容,真正学会理解“各得其所”与“和而不同”。

虽然中美法律背景不同,但鲁佳表示,攻读美国法学硕士对国内法科生而言大有裨益。他以版权法为例,“我们中国的著作权法就既沿袭了大陆法系的特点,又吸收了很多英美法中的规律。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属于后发型学科,因而受美国知识产权法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在目前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草案中提出的‘避风港原则,以及我们对信息网络传播的态度,都来自美国版权法。因此,我们如果在美国学习知识产权法,由于其与中国知识产权法的相似之处很多,很多原理可以相互借鉴,举一反三”。

“法律本来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一个人如果先拿到中国法学院的学位,再在美国法学院学习过美国法律,有了两种体系下的法律制度的比较学习经历,他在回国以后对中国法律的理解和对法律问题的处理会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鲁佳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学院法学教材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