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的发声技巧

2017-10-10黄凰

戏剧之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科学性

黄凰

【摘 要】歌唱训练必须是科学性的,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通过刻苦练习形成好的歌唱习惯,具有自如地调节各个歌唱器官的能力,达到符合声乐作品内容所需要的音色。歌唱的发声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训练的每个过程中,要重视对细节的把握,对歌唱的每个要素要有深刻理解。

【关键词】歌唱的发音;科学性;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175-02

一、正确的起音技巧

在歌唱时,作品第一句第一个音,我们把它称为起音。起音是从人们自然说话的状态下瞬间转化为歌唱状态的过程,它是在声带、气息、共鸣腔体协调控制下的产物,决定整首歌曲演唱的差与好。为了获得正确的起音,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气息均匀。起音时,要注意均匀运用气息,轻柔地抚摸声带。不论是气小于声还是气大于声,都会对声带造成影响,加重声带的负担,造成音不准的后果。要防止气息猛烈冲击声带,这样会使声音失去平衡,造成音色粗糙、喉音重以及破音的现象。当气小于声时,气息的压力不够,声带没有张力,振动幅度小,造成声音发虚、发空、音色暗淡的问题。

(二)声带闭合。在歌唱的过程中不能“躲”着嗓子唱,也就是说声带要闭合。声大于气,容易使嗓子产生疲劳。声小于气,气息停留或僵硬,造成声音发闷的现象。因此,对气息的运用要适当,根据歌曲旋律高低来运用气息,使气息的压力和声带的张力保持平衡。

(三)找准声音位置。起音时找准高位置(声音的共鸣焦点)来确保音准,起音不能用“够上去”这种不好的习惯,这样会使原本要唱的音高偏低,对音色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四)打开喉咙。起音时喉咙要打开,保持深吸气的感觉,给予声带自由振动的空间。避免挤、压、掐的声音,使喉头上提,舌根用劲儿。声带不能自然振动,会造成起音很吃力,声音尖且刺耳。

二、稳定喉头的技巧

众所周知,歌唱的发音和咬字吐词有着紧密的关系,歌唱发音遵循咬字吐词的规律。在咬字吐词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喉头的位置不是僵住不动的。运用生活中的嗓音来歌唱,艺术的表现力会下降,同时声乐作品的情感也得不到良好表达。因此,喉头的稳定在声乐训练中十分重要。

喉头的稳定是发声的重要训练部分,如果演唱者在歌唱中喉头上下移动,会造成音色不统一、声音发紧的现象。所以在发音时,喉头应该向下运动,和向上呼气形成一个对抗的力度,树立一个稳定的歌唱通道。这样的对抗力度根据演唱的声区、音量的大小进行调节,让喉头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在稳定喉头的训练中,也会容易走进误区。如:个别的歌唱者为了让喉头稳定,常常用舌根周围肌肉把喉头往下压,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喉音重、声音闷、不自然,演唱时给人死板的感觉。因此,保持喉咙的稳定,不是刻意让它稳定,而是要符合科学的发声原理。

(一)打开喉咽腔。尽可能用鼻子、嘴同时呼吸,吸气时要使喉咙放下,喉咽腔打开,在演唱时可以想象“u”母音的感觉,保持吸气的感觉,使喉位稳定。

(二)贴着咽壁吸着唱。贴着咽壁吸着唱是稳定喉头最简单的方法。当音高上升时,咽壁的力量加强,喉头保持稳定的状态。这是被动稳定喉头的方法,可以避免主观压喉头的意念。

三、打开喉咙的技巧

打开喉咙是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到的歌唱要素,它关系到声音的好与坏,同时与共鸣腔体、气息的调节紧密相连。打开喉咙是提笑肌、下巴放松、上口盖吸起来,形成一个利于歌唱的通道,练习打开喉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打哈欠”的感觉。生活中“打哈欠”是在放松的状态下提起上口盖,鼻子吸开,咽壁立起来,气息畅通无阻地送出,演唱者带着“打哈欠”的感觉进行歌唱,会避免喉咙周围肌肉紧张。在日常练习中可以尝试闭口打哈欠,保持喉咙打开的状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带着“打哈欠”的感觉,声音就比较圆润、通透。

(二)用“微笑”的感觉来打开喉咙。这儿提到的“微笑”不是平常生活中见到熟人时的微微一笑,而是把笑肌提起来,鼻咽腔吸开,大牙打开,这样更容易找高位置的共鸣点。

(三)带着“吃惊”的感觉来打开喉咙。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某事惊了一下,这种吃惊有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在这样的状态下喉咙是自然下降的,笑肌是提起来的,软腭也是上提的,完全符合正确歌唱的要求。

四、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

人声发出的最自然的声区属中声区,此声区是人们平时说话时的音高,发声不费力气,声音自然通畅。发声练习一般从中声区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要体会气息和声带的配合,逐渐建立一个稳定的中声区,因此,在声乐课堂上应加强中声区的训练。演唱歌曲时,大部分都需要在中声区发声,需要唱高音的次数屈指可数,演唱者如果不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光想着高音亮个嗓,这样的演唱不会被观众喜欢。

