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邦的成功与性格关系

2017-10-11胡泊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邦

胡泊

摘要:一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平民,却成为一国之君。一个流氓,却受众人敬仰。一个文盲,却被后人称为旷世奇才。不得不说刘邦的一生都确实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在中国封建史上除了三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具戏剧性的双雄之争了。刘邦能成功,除了当时的大势所趋外,他的性格思想与他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刘邦;心思缜密;恩怨分明;胆识过人

高祖刘邦,字季。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中国历史上和朱元璋一样是个平民天子,不过他是第一个出身平民阶级。反秦时,自称为称沛公,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楚汉战争中,刘邦用他灵活的头脑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视为西汉开国皇帝,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救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结局往往都是刘邦胜,项羽败。项羽明明就比刘邦兵力强,威望高,为什么还会败呢?之所以会造成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刘邦会用人。他自己的曾精辟的总结过自:‘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邦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平民皇帝,在中国封建时期,一个平民能做到这一点本身不得不说就是个奇迹,他的成功也曾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他本身的口碑并不很好,尤其是在封建时期人们还都特别注重中‘仁义。司马迁曾在《高祖本纪赞》中所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一、心思缜密

刘邦为人处事特别的小心翼翼,通过他的用人就不难看出他对任何人都报以不信任的态度。举个例子。鸿门宴上,他能利用项羽的弱点从而死里逃生。项羽之所以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也是因为这个。项羽头脑简单,他压根就没把刘邦当成一个对手,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砖”都没能促使项羽下令。为什么项羽还不下令杀他呢?在鸿门宴上刘邦被项羽指出近10项罪名,刘邦也一一承认了但还是没杀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是很重情义,很重道义的人,他认为刘邦是真心的。所以没有当场杀他。刘邦也很动脑子,知道项羽的脾气就顺着他去迎合,在鸿门宴上更不敢有什么小动作。在两人打仗前,刘邦往西边打,项羽往北边打,当时大家都知道北边要比西边险恶的多,为什么让刘邦去打西边呢?因为刘邦早就和赵高交易好了。而项羽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但他不屑,项羽是何许人也!乃楚霸王!英雄一样的人物儿,会在意这点小事?更何况自身实力又这么雄厚。可正是这点,让刘邦抓住了机会。他在路上遇到的经历根本就没法和项羽的险境比,项羽在征途中一连打了好几场大战,虽然都赢了,虽然特别英勇,但终究比不上刘邦的心思缜密。所以,这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刘邦先进了关中。后来项羽因为这个特别生气,气的暴跳如雷但也意识到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实力说明一切!可刘邦那时候哪是项羽的对手?他自己也知道现在跟项羽打就是找死。于是马上就又退出关中,还军霸上。如果换成别人肯定不甘心放弃这样一个可以称王的机会,这也就是刘邦心思缜密的地方,也是他比常人强的地方,他知道如果不退出关中有什么后果,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隐忍。

二、恩怨分明

刘邦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尤其是在“怨”这点。要不怎么叫他小人呢?刘邦的嫂嫂以前是个势利眼,这点在让刘邦很不爽,所以在他当上皇帝后就不愿意让他嫂嫂沾他的光,但刘邦的老爹不乐意了。没办法,迫于老爹的压力只好封伯子为羹颉侯。这个名字显然是刘邦故意的!说白了就是在埋怨当年他嫂嫂的势力。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的这两个侄儿都没有对刘邦有过什么大的贡献,更别提对大汉王朝有什么贡献了。但一个封侯,一个封王。封侯的那个侄儿还是因为有老爹施压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是因为羹颉侯根本不是什么大将功臣,单单仅刘邦侄儿这个身份,就不担心功臣离心,所以他就能恣意表现出对嫂嫂的不满。真的是至情至性之人。

再来说说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刘邦差点就挂了,真的是运气好才侥幸狼狈的逃跑了。因为这个,刘邦特别生气,回去后立马就把曹无伤给杀了,转身又给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项伯厚赐。你看,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其实客观的来看,刘邦还真是个性情中人,讲义气,重情义,痛恨叛徒。倒有点像黑社会分子的味道。

三、胆识过人

这点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敢去参加鸿门宴的人胆子小吗?就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人民都纷纷响应,而刘邦所在的这个沛丰县没人敢动,因为那里的县令啊,乡豪啊都怕失败了被杀头。但又挺想造反的,所以一个个都在那里推荐这个推荐那个。这时刘邦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人家就敢站出来就敢干。这需要多大的胆子?而且这也正是一个王者所应该具备的胆量。刘邦和项羽他俩在武广打架的时候,刘邦被射了一箭。想想胸口中了一箭多疼,就这也得忍着为了稳定军心。说只是脚趾中了一箭。(其实我觉得脚趾中一箭更疼。)还有一次在打英布的时候也是,被英布的手下直接就来了一箭,当时刘邦叫都没叫一声就直接给拔出來了。我想,这么淡定的去见阎王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吧。但要说刘邦最具胆量的地方就在于敢用人,敢于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他不怕死。虽然刘邦生性多疑,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但在用人这点,他可是相当大胆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决定要用谁就绝对不再换人也绝不怀疑这个人放手去用,就是这么有魄力。在刘邦这个团伙里,有很多人以前都是跟着项羽的,都是因为在项羽那里呆不下去了转而跑到刘邦那里了,刘邦也是挺大胆的,根本就不怕是不是项羽派来的内奸啊什么的,统统都敞开大门欢迎并且一视同仁,你敢来,我就敢要。就这么霸气。比如韩信,以前跟着项羽干,但在项羽那里根本不能发挥他本有的实力,就跑到刘邦这里了。再比如陈平,陈平这个人资历更老一些,之前是在魏王手下干活的,因为发挥不出实力所以投奔项羽了,后又因在项羽那里做不下去了投奔了刘邦。到刘邦这里后刘邦可是非常非常的高兴。拉着的手问,陈先生在项羽那里都干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啊!那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好不好?我现在就认命你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引起了大臣们的一片哗然,因为大家都觉得这货是项羽那里跑来的,不值得信任。所以很多刘邦的老随从都不满意,都跑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刘邦也根本不理他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还非常相信陈平,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

看看刘邦,一位至情至性之人:有过人的胆量,有情有义,恩怨分明。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刘邦想象,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也得到了体现,也给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刘邦可以说是非常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就是因为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在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同时,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把当时能用的,好用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大汉集团。也就是这样一来,天时地利人和他全占了,所以说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转而再看项羽,一代西楚霸王,英雄人物就这样惨死在乌江旁边。其实他死的也不亏,毕竟对手下不好,对自己身边的大臣也不好,人才迟早要流失光了。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孟祥才.论刘邦的思想和性格[J].文史哲,1988(06).

[4]聂世军.论刘邦的胆气与正气[J].领导科学,2010(12).

[5]张方方.人格的魅力——论刘邦的磁性效应[J].技术与市场, 2013(04).

[6]徐如莉.成功之后的成功兼论刘邦的用人之道[J].商场现代化,2011(23).

[7] 彭欣.论刘邦的真性情[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邦
《大风歌》竟是一首“出丑”的诗
多多益
朽木颂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鸿门宴》教学札记
刘邦妙语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