对于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中声区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训练时,从中声区的小音量开始,稳定了中声区再走向高音练习。在声乐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让学生练高音,会加重聲带的负担,严重的还会造成声带的损坏。中声区发音应通畅、明亮,不过度追求音量,要求自然流动,这样才能为高音做好准备,唱出优美的歌声。在演唱中声区时必须深呼吸,自然吸气,保持喉头的稳定。声音自始至终都应该往外送,且保持同样的高位置,达到统一、连贯的效果。

五、寻找混声的感觉,建立过渡声区

经过常时间的中声区练习,学生具有一个稳定的中声区后,就可以对音域进行扩展,进行高音的练习。美声唱法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公认的最科学的唱法,它用科学的真假混合声来扩展人的自然音域,各国的歌唱家都在采用这种技巧。不论是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都在探索追求中声区和高声区统一的方法。真假声的混合训练,应该是从中声区就开始加适度的假声,而不是仅仅用在练习高音方面,因此,在中声区就应该重视真假声的混合练习。在中低音区练习时以真声为主,假声少;在高声区练习时,真声少,假声多。过渡声区的练习有以下几个特点。endprint

第一,过渡声区能使中声区和高声区达到统一,掌握好过渡音区的转换,使高低音的音色没有“分家”的感觉。

第二,过渡声区是到高音区的准备阶段,男高音在过渡声区中成“半关闭”的状态,为高音的“关闭”奠定了基础。女高音在中声区就要找混声的感觉,调节真假声合适的比例,可以一直往高音上唱。

第三,在中音区适当混点假声,使声音更圆润、灵动,在一个松弛的歌唱状态下运用声乐技巧。

第四,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可以感觉到真假混合声的互相补充作用,假声增加音色的柔和圆润感,真声让声音产生力度、明亮感,因此,真假声的合理混合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六、高音区练习的技巧

一个作品的高潮基本是用高音区来体现,是情感的爆发,是对观众情绪的激发。解决了高音,整首歌曲的表达会更加完善。所以,歌唱者执着追求金属般的高音音色。稳定了中声区,就可以进入高音区的练习。

(一)支点法。想象声带长在胸口,美声唱法把支点放在衬衣的第二颗纽扣处,民族唱法则是把支点放在衬衣的第一颗纽扣处,抬笑肌,把注意力放胸上向下想。演唱者遇高音时会紧张,喉咙自然就往上提,声音也发紧,只有想着胸上的支点,把字往下“叹”着唱,喉咙就会下降,保持吸开的感觉。另外,声带下放到胸前,气息不能超过声带,它一定是往下稳住的状态。这样就做到了一个正常的发音状态。

(二)反向提法。反向提法指的是喉头下换字的方法,因为在演唱高音时,喉头最容易往上跑,把换字移到喉头下一二寸的地方,或者是在脖根处换字,这样的演唱,容易稳定喉头,声音也是一条垂直线,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和高位置的哼鸣点。

七、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

在声乐的学习道路上,学生必须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在放松的状态下使发音器官运动起来,让身体肌肉运动和心理活动互相协调。歌唱的器官好比一种乐器,这种乐器不但有音高、节奏、旋律,还有语言。树立整体的歌唱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歌唱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个身体要受歌唱思维的控制,歌唱器官之间要协调配合,歌唱时保持积极的状态,便于带动歌唱器官的灵活运动。“全身歌唱”指身体向外舒张,腔体打开,从头腔到胸腔,再到腹腔,都积极运动着。

(二)紧张与松弛的关系。紧张与松弛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演唱时,演唱者应感觉到紧张与松弛相互协调的作用。歌唱中的呼吸肌肉群是在紧张与松弛中寻找对抗的力度,掌握好了这种力度就能有效控制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以及声音的力度和密度感。发音器官主要是声带和喉头周围的肌肉,随着旋律的升高,声带绷得越直,声门越要放松,保持通畅,喉头周围肌肉放松,去掉多余的劲,解放身上不需要运用的肌肉。共鸣器官的肌肉也要保持紧张与放松的感觉,贴着咽壁吸着唱是一種扩张头腔共鸣的感觉,如果注意过多也会造成“撑着唱”,声音发僵,共鸣腔打开,里面是放松的。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常说“后半身用劲”,就是让演唱者找松弛与紧张的协调感觉。演唱歌曲时,前半身是呼与吸的调节,力度要用在后半身,前半身是放松的,后半身是有力度的舒展,这就是正确歌唱的体会,也叫“前边松弛后边紧张”。需要特别注意对放松的理解,一些歌唱者觉得放松就是整个身体完全成松软状态,这样是没法演唱的,要记住一句话“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总之,科学的发声技巧使音色圆润、通畅,富有表现力,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做为一名声乐教师,在今后的声乐课堂上,笔者应加强对学生发声技巧的正确训练,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声观念,才能将正确的发声方法灵活运用到演唱中。

参考文献:

[1]刘佳媛.歌唱状态与歌唱语言的结合[J].艺术研究,2007(1):75-76.

[2]单敏.谈男高音的常见问题及训练方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4):102-104.

[3]刘慧.浅析美声唱法教学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6):182-182.

[4]江芳平.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初中英语教学技巧探